- +1
【社论】共享充电宝涨价何时是个头
近日,共享充电宝顶着“价格刺客”的名头,又冲上热搜。曾经每小时收费5角钱,如今每小时收费4元甚至10元,不少网友吐槽“这是鼓励大家自己买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价格一路走高,实在让人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回想其诞生之初,曾在短短10天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彼时的风口,如今成了“狮子大张口”。面对频繁的涨价,我们不禁要问,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上限到底在哪里?
共享充电宝的生长过程,很容易让人想起共享单车,都曾经历过概念形成——资本涌入——品牌林立——价格激战——残酷淘汰——价格飞涨的过程。正如最后剩下的共享单车品牌寥寥可数且依附于资本雄厚的大平台一样,共享充电宝的结局似乎已经预演。
须知,一次两次“被刺”,消费者忍了,当被“刺”得多了、深了,自然就知道疼了,也就会逐渐养成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本来,共享充电宝要解决的是出门在外的手机续航焦虑,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又制造了新的不安全感,就很难建立起消费意愿和信心。
伴随价格上涨,一些共享充电宝的套路,也让消费者欲爱无力。据报道,在黑猫投诉平台,对来电的投诉高达七万条,对小电的投诉高达两万五千条,对怪兽充电的投诉有一万五千条,内容包括恶意扣费、无法归还以及虚假宣传等。如此高的投诉量,既是消费体验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品牌服务形象的大数据集成。
归根结底,一种商品的生命力,不在于风口,也不止于新兴市场的热需求,而在于可靠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这才是本。如果任凭“涨价+质量次+服务差”的现状持续下去,最终共享充电宝会沦为一种应急工具,而不再是日常消费品,这势必会急剧减缩共享充电宝的市场。
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前后,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将达到278亿元,用户将突破7亿人。这其实是一种理想模型,共享充电宝市场里的变量依旧很多。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大面积吐槽,就是一个警告。如果只是用户数量上升了,使用频次和时间反而下降了,并不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并不好做。一些主流品牌或许也该思量一番,是继续粗犷地扩张,还是用心提升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消费者的使用频率,把已经触及的消费者留住。如果仍是前者,那么就要面临成为一个“既有进水口也有排水口的池子”的尴尬,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有的是,开发更多的盈利渠道、孵化新的消费场景,从而摆脱单纯的收费依赖,降低消费者的心理痛点。当什么时候,人们在出门逛商场时,心理活动从“必须带个充电宝”转变成“反正商场有,不贵也好用”,共享充电宝可持续的市场生态才算真正建立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