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云人物 | 钱玄同、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双簧”战将(下)

2022-09-26 21: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并肩战斗逐浪高

“双簧戏”后,钱玄同、刘半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继续并肩战斗,助力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1918年11月,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作揖主义》,针对当时封建保守派“保存国粹”的主张,他以戏谑笔吻,描绘了弯腰曲背的前清遗老、衣冠楚楚的京官老爷、古言道貌的孔教会会长、复古主义的“王敬轩们”的迂腐形象,猛烈批判了带有封建性和买办性的“知识者”卖国求荣、愚弄群众、倒行逆施的恶行。钱玄同则以“玄同附记”刊于该文之后,表达了对刘半农的赞同。他说:“半农发明这个‘作揖主义’,玄同绝对地赞成,以后见了诸公,也要实行这个主义。”

《新青年》虽然提倡文学革命,但第3卷第5号以前都用文言文和旧式圈点。钱玄同身先士卒,1917年8月1日,他和陈独秀的通信改用白话,这是中国第一篇近于白话的论学书。他不仅躬身力行,还敦请其他人用白话作文,在他的提议下,《新青年》第4卷第1号起用新式标点符号排印。该期出版后,许多人一见就哈哈大笑,视之为怪物。刘半农力挺钱玄同,公开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

《新青年》第4卷第1号

为支持文学革命,刘半农甚至改了笔名。他原来的笔名是“刘半侬”,好友鲁迅说“侬”字很有礼拜六气,为表示与旧文学决裂,他将“侬”改为“农”。他还尝试用白话作诗。1918年1月,《新青年》开设《诗》专栏,刘半农发表《相隔一层纸》《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两首白话新诗,均署名“半农”,与胡适、沈尹默鼎足而立,成为新诗史上最早出现的3位诗人之一。

在传统卫道士眼中,歌谣是下里巴人文学,不登大雅之堂,与阳春白雪的“贵族文学”不可同日而语。刘半农却勇敢地向“贵族文学”发起挑战。1918年,他发起成立北大歌谣征集处,拉开民歌征集序幕,钱玄同鼎力相助,协助他搜集民歌俗曲,推动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为之在学术界争取合法地位,并为白话文学注入新鲜血液。

钱玄同认为国民思想愚昧,国家内忧外患,是因为汉字繁杂、难以掌握,妨碍文化普及,提出打倒古文、打倒汉字、打倒国粹等激进观点,引起极大关注。实践后,他发现汉字不是一时间可以废除的,普及世界语还需要时间,便不遗余力地推动国语运动。他和刘半农等一起参与简化汉字、编写注音字母、推广标点符号等工作,为普及教育、启蒙思想添柴助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文字改革中,周恩来曾感慨地说: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之恩泽。

钱玄同用国音字母标注的《千字文》

1919年2月,北大推举刘半农、钱玄同等6人为国语统一筹备会(简称统一会)会员。同年4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正式成立,钱玄同、刘半农同为会员。在统一会第一次大会上,钱玄同、刘半农等提交《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和《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经议决通过。9月,二人同时参加“国语词典委员会”,与黎锦熙、顾颉刚等人合编《中国辞典》,遗憾的是因承担出版的书店倒闭,该书没有印成。

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合影(1排左7蔡元培,2排左1胡适,3排左5钱玄同,4排左4刘半农)

钱玄同提倡新文化,打破旧礼教。他反对包办、买卖婚姻,主张妇女剪发,生育限制,自由恋爱。他和妻子是按旧礼教包办的婚姻,妻子长期生病,他毫不嫌弃,尽力医治,亲自服侍,十年如一日。有朋友劝他纳妾,因为一妻一妾在当时是很风光的事,他的家境也能接受。但他拒绝了,他说:“《新青年》主张一夫一妻,岂有自己打自己嘴巴之理?!”

刘半农提倡尊重女性,并在文字中为女性争得一席之地。中国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历来多用“伊”指代女子。当时,一些外文翻译过来,“她”多被译成“他女”“那女的”,读起来不简洁、没有美感。刘半衣认为“他女”这种翻译读起来别扭,充斥着旧社会视女性为男性附属品的陈腐气味。他大胆革新,创造出“她”字特指女性。“她”的出现,在文坛掀起一阵波涛,质疑、抨击声此起彼伏。1920年,刘半农搜集大量资料,阅读古今文献,写出《她字问题》,郑重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年,发表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将“她”字引入作品。这首诗言辞唯美、情真意切,受到年轻人追捧,经赵元任谱曲后,经久传唱。

五四运动爆发,将新文化运动推至高潮。这一年,全国至少有400种白话报刊面世,白话文成为时尚,为普通民众使用。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通令,从本年秋季起,全国小学一、二年级教科书改用白话。不久,大中小学教材全部改用白话,白话文成为通用话语和书面表述形式。同年,刘半农赴欧洲留学,专修语言学。

1925年,留法期间,刘半农获得法国语言学国家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发起组织了“数人会”,钱玄同主张趁“数人会”之便,提出专议“国语罗马字”问题。1934年,刘半农赴张家口调查方言期间意外染病,英年早逝。得知相识相知17年的老友离世,钱玄同惊诧伤心地写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刘半农”和“死了”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此后的怀念文章中,钱玄同常常提到二人在《新青年》和“国语运动”中并肩战斗的情景。不幸的是,仅仅5年后,钱玄同因脑出血在北平病逝。自此,新文化运动的“双簧”战将正式谢幕。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楼风云人物》,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第216—219页)

原标题:《风云人物 | 钱玄同、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双簧”战将(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