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斌:城市更新小空间也有大能量

澎湃新闻记者 俞冰礼
2022-09-27 12:0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客座教授张斌

大尺度空间或重要建筑总能成为城市更新关注的焦点,而那些躺在角落里缺乏利用价值的消极空间往往被忽视,成为城市中的灰色地带,桥下空间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城市聚焦桥下空间疏解治理,上海从精细处入手,寻找桥下空间利用的更多可能性,这也是未来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之一。

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客座教授张斌坦言,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消极空间的潜力挖掘和改善,更符合城市更新正面的意义。他主持设计的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成为外卖小哥的临时休憩场所,成为各路文艺青年的展览台,也成为这座城市宏大叙事中温暖的微光。

避免士绅化,挖掘微小空间

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对于张斌来说,城市更新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辩证思考内容,他认为,城市更新并非全然是正面的,事实上在先行一步的发达国家中也存在一定争议。

“城市更新往往会指向士绅化,引入新的中产以上阶层取代低收入原住民阶层,从而打破了原来的社群关系,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更新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开启了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虽然实现了振兴和繁荣城市,但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破坏了社区固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打破了底层人民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关系及街坊关系,面对陌生的环境与人,从而失去了精神寄托。

张斌认为,现代主义支撑下的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都一度面临很多困境,主要就是城市空间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不相容性。用资源掌控力更大的中产阶层更替老社区里弱势的原住民,导致依托于资本的空间消费和资产增值,与原住民生存状况产生矛盾,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很多争议就来自于这一部分。

另外,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租金、物价、交通等生活成本,有可能使得贫民家庭更难获得城市资源,同时增加了道路拥挤,破坏了历史文脉。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大规模更新改造也渐渐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不管是过去的增量时代还是现在的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过程,本质上来说,就是空间消费化的过程,大部分城市空间需要消费活动来支撑,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也需要不依赖消费行为的、对市民日常生活提供支撑的场所,以缓解规避更新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张斌坦言会对这类空间更感兴趣,当然它不能大,一旦大了可能就离不开商业化运营,它比较小,既有在大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中人性化的微型介入,又有对于城市发展中乏人问津的消极空间的积极改善。

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张斌不断实践着这类微小空间的实践工作,使之成为这座城市宏大叙事中温暖的补充。“这类小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嵌套在类似于像“一江一河”这种公共空间的系统当中。后者是大空间多系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比较大的支撑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类似于土地再开发的模式。前者则是补充,更多的提供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和支撑,是与自下而上的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微小空间的潜力挖掘和改善。”张斌说,我可能会更乐于关注这个层面的城市更新,因为它更符合城市更新正面的意义。

换言之,城市更新不能成为单一面向的、地产开发逻辑下的大规模城市改造运动。而更应该较多的关注空间和人的关系,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边角料”的重生

上海苏州河上有33座桥梁,年代不同,风格各异,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但是,桥下空间却是另一种存在,那里逼仄、灰暗,很少有人会在此驻足,仿佛是被遗忘的地方。

普陀区运用见缝插针的空间复合理念,在辖区内21公里的苏河沿岸将设计20余座水岸驿站,武宁路桥下驿站正是其中一个。对比张斌之前设计过的黄浦江沿岸驿站“望江驿”,武宁路桥下空间的原始条件比较差。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张斌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越容易被忽视,则焕然一新的可能性越大,更可能成为探讨城市更新的一块好边角料。

张斌采用暖色调的全木质结构,外观上有温馨感,且可以防潮,适合上海的天气。配合柔和的灯光,吸音降噪的同时,光线也变的通透明亮。一侧是洗手间和预留的自动售卖机的位置,以及一个立面可灵活开闭的微型展廊,另一侧是长长的配有休闲台阶的城市看台,既可以让行人闲坐休息,也可以用作活动场地。令人惊喜的是,走道一端还连着一家咖啡馆,很多人路过会来这里打卡。初衷是想为市民带来点可以停留的、美好的东西,结果这里的施工方SKF公司干脆就决定自己来做。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并不太可能盈利,首要考虑的可能还是某种半公益性的场所培育。

张斌提到了设计初期的一个小插曲:当时的方案拿出来,有人担心以后会不会变成流浪汉聚集睡觉的地方,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会比较担心这些事。后来区里主管领导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上海发展到今天,难道还容不下流浪者吗?我觉得可以对他们更友好一些。”这句话展示了管理层的一种前瞻性的眼界,提示了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目的就是建设有温度的城市,让市民体会到城市的美好、城市的友善、城市的包容。

事实上,在武宁路桥下驿站完成之后,的确给予因种种原因不能回家的如外卖骑手等人士以短暂的庇护,这里成为临时栖息地,在特殊时期给需要帮助的人遮风挡雨提供温暖。这是张斌理解的城市更新应有之义,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全面唤醒消极空间

新鲜感过去之后,桥下空间真的可以吸引住人吗?

对于这个疑问,张斌说,如果把城市比作有机生命体,那么生命自有出路,它会找到自己存在的方式,而我们要做的是搭好平台。

张斌认为,城市更新的空间再生产往往是一次性的,它融入社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建造时不能只考虑当下,而应该留下某种余地,为后来的运营与使用提供便利和机会,这种城市更新的留白更考验建筑师的能力。

现在的武宁路桥下驿站,有音乐爱好者将这里作为室外演奏场地;摄影、美术爱好者看中城市看台和展廊,在这里举办展览;一些户外俱乐部成员也时不时地在这里碰头,一摆就是几十辆自行车,分享户外活动的照片送给咖啡馆并装裱起来;更多的是附近的居民随意地坐下,听听城市的声音,聊聊日常。

“城市更新的本质不是为了把建筑或空间做的更好看,而是要为未来创造某种公共性,也就是创造了人和人连接的机会。”张斌说。

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正发生蜕变,长宁区北翟路中环的桥下空间经过改造成为洛克公园体育设施区,凯旋路桥下空间成为孩子和老人的娱乐场所,静安区策划在南北高架苏州河北岸桥下空间增加滑板、攀岩、三人足球等多元潮流运动功能,宝山区计划将蕰藻浜两岸南北高架下空间打造为“北上海科创体验区”。

据上海市道路运输局2020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公路桥、高架桥、城市桥梁等桥洞共计3.2万个。目前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工作已全面启动。

这些沉睡多时的消极空间,在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中,亟待激活为市民所用,成为适合公众休闲、温馨活动的场所,这是一座人民城市应有的温度。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