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遗民俗龙华庙会:江南古韵,焕新发展向何处?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在上海,提到“龙华”二字,大多人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龙华塔的古韵景致。对于许多老上海人而言,“龙华”还是热闹、诚挚、欢乐的代名词,只因这里独有的地方盛事——“龙华庙会”。
庙会,本是农业文明时期重要的宗教、社交、文化和经济活动,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欢乐的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作为华东地区最著名的庙会之一,龙华庙会始于汉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延续至当代,是民间信仰、商品市集、民间娱乐等特质融于一体的综合庙会。
1991年龙华庙会历史影像 龙华庙会牌楼 徐汇文旅 图
2008年,“上海龙华庙会”正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关于它的保护、传承、活化与传播也牵动着很多上海人的心。
秋高气爽之时,一场“龙华妙谈•论非遗民俗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论坛将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新时代龙华庙会的焕新之道。
龙华庙会:承续千年,独特丰富的城市文化空间
千年历史是龙华庙会发展之路上最厚重且精彩的部分之一。教育部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回溯了庙会诞生的地理、宗教文化等多方因素。
他指出,龙华地方文明的开启标志是龙华寺和龙华塔的诞生,龙华庙会最初是对弥勒佛的祭祀活动。龙华寺被誉为弥勒佛的道场,农历三月初三,即弥勒化身和尚的“涅槃”之日,敬香礼佛的信徒云集,举行纪念法会。同时,这段时令正值春播,庙会成为了农用物品、技术交流的场所,渐渐地,人们涌向龙华寺周围,赶集设摊,逐渐形成市集,民间就有了“三月初三上龙华”的习俗。
清末的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还有赏玩、赏游的情致,也体现了江南诗意生活的雅兴。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龙华地区的桃花文化。“到20世纪20年代,龙华南北20里以内,‘桃林项背相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盛开之时,恰值龙华香讯与庙会,龙华桃花名声大噪”, 苏智良发言中提及,“踏青、赏花、观雪、购物、会客,名目繁多……龙华这一独特而丰富的城市空间,寺塔、庙会、楼台、烟雨,共同构成了江南的雅致风景。”
龙华桃花 徐汇文旅 图
谈及龙华庙会近现代的发展,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非遗评审专家、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曾撰文《当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及重构》, 文中写道: “数据显示,新中国以来70年中,各个时期龙华庙会活动因时代因素影响,其构成屡有变动。1953年,政府首次参与组织龙华庙会,并将其易名为‘龙华物资交流会’。 1985年,‘交流会’复名‘庙会’。1987年,庙会升格为市级,称为‘上海市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市集 徐汇文旅 图
一些影像资料让人们看到了昔日龙华庙会的盛景,赏桃花、看龙华塔、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场景热闹非凡。如陈勤建在会上的发言,“龙华庙会不仅是上海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是研究上海都市民众世界观、生活状态、民俗民风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价值。”
龙华庙会踩高跷表演 《上海旅游年鉴》图
龙华庙会集市 一对母子逛风车摊 徐汇文旅 图
龙华庙会集书画展示 徐汇文旅 图
焕新与发展:守正创新,多维突破
随着上海城市的高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龙华庙会原来具有的许多功能性角色已经被当下形形色色的现代商业、服务业形式所取代,旧日模式已难以与时代契合,市民、游客参与庙会的积极性也相对减弱。事实上, 距离上一次龙华庙会举行,已有7年,非遗民俗类庙会正面临着发展瓶颈,亟待打开新思路。
苏智良认为,重塑龙华庙会,需深入挖掘龙华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充分利用龙华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物建筑等进行营建,在庙会的设计、街区布局、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方面,融合本地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
陈勤建指出,民众对龙华庙会期待的是其洗净铅华之后所沉淀出的文化符号意味,也就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这正是当下社会与都市中的“稀缺资源”之一。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寻找并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意象,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民众对龙华庙会的“品牌联想”。他提出,民俗庙会的传承保护,应在遗产经济学认知下展开,在传统与现代中融合重建,将龙华地区的古朴气质、桃花元素、龙华塔庙前广场空间等“内外结合”,同时联合龙华街区,策划日常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跨年龄、多元生动的庙会新貌。
论坛现场徐汇区非遗项目江南丝竹表演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论坛会上,传统企业、非遗项目传人和新科技和数字运营行业的嘉宾和代表围绕非遗品牌打造、市场开拓、非遗项目在新消费浪潮下经济价值的开发与转化、生态圈创新建设、非遗的数字化及数字非遗的经济转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尤其在龙华庙会的桃花元素衍生、非遗文创话题上都表达了各自的精彩论点。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张青仁表示,庙会为团结中国社会的多元主体,探索新时代文化共治理论与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 “要积极利用短视频、实时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网络空间这一更大范围的场域中,讲好庙会传统的中国故事,提升庙会在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多样性的现代庙会文创产品,提升庙会传统的经济价值,打造庙会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
惊喜的是,上海地铁“龙华站”文化长廊(11号线与12号线换乘通道)也已出现了一个龙华庙会的现代数字公益展示案例“妙会龙华——龙华庙会专题展”。人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图文展板了解龙华庙会的前世今生,也可从视频影像中看到昔日庙会现场动态,还能通过扫码参与有趣的知识问答。
上海地铁“龙华站”文化长廊(11号线与12号线换乘通道)“妙会龙华-龙华庙会专题展”,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据徐汇文旅透露,龙华庙会专题展将持续展出至11月10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