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座山庄志,半部清代史:台北新展“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滦阳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它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中占地最广,更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行宫。
“一座山庄志,半部清代史”。澎湃新闻获悉,9月24日,“避暑山庄——清帝国统治的缩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对外展出。展览以“治园如治国:微宇宙的大清帝国”“统治者身份的多样性”“政治与礼仪”等六个单元,精选其院藏代表书画器物文物及相关档案文献,通过图文介绍,逐一呈现清代避暑山庄的特殊意义。
“避暑山庄——清帝国统治的缩影”展览海报
山庄的兴建,顾名思义,是皇帝每年前往的一处避暑胜地,但它本身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由于山庄所在的热河地区,大部分为蒙古游牧之地,属于大清帝国面向北亚前沿之地。每年约自五月至九月间,清朝皇帝驻跸山庄避暑,秋猎行围,并接见蒙藏活佛与王公贵族,外国使节也因皇帝驻跸之处前赴山庄觐见,帝国许多关键决策都是在皇帝驻跸山庄时下旨施行。避暑山庄在清帝国上的地位,毫无疑问,已然成为紫禁城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
随着山庄地位日益重要,大清皇帝历经数代用心经营,其所在行政区域的扩大、沿途行宫的修建、山庄景观布局的规划、门楼亭阁建筑的设计,以至围场设官管理等方面,莫不反映出大清帝国统治上满蒙汉政制、内地与边陲文化、藏传佛教与中原信仰宗教等各方面多元、多样的特色。因此,此次展览,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治园如治国:微宇宙的大清帝国”“统治者身份的多样性”“多元宗教政策”“地方政制的多元特色”“语言文字的多样”及“政治与礼仪”六个单元,精选其院藏代表书画器物文物及相关档案文献,透过图文介绍,逐一呈现清代避暑山庄的特殊意义。
治园如治国:微宇宙的大清帝国
作为清帝国第二政治中心的避暑山庄,从其建筑规制与布局,均可发现与首都北京相近似的格局;而透过模仿帝国各地景点或移植物产方式,借此突显山庄在皇家园林多元汇聚的特色。
避暑山庄及周边各建筑群,大致可划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与寺庙区。宫殿区是皇帝理政、举行庆典与起居休息之处,建筑轴线完全依照紫禁城前朝后寝的格局。湖泊区是皇帝休憩娱乐之处,其中一台一阁,既有山庄自身特色,也有模仿江南名胜而建;同样一草一木,既有塞北原生产物,也有移植自关内各处的物种。平原区以万树园为焦点,场内升起偌大的蒙古包,皇帝在此殷勤接待外藩蒙古王公或来朝的各邦外使,是清帝国一处重要外交场所。至于山庄周边,分布着康熙、乾隆两朝为纪念重要庆典特地营建具汉藏风格的寺庙区,通称为“外八庙”,是清帝国以宗教政策拉拢蒙藏领袖的重要象征。
避暑山庄从营建到设计,集合帝国统治、文化移借、外交礼仪、军事以及宗教等方面于一园,犹如大清帝国的一个微型宇宙。展览第一单元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献与绘画,叙说这个小宇宙的格局。
《避暑山庄记》是一篇提供我们了解避暑山庄从“热河行宫”到山庄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全文撰写于康熙五十年(1711)六月下旬,此年正是康熙皇帝将“热河行宫”改名为“避暑山庄”的时候。文中康熙皇帝说明之所以选择热河作为行宫,一是路近京师,往返不过两日,综理万机,与禁城无异;另方面是热河地方水土气候具有怡情养性功效;最后指出热河的地理景物,可使帝王在静观感物后洞察民生稼穑、为政以民的情怀。
丽正门图 收入《钦定热河志》卷三十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丽正门
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是进入宫殿区正殿的第一道门,城楼式的建筑增加了门面气势。此门兴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城门正上方镌刻着乾隆皇帝御题汉文“丽正门”三字,另分别自右而左又标示满、藏、回、蒙等文字。“丽正”,汉文取自《易经》“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而满文(genggiyen tob duka)意为:“明亮(澄澈)的城门”,意思更见单纯简朴。城门五种文体,反映出清帝国统治下多元民族语言文化的特色。
避暑山庄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是清朝皇帝驻跸山庄时处理朝政、举行庆典与寝居空间。由正宫、东宫、万壑松风与松鹤斋四部分组成。正宫建筑规格依循北京紫禁城中轴线前朝后寝布局兴建,具有对称、规整与庄严特点。前朝以澹泊敬诚殿,后寝则以烟波致爽殿为代表。清代中晚期,嘉庆与咸丰两位皇帝先后在山庄驾崩,国势也开始慢慢进入夕阳黄昏。
澹泊敬诚殿图 收入《钦定热河志》卷三十五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 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澹泊敬诚殿是宫殿区正宫主殿,为清代皇帝驻跸山庄处理朝政与举行重大庆典活动场所,其角色相当北京太和殿。初建于康熙五十年(1710)代,殿中央悬挂康熙御题“澹泊敬诚”四字。乾隆十九年(1754)对殿内天花板、格窗及内外大柱,均以楠木改建,故有“楠木殿”之称。
烟波致爽 收入《避暑山庄图并乾隆题诗册》 清 张若霭画 乾隆年间
位于正殿区后方,是属于皇帝寝殿居所。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称该处“地既高敞,气亦清朗”、“十里平湖,致有爽气”,因此取名“烟波致爽”,并特地列为山庄三十六景之首。清代中晚期,国势日衰,嘉庆与咸丰两位皇帝先后在此寝殿内驾崩。随后山庄活动也逐渐转向沉寂,最终趋于没落。
山庄湖泊区紧邻于宫殿区,由九个大小湖泊组成,湖内岛屿林立,各有名称,如文园岛、如意洲、青莲岛、金山、月色江声岛等。岛湖小桥长堤相连,楼阁亭榭,绿树成荫,不仅部分植物盆栽移植自帝国内地,区内建筑也有模仿自江南园林布局,例如青莲岛的烟雨楼是据浙江嘉兴烟雨楼而建,文园狮子林则仿自苏州狮子林,金山岛设计是来自镇江金山,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因此有“塞外江南”之称。湖泊区是清代帝后驻跸山庄时避暑休憩去处,康熙、乾隆两帝更为山庄各取三十六美景,留下许多官方刊物与图绘。
烟雨楼图 收入《钦定热河志》卷三十五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浙江烟雨楼是一座位于湖心岛上的园林建筑群,乾隆皇帝南巡,多次登临烟雨楼,喜其暮春湖边烟雨迷濛景色。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南巡回銮后,下令据浙江烟雨楼图,在避暑山庄如意洲北面青莲岛上仿建,同样取名“烟雨楼”。比较《南巡盛典》与《热河志》两书所绘“烟雨楼”图,虽见两楼略有出入,但布局亦颇为近似。
文园狮子林图 收入《钦定热河志》卷四十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热河山庄文园狮子林,位于山庄湖泊区东南,清舒山馆前方,是乾隆三十年代后期模仿苏州狮子林而兴建。园内奇石堆叠,假山崎岖起伏,构筑精巧,颇具元代画家倪瓒(1301-1374)笔下苏州狮子林图之韵味。山庄之取名文园狮子林,用以区别吴中(苏州)狮子林与北京御园(圆明园)狮子林之意。
平原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部,区内分东西两部,西部草地以“试马埭”为主体,是清帝与蒙古王公围猎前试马选马的场地;东部林地则以“万树园”为代表,园区布满大大小小蒙古包,呈现北方蒙古草原景色。康熙年间万树园作为山庄行猎之处,而到了乾隆时期进行大规模扩建,赋予了此区在联结外藩蒙藏王公贵族、宗教领袖以及国外使节外交朝觐筵宴的重要功能。
万树园图 收入《钦定热河志》卷三十二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万树园实景
万树园位于山庄北侧平原,盛清时期园中布满大大小小的蒙古包,呈现蒙古草原的风光。康熙年间此区主要作为狩猎之处,从乾隆时期开始,逐渐演变成接待蒙古王公贵族与外国使节的筵宴场所。乾隆皇帝寿辰正值驻跸山庄期间,万树园提供宗室大臣与蒙古王公贵族设宴庆贺,对联系清帝国与边疆民族领袖情谊,发挥外交重要功能。万树园蒙古包宴多在中秋节前后举行,在山庄平原上连续数日,围起幔城,举行各式蒙古特色的娱乐活动,乾隆皇帝称为“塞宴四事”,即诈马(赛马)、什榜(蒙古音乐舞蹈)、教駣(驯马)与布库(相扑),另有烟火、杂技、歌舞等表演,呈现盛清时期中外升平的光景。
环绕山庄周边,自北至东南,沿狮子沟至武烈河东岸丘陵山峦区,汉藏式的寺庙林立,其中以北京理藩院统一管理的古北口外八座寺庙,俗称的“外八庙”最为著名,是清帝国为纪念重要大事特地兴建的寺庙。清帝国透过宗教信仰,借以巩固并加强与信奉藏传佛教蒙藏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北疆国防长治久安的一种政治策略。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1673-1681)平定后,清帝国开始将焦点转移对北边安全的强化。为了防范俄罗斯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清帝国采取外交策略,积极拉拢漠南、漠北蒙古,透过满蒙联姻巩固边防。康熙皇帝认为,中国传统修筑长城,徒增加地方百姓负担,却未能保障国防安全。现今透过与北方蒙古缔盟联姻与赏赐爵封,达到了巩固北方,长治久安的边防政策。“长城无用论”,正是康熙皇帝拢络蒙古各部作为屏藩的御边策略。而热河地方与避暑山庄,正发挥着帝国御边策略的重要角色。
清高宗御制《热河志》序 收入《钦定热河志》序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热河志》是一部相当特殊的地方志书。其特殊之处在于,大多地方志由地方州县进行编纂,此书编纂却是清中央政府委派和珅(1750-1799)、梁国治(1723-1786)等重要大员负责。由此可见热河对清政府心中的重要地位。
全书完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1),皇帝特地作序。内容提出成书之难有二,而必须为热河作志理由也有二。热河位处关外荒略,缺乏历史资料,其难一;现存历史大多成于汉人之手,缺乏当地人情风尚及语言习俗的了解,难二;至为何必须为热河作志:一、该处从康熙皇帝开辟以来,百余年来,生齿日繁,渐成都邑,;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皇祖康熙经营热河与避暑山庄,不是为个人避暑游幸,而是为了防范蒙古,强化北方边防的深意。《序》言最后指出,热河一名,出自山庄温泉之水与武列河汇流而得名。本书沿用地名,成山川风土纪录。
从统治者身份的多样性到多元的宗教政策
避暑山庄为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事务的重要场所,面对帝国内外的多元族群,满洲统治者依统治对象的不同而展示其多重身份。作为多民族帝国的统治者,他们有时自称皇帝(hūwangdi)或天子(abkai jui),有时自称为君或是汗(han)。身为八旗的主子,满洲大臣上奏时以额真(ejen)称之。除此之外,满洲统治者尚有另外一种身份—“文殊皇帝”(jam yang gongma)。此名号为清顺治年间以降,西藏来书称呼皇帝的惯例。乾隆皇帝(Hong li, 1736-1795在位)甚至以文殊菩萨在世化身自诩,透过绘制一系列自身文殊像,自我塑造“文殊皇帝”的形象。如此次展出的《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即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修建五台山山麓同名寺庙殊像寺,相传这座寺庙是文殊师利(梵语谓曼殊师利)菩萨显相之处。通过展出文物可以看过,前者的殿堂楼阁略仿五台山殊像寺而来。
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 收入《钦定热河志》卷八十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在清帝国治下的辽阔版图内,包含众多不同民族文化,因此也有颇为多元的各类宗教信仰。满族在关外原本承袭女真的萨满信仰,十七世纪初,复受邻近蒙古族影响而接受藏传佛教为其主要信仰;尤其扶植以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格鲁派转世高僧为主的格鲁派(黄教),此派于清代因此成为满蒙藏民族的共同信仰。清帝虽采纳藏传佛教为其信仰,然并未如元代蒙古皇帝一般,强力推动该信仰至其他民族地区。汉人信仰的汉传佛教、儒学(文庙祭孔)、道教,乃至西北民族的伊斯兰信仰,即使在清廷的政策管理下,仍各有其发展空间。如此之宗教特色也反映在避暑山庄的历史与陈设中。
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收入《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九 清 纪昀等奉敕撰 清嘉庆四年(1799)武英殿刊本
热河文庙图 收入《钦定热河志》卷七十三 清 和珅等奉敕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从此次展出的《热河文庙图》可见这一多元信仰的特色。热河文庙兴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与山东、北京并称为中国三大孔庙。从图中可知,文庙正门有东西向牌楼,依序正门为棂星门、入内有泮池、大成门,碑亭、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大成门”及“大成殿”匾额,更是以满蒙汉三体文字题字,标志出热河文庙区域的特色。至于建筑规制与内部陈设,均比照北京文庙规格标准,反映热河文庙在乾隆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
大清统治下的中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统治稳定的需要,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不仅在中央政府体现了多元民族体制,在地方上也因地制宜,呈现出多元民族的统治样貌。
土尔扈特渥巴锡汗赠乾隆皇帝铜鎏金刀叉匙西式餐具(附锦袱、皮盒、木盒) 清乾隆三十九年
此外,在政治与礼仪上,避暑山庄也是清帝每年避暑与处理军政大事的活动中心。如:乾隆二十年(1755),高宗皇帝于此大宴厄鲁特蒙古四部上层贵族,庆贺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乾隆三十六年(1771),于山庄接见率部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乾隆四十五年(1780),接见自西藏日喀则前来庆贺其七十寿诞的六世班禅;乃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接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而在热河行宫周围的外八庙,也是在清廷安定北部、西部的过程中所陆续兴建,透过宗教建筑来拢络蒙藏民族与巩固满蒙联盟。
鎏金银胎内填珐琅嵌宝盖罐(附木胎皮盒) 清乾隆四十五年
此次展出的鎏金银胎内填珐琅嵌宝盖罐即为六世班禅的赠礼。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七旬寿辰,六世班禅(1738-1780)赴京祝寿。该年八月二人于避暑山庄见面,六世班禅敬献不少礼品予乾隆。此“鎏金银胎内填珐琅嵌宝盖罐”为八月初二日初见时所赠,然此罐之工艺及装饰非属藏式文物,乃印度蒙兀儿王朝风格作品。108颗之“嘎布拉念珠”乃以颅骨所成,六世班禅敬献于八月初七,当日为乾隆七旬寿诞大庆吉日。
“一座山庄志,半部清代史”。盛清之世,当皇帝一行跨越长城,塞北各地蒙古王公相继派员路上迎驾,长队列阵,彼此互动问候,当年的战争烽火,早已烟消云散。大清皇帝对山庄的经营,积极拉拢蒙藏各方领袖,带动热河地区的繁荣,呈现万邦来朝,帝国内多元文化糅合的特色。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5日。
(本文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资料及相关文献整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