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X为原型》:审视我们的生活
“漂泊,好像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在城市可能会觉得很想念家乡,想念一个记忆中的地方,但是你不可能真的回去。”刚刚出版了新作《以X为原型》的青年作家余静如,对过去一段流行的“逃离北上广”在乡村过田园生活的话题,毫无共鸣。
她更为关注的是都市青年在心灵上的困境,而这正是《以X为原型》中试图去呈现和处理的问题。
余静如
《以X为原型》由中信·大方出版,是余静如近两三年的小说作品集。书中八个故事的人物都是大城市里常见的青年男女,诸如和母亲冷战的女儿、在大城市租房生活的美食博主、在平庸婚姻中日趋崩溃的妻子、上夜班的大码女孩。他们或许就像身边的某个朋友、亲戚、同事,甚至就像我们自己。这些人物几乎都在浑浑噩噩地忍受,或是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当下的生活,他们缺乏经验和勇气,惧怕改变,也缺乏智慧和机遇,受环境限制而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余静如并没有在书中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书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都开始意识到了什么,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余静如看来,审视自己的困境,正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以X为原型》书封
“我描述的只是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那一瞬间”
以《安娜表哥》出道的余静如,近年来受到关注。在这部处女作中,余静如描绘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人物,但在新作《以X为原型》里,她将目光投射到饱受心灵困扰的普通城市青年。
“写这本书的起念,是我发现周围一些年轻朋友的心理状况都不太好,大家都有一些焦虑、压力等各方面的问题。在自己亲近的朋友没有表达这个想法之前,我是没有真正去关注过这些问题的。平时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新闻,比如都市中的年轻人轻生之类,经常会给他一个理由,比如抑郁症。”但是,当余静如和有这样念头的一些朋友深入交流时,她觉得他们其实是没有抑郁症的,他们反而对生活、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似乎是出于理性的选择。
“所以我开始对年轻人的心理状况有一些关心和思考,以自己和周围一些朋友的感受为原型,写了一系列这样的小说,大概这就是这几个作品的共同点。”
八个故事各具特色。《以X为原型的一篇小说》中,“我”年轻的朋友将结束生命看成是一场旅行。《好学生》中的落魄作家创业失败却被家乡人视为成功者。《去云南》里的已婚女人憎恶伴侣却无力开拓新生活。《E公司的她》里上夜班的公司元老阿月个性扭曲却暗自渴望爱情。《404的客人》里租房的女孩以为好不容易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男友家人的一次造访,却轻易地破坏了她刚刚筑好的小巢……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并没有谁在挨饿受冻或是物质上极度匮乏,他们都有着看似正常的生活,与城市中的许多年轻人无异,但他们却饱受精神折磨。余静如认为这并不是矫情,也不是都市病,很多时候也不是抑郁症,反而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人们对于自己存在意义的思考。他们不自觉地遵循他人的规划,由他人评判自己的价值。当他们开始对缺乏自主性的生活感到不适和荒诞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感到痛苦。
但是余静如并不试图在小说中去“解决”困境。
“我描述的只是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那一瞬间:他们对原本认同,或是一直未经反思的生活突然产生痛苦和怀疑。我想要尽可能准确地描述他们人生中的这一刻,讲述这一刻是如何发生。”
在余静如看来,每个处于生活或者心灵困境中的人都去审视自己的困境,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我相信不会一无所获。阿多诺说,谬误的生活无法过得正确。但我想,假使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命运,但仍拥有对其反思的自由。‘反思’,正是希望所在。”
“年轻人内心深处的力量没有消失”
很多作家、评论家都已经注意到余静如鲜明的写作风格。作家叶开曾说,余静如的写作,可以进入人物身体深处,探究人物的精神状态、潜意识、莫测命运,以语言之水,淹没平凡的人与事,揭示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叶开眼里,余静如的小说不执着于表面的人物对抗、事件的爆发,而对人物内心和人物关系有很深的迷恋:小说叙事有一种溪流入林般的静谧效果,而静谧底下有激流。
作家格非将“余静如独特的文学气质”概括为“日常琐碎的生活场景,冷峻细腻的叙事笔触,孤独忧伤的情绪氛围”。
在新作《以X为原型》中,余静如这种向内审视的特质,在都市青年男女身上得到了妥帖的安放。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认为,《以X为原型》是一种可贵的“心相小说”。
在梁永安看来,余静如笔下的年轻人既无热情洋溢的事业,也无沉醉其中的至情,他们活得淡然无碍,没有大悲大喜,随波逐流中小心翼翼防护着不愿人知的深心。作者穿越恣意伸展的现代生活外壳,透视着精神世界新鲜而飘摇的新世代。这本集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经历着沧桑的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迁,似乎想逃离,又沉浸其中。这是属于这一代的独特体验,生存貌似荒诞,却在无法解释中获得着自我撞击的自由。
“青年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猝不及防,还没准备好就踏入了下一段旅程。他们对这一段旅程刚刚有所体会,又被历史和生活推到了下一段故事里,所以总是有一种面对生活被强烈冲击的感觉,很难应对,但是又不能不应对。这给我的感觉,里面既有我们农业社会积累下来的人的坚韧性,但另外一方面又因为处在现代新的生存环境中,所以面临很多难言的东西。”在最近的一次《以X为原型》新书分享会上,梁永安谈道。
以《404房间的客人》为例,年轻女孩将租房视为开启新生活,然而她努力维持的宁静空间,先是被过于热情的房东夫妇搅动,后又被突然造访的男友妈妈、自己的姨妈彻底破坏,内心秩序也在那一瞬间几乎崩塌。
“这种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还挺常见的,我觉得对于都市里的年轻人来讲,租房在单元楼里面其实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的空间非常狭窄,是非常容易被侵犯的。就好像我们在公众场合挤地铁、买票,我觉得人一旦多起来冲突就容易多,这也是我自己在这种大城市里面生活的一种感觉。”余静如说自己就是一个不善于拒绝他人好意的人,尽管这种好意往往会给她带来困扰,小说中有个情节——女孩在地铁上被陌生女性说你这样不好看,要笑一笑,结果女孩就真的对她笑了——就是余静如的亲身经历。
尽管余静如自己并没有试图在小说中帮助人物解决困境,但似乎她仍然十分偏爱《404房间的客人》,让女孩比“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那一瞬间”往前多走了半步:在拜访了门牌号为404的房东夫妇家时,她不顾及气氛,坚定地打开了房东夫妇紧闭的卧室房门。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被余静如描写得像个“快乐的罪犯”一样,并由此让女孩获得了改变的勇气。
所以在梁永安看来,在这些小说里面,新一代年轻人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又没有丧失希望:
“我觉得青年生存的张力很足,他们的期待和他们目前内心的高度压力感,这两者形成一种内在的潜意识。他们在生活中被方方面面的东西所缠绕,但是又特别善良。我们中国的传统让我们特别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压抑自己的感受。”
“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果敢、对生活的强烈坚持就能够爆发出来,这股力量没有消失。在关键时刻它能释放出一种再生力,或者说是一种对生活重新打造的能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