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她不在历史中,却以写作带你深入过往的一切

2022-09-25 18: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据英国媒体消息,布克奖得主、英国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于当地时间9月22日在埃克塞特(英国西南部城市)逝世,终年70岁。

曼特尔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凭借“克伦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狼厅》和《提堂》两次获得布克文学奖,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镜与光》也入围了2020年布克奖文学奖长名单。作为英国重要的历史小说家,媒体曾评价道:在20世纪,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小说,没有人比希拉里·曼特尔写得更出色。

写历史小说,为什么唯有她能二获布克奖?

文/傅小平

不确定曼特尔写《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纯粹是出于对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的兴趣,还是在写作中隐含了她未曾表明的心志。小说主人公,法国大革命三巨头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德穆兰,起初从事的都是与法律相关的工作。而曼特尔源于她的学业,也可谓与律师行业心意相通。这三巨头初到巴黎时,就像曼特尔初到伦敦时一样籍籍无名,丹东与德穆兰都在同一家律师行工作,而德穆兰与罗伯斯庇尔是路易大帝高中的同学,友谊深厚。德穆兰无疑是三人关系的纽带,正是通过他,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才相识。要不是风云际会,这三个原本平凡的年轻人,恐怕做梦都想不到他们日后会成为大革命中翻云覆雨的重要人物。

至于曼特尔,她在写作的初始,也没有什么好运气,更想不到日后会获布克奖,并且刷新该奖获奖纪录。她是布克奖历史上首位两度获奖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是继2003年诺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和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之后第三位两度斩获该奖的作家。但她当初携《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在伦敦寻找出版机会时,却是处处碰壁。她将书稿寄给出版社,自己写推荐语说“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历史传奇”,但出版社大概连推荐语都没仔细读完,给她的回复是“我们不出历史传奇”。

现在往回看,只能说这家出版社太轻率,也太没眼光了。曼特尔写这部小说正是有意识地避开“戏说”的窠臼,竭力避免把它写成传奇。在日前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的小说首发分享会上,作家小宝就不由得感叹说,这部小说几乎避开了所有戏剧性的场面,“比如写马拉之死,前一页还是马拉在辩论,后一页就是‘一个凶手靠在墙上’,刀光剑影的场景她都不去写”。

问题是摈弃了“戏说”,小说怎样做到引人入胜?曼特尔自有过人之处。正如有评论指出,历史小说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文类。对于以虚构人物为主角的小说,主人公什么时候会登上权力的巅峰,什么时候会面对悲剧的灭亡,读者要看到结尾才能猜得出谜底,而历史小说的答案早已写得清清楚楚。以《狼厅》为例,小说故事结束于1535年,此时克伦威尔正沿着“光荣之路”大步迈进。1540年,他站在了断头台前,随着刽子手的手起刀落,有关他的故事将印上“全剧终”的字样。但从历史上清楚了解了人物命运轨迹之后,为什么我们还会被历史小说描绘的故事深深吸引?关键就在于细节。在《狼厅》里,曼特尔正是用她细微处敏感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赫赫有名的都铎王朝的历史纵深。

曼特尔作品《狼厅》&《提堂》

显然,只有从独特的叙事视角看出去,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才不至于成为散落的珍珠,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小说以生机和活力。在《狼厅》里,曼特尔有意摈弃过去时,通篇使用现在进行时,以在小说中形成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她在写第一段文字的时候,就进入了克伦威尔的头脑和身体,如此给人感觉,她对这个人物可谓感同身受。虽然如此,在曼特尔看来,这并不代表她跟这个人物很像,或是无法跳出来观察他,并无条件同意他一切的所作所为。“我对他感同身受,是我的职业使然,这是我的手艺,我的本职工作。事实上,在小说里,我努力不去评判他。我努力悬置评判。”

这样一种写作的意识,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里其实已经所体现,这部小说里,过去时是很模糊的概念。曼特尔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身临其境的观察者,她就在小说中人物的身边,这使得小说中的场景转换有时并不是完全按照顺序或者逻辑,也就导致进入小说有一定的困难。作家小白表示,曼特尔的小说严格恪守这种独特的方法来写,读到很多地方会觉得情节接不上,但要反复去看,一旦找到叙述视角,整个小说突然一下子贯通了,这也正是阅读曼特尔的乐趣。

《狼厅》《提堂》剧照

而阅读曼特尔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则在于她对已有公认的历史人物的颠覆性书写,这同样是由于叙事视角使然。比如,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形象,向来是极其正面的,在《狼厅》里却不是。这是因为小说是从克伦威尔的视角出发去看莫尔的。也因为此,曼特尔不觉得自己对莫尔的刻画是不公平的。由于这本书的关系,她选择做莫尔的“敌人”。在曼特尔看来,写历史小说未必一定要立场中正,“如果你从人物角色的视角看问题,你就不可能反映客观中性的事实。你看到的世界将同小说人物所看到的一样。有太多人对此感到迷惑,但一部不偏不倚的历史小说会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小说”。

虽如此,曼特尔却不会偏离史实给人物“翻案”。比如对罗伯斯庇尔这个人物,她所做的只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去丰富这个形象,而不是在任何意义上去加以美化。对这个“不可腐蚀之人”,曼特尔在书中特意描写了他的一个生活细节:罗伯斯庇尔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梳洗整齐,戴上领结,即使一天都不出门也会如此正装。同时,正如小宝所说,曼特尔写丹东和德穆兰,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之间是有交替的,有时候有内心独白,但她写罗伯斯庇尔,基本没有内心独白。这种视角的选择,事实上已经代表曼特尔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臧否。某种意义上说,曼特尔独出机杼的历史小说写作,源于她独特的历史观。她有一句座右铭:精彩的历史和戏剧之间不存在冲突。在她看来,历史并不总是完美的,历史中涵盖了太多繁琐的细节。对于创作者而言,史实有时显得破碎,不方便直接编写。“如果你是上帝,你可以让历史更有趣点,但事实是,创作历史小说的魅力和技巧就在于把破碎编写为完整。”

这不仅体现在曼特尔对史实的处理上,也体现在她对历史人物的把握上。就拿克伦威尔这个人物来说,在英国,民间历史界和史学界对其持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此,这个人物给读者的印象是破碎的。曼特尔尝试做的,便是让两个阵营走到一起,这样就有了一部新的克伦威尔“传记”——它以模棱两可性跨越两界,从而使得很多读者对这个人物有了更为完整的理解。

窗边的曼特尔

曼特尔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她对这个人物持续几十年的研究。幼年接受罗马天主教教育时,她第一次看到克伦威尔这个名字。克伦威尔是所有事件的中心,但在大多数小说和戏剧中,却是居于次要地位,在其中也一直是个反面角色。然而,克伦威尔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理解他,不好好思考他,就无法理解早期都铎王朝的历史,而如果不理解都铎王朝,就不会理解英格兰历史的发展。曼特尔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超越通俗历史和小说中对他的负面描写。在她看来,虽然克伦威尔心狠手辣,但同时期的亨利八世和其他政客也非善类,如能摈弃偏见,重新审视克伦威尔,就会发现他有勇有谋、坚韧不拔、乐观豁达,还有一段值得分享的故事。也因为此,她想把克伦威尔置于舞台中心,让众人的注意力聚焦于此人。所以,她刚开始写作时,就想写一本关于克伦威尔的小说,但那她知道自己还没准备好,但写了几本书,也积累了一些能够实现最初的计划所必须的写作技巧之后,她感觉期待的合适的机会正在到来。

一名读者在地铁里阅读《狼厅》

从隐性的层面看,曼特尔的疾病也对她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自传《气绝》中,曼特尔坦承自己长期身患疾病。她受到子宫内膜异位的折磨,长期的药物治疗也让她体重剧增、样貌改变,直到2010年做了一次手术后,身体才有很大的好转。曼特尔说,疾病使得她必须在孤独中工作,从而培养了她的耐心和内向性。同时也促使她跳出自己的皮囊,站在房间角落里看自己。在曼特尔的感觉里,她这样看自己,看到的不是悲痛,而是荒诞。而带着疾病写作,就好比是在玻璃瓶里工作,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却不在其中。

我们看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能看到历史却不在其中。而曼特尔的卓绝之处,便在于她不在其中,却以她的写作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曼特尔来说,写历史小说,就像是走进茂密的森林,其中有许多分叉的小径,你不太确定要去哪,也不确定究竟要走哪条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走,保持警觉。慢慢地,你会看到一些能够记住的特征,但你永远无法真正到达目的地。旅途本身就是意义所在,迷路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你的小说往往是以问题始,也以问题终。

“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小说家,你能做的只是,希望读者从全新角度深刻地了解历史,并意识到自己所触摸的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

原标题:《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逝世:她不在历史中,却以写作带你深入过往的一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