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0年50人|西田实仁:希望日中年轻人在交流中看到“最真实的彼此”

中日“50年50人”专题报道组 发自日本东京
2022-09-25 18:0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编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载冷暖起伏,半世纪沧桑巨变。共同的记忆、特别的联结、持续的接力,过往的中日友好瞬间,观照着当下时代激流里的行与思。

澎湃新闻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推出“50年50人”专题报道,对话50载中日关系的塑造者、开拓者、践行者,展望未来全球变局下中日关系“下一个50年”。

日本公明党参议院议员、公明党参议院会长西田实仁与中国的缘分从上一代便开始延续。孩童时期的西田常听母亲提起她小时候受到中国当地百姓帮助的故事,这令他深深触动,也让他打小便萌生了要前往中国学习的愿望。

19岁的那年,西田实仁如愿来到北京学习,所有的体验都成了他人生珍贵的宝藏,延续到他的工作中,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一名政治家。

在东洋经济新报社供职时期,西田实仁曾数次前往中国采访,看到中国的变化并为之震惊。而在2004年踏入政界后,他也屡次访问中国,倾力于两国友好事业。

“日中两国的年轻人,越年轻越应该在交流中加深认识。”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回顾数十年间与中国的交往经历,西田实仁表示,希望中国的年轻人看到真实的日本,也希望日本的年轻人了解真实的中国,通过交流看到“最真实的彼此”。

西田实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澎湃新闻 图

与中国之缘:从学生到记者

澎湃新闻:19岁那年您曾前往中国留学。听说这个决定是在您母亲的影响下做出的?

西田实仁:我母亲出生于现在的中国长春,她10岁之前都在那里生活。从小母亲就和我说,当年日本战败,年幼的她在逃回国的途中,得到了当地很多中国百姓的救济和照顾。母亲讲述的这段经历令我深深触动,也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有朝一日一定要去中国,在中国学习,和中国人用中文交流。这就是我留学的初衷。

1982年夏天,19岁的我终于有机会前往中国留学。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日本,第一次来到中国,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成为我人生无比珍贵的宝藏。

澎湃新闻:您还记得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吗?

西田实仁:去留学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1982年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大家都穿着中山装,钱也分人民币和外汇券等,另外还有“肉票”和“布票”,和现在比恍如隔世。

当时我进了中级班,和很多老师都交流过,他们非常亲切地对我进行指导。虽然有很多老师不懂日语,但他们对我们这样刚学中文的人也非常温柔、仔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澎湃新闻:在中国的留学经历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此后的数年间,您也多次访问中国,在此期间您对中国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

西田实仁:其实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间很短暂,是从1982年到1983年。之后我回到日本的大学继续读书,毕业后进入东洋经济新报社做经济记者。工作中为了采访,我有时去北京、有时去上海,每年都能看到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样子,简直是半年没去就连路都认不出来了,就是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时常令我惊讶。

这其中最惊人的应该是移动支付的诞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出门几乎可以不带纸币,仅是用手机就能买东西。

当然这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果追溯到更早以前,在我留学的时候,路上几乎都没有车,长安街那么宽的马路上几乎都是自行车,有时还能看到马车。在北京的郊外,农民们在运送稻草的时候也会用马车,这些场景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印象深刻。

留学时期的西田实仁。受访者 供图

澎湃新闻:大学毕业后您曾就职于东洋经济新报社,从事了很多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在北京留学的经历对您的记者生涯有怎样的影响?

西田实仁:我在“东洋经济”工作时,能切身感受到的是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除了我刚才提到的支付形式的演变之外,还能看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各种各样的外国企业也开始进军中国市场。此外,街景变化之大也是我的感受之一。

在“东洋经济”工作时,把中国的发展告诉日本人,向想要了解中国经济、想要进入中国的日本企业、对中国感兴趣的日本读者介绍中国的状况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当时,我去中国采访的任务很多,后来还曾推出过中国特辑。

尽管当时我作为经济条线的记者很少采访到中国的“大人物”,但有幸接触到了非常多的普通百姓,和他们对话交流是愉快的。那时我常在上海做问卷调查,研究那里的民众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正在买什么。

“打开对话之门”

澎湃新闻:在2004年踏入政界后,您一直倾力于中日友好事业。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日本公明党的访华行程,当然您也亲眼见证了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向中方领导人递交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的亲笔信。您是否记得当时的场景?

西田实仁:2013年1月的访华最令我印象深刻。直到2012年,日本都是民主党执政,当时自民党和我们公明党都是在野党。在2012年年末的选举中,自民党和公明党再次赢得选举成为了联合执政党。

成为执政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1月我们组成了访华团,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现在的公明党干事长石井启一和我一行三人一同前往北京,并转交了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的亲笔信。

说实话那时候中日两国间的气氛并不好,但正是在这种时候更应该进行对话,我们带着安倍的亲笔信来到了中国。当时,我陪同山口代表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进行了将近70分钟的会谈,就两国关系进行了讨论。

当时我们之间明确的方向是,不同的国家当然会存在不同的立场和意见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应成为问题,而要为了共同寻找解决之路而进行不断摸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一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一次“打开对话之门”的访问。此后,我们在2014年和2015年又访问了中国,当时也是带着安倍的亲笔信去的。

澎湃新闻:您怎样评价目前的中日关系?您认为存在怎样的课题与挑战?

西田实仁: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两国无法实现直接往来,这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此外,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不同的国家当然会有不同的立场和意见差异,但这不应该是靠武力,而是需要靠对话、沟通来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目前无法直接见面的情况下,交流也存在一定障碍。但疫情之下我们也采取了别的途径,例如与政府人士、学校机关人员等在线上开会,已经持续了两年之久。同时我也希望疫情能快点平息,希望尽快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澎湃新闻:您认为中日两国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合作?

西田实仁:我认为日中两国可以一起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在环境问题上,两国可以形成伙伴关系,为节能减排共同努力。当然不只是日本和中国,而是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的环境问题。

2021年底,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达成并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我想日中两国也可以就解决环境问题签署相关文件或是形成伙伴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努力。

其次,我觉得年轻人的交流对今后的日中关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期待青年交流能进一步发展。我出生于日本埼玉县,埼玉县和山西省缔结了友好省县关系,自那以来在各领域都有丰硕的交流合作成果。

今年是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埼玉县和山西省缔结协议40周年,我们也在9月举办相关纪念活动。我认为就像这样,即使是在因疫情国与国之间交流困难的时候,民间伙伴或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也不能中断,我认为这些是我们政治家需要去努力的。

西田实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澎湃新闻 图

“相互信赖、相互促进”

澎湃新闻:您如何评价中日过去50年的经济交流?

西田实仁:实现邦交正常化前,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两国曾签订《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简称“LT贸易”),通过两国友好企业建立贸易经济关系并不断地发展。此后,随着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和日本相互信赖、相互促进,同样对经济上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

随着贸易的发展,两国人员交流不断深入,日中经济界的对话,例如“日中CEO峰会”等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尽管在政治和军事上,日美两国的关系较为紧密,但在经济方面日本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考虑到今后在考虑美国的同时,日本也必须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澎湃新闻:展望未来50年,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您对中日两国年轻人有怎样的寄语?

西田实仁: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对今后的日中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日中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日本也好,中国也好,现在的交流确实因为疫情有些变淡了。但我认为不能在没有去过中国的情况下便形成先入为主的想法,产生负面印象。不管是旅行也好,商务也好,留学也好,我希望两国的年轻人能尽可能地进行交流。

在此之中,希望中国的年轻人看到真实的日本,也希望日本的年轻人了解真实的中国,通过彼此交流分享想法,看到最真实的彼此,这是非常重要的。

【人物简介】

西田实仁,日本公明党参议院议员,1962年8月27日出生于东京都田无市(现西东京市),1986年3月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同年4月进入东洋经济新报社工作,曾任《公司四季报》记者,《东洋经济周刊》副总编辑。2004年7月首次当选参议院议员,现任公明党参议院会长,税制调查会会长,公明党琦玉县总部代表等。著有《日本元气宣言》等。

    责任编辑:张无为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