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天文学家叶叔华,遇见夜空中最亮的星
原创 科技 可凡倾听
曹可凡与叶叔华合影
茫茫宇宙中,有一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那是1994年发现的第3241号小行星。行星本不发光,但这个名字在地球上的主人,却用她的一生发光发热,照亮了祖国的天文学事业,也照亮了国际天文学研究的漫漫征程。她,就是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
本期导演:吕庆云
Vol.1
2021年11月,95岁高龄的叶叔华在上海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发表了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英文演讲,鼓励全球的女同胞们自强自立、冲破束缚,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视频一出,反响热烈,很快成为点击率极高的网络“爆款”。
叶叔华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演讲
叶叔华的这番话,一如她本人的真实写照。1927年,叶叔华出生在广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天资聪慧、善于学习的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天赋。1945年,18岁的她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
青年叶叔华
受女教授邹仪新影响,叶叔华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在入学一年后选择了天文学专业,开启了她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同样是在这里,叶叔华遇到了与她志同道合的爱人程极泰。在叶叔华父亲的安排下,毕业后两人一同前往香港当中学教师。
叶叔华与丈夫程极泰
香港安稳自足的中学教师职业并不能满足叶叔华,她还是对天文学专业难以割舍。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科研人才。带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和自己的天文学梦想,叶叔华和丈夫返回内地,开始谋求专业对口的工作。
“只招一个男的。我听了就气死了,心想我在学校里学得比谁都好,干嘛不招我。就写了一封信给那个台长,说你不招我,你是不对的。”经过努力争取,叶叔华入职了紫金山天文台下属的徐家汇观象台,成为那里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研究员。
Vol.2
徐家汇观象台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有的只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观测、记录和计算。“凡是晴天都要去观测,所以到后来学了什么本领,所有的观测,或者接收时间讯号,比对我们的钟和外国的时间讯号……我那时候就训练出很厉害的心算,一看,一想,马上平均数就出来了。”
1964年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
虽然枯燥,但叶叔华耐住了这份寂寞,并且想方设法提高时间信号精度。在她的主导下,我国的世界时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我国“精确授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球发布,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讯号的历史,“北京时间”就此诞生,叶叔华也因此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1974年叶叔华提议在国内建3个站的VLBI网
上世纪70年代,叶叔华敏锐地察觉到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新动向,开始了她的又一项创举,那就是在中国积极推进VLBI,也就是“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她克服重重困难,耗费三十多年时间苦心布局、积极推动并最终建立起的VLBI系统,若干年后在我国“探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叔华在上海佘山25米射电望远镜前
Vol.3
叶叔华被誉为“战略科学家”,她的高瞻远瞩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早在1978年,她就率先提出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这一概念,指出这是用天文手段研究地球的各种运动状态及其力学机制的一门新生学科,呼吁天文学界与地学界紧密合作,大力发展天文地球动力学。
上世纪90年代,叶叔华发起了一项亚太空间天文地球动力学国际交流计划,然而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前夕,丈夫程极泰却意外受伤严重骨折,需要住院治疗。两难之下,叶叔华只能拜托同事帮忙照应,自己按计划出席了四年一度的国际会议,确保了计划的顺利推进。而这件事,也让她至今仍然心存歉疚。
1995年7月6日,叶叔华院士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大会上作报告
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过人的胆识,叶叔华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也在国内外科学界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望。1980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就任上海天文台台长;1988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2022年9月24日周六晚19:10,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夜空中最亮的星——叶叔华专访。
指导拍摄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
特别鸣谢
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
场地提供
上海科学会堂
原标题:《对话天文学家叶叔华,遇见夜空中最亮的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