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秋分养生,记住“三宜”和“四防”
秋分养生的宜与忌
本报记者 燕声
秋
分
9 月 23 日
9月23日是秋分节气。秋分是天地间阳消阴长,气候由热转寒的过渡时期,草木开始凋零,自然界尽显肃杀之气。
与此同时,人体的阳气也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呈现阳气减弱、阴气增强的趋势。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养生强调“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三宜
进入秋分节气后,早晚温差会逐渐拉大,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程芳芳曾在其文章中介绍最宜做到3点。
暖足
此时要及时增加衣物,尤其要注意对脚部的保暖。进入秋分后,尽量每晚都进行泡脚,让脚部处于一个温暖轻松的状态。
添衣
由于早晚气温较低,中午气温偏高,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温差过大导致感冒。
早睡
进入秋分之后,每晚都应早点入睡,让身体进行一个系统的恢复和调理,让阳气充足的在体内存留,这样我们就不会出现困乏的情况。
四防
此时秋风瑟瑟,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中医师陆为民建议做到这几点:
防寒
秋分时节虽凉风习习,却不甚寒冷,是秋冻的最佳时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过多,损阴伤阳,同时也无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体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则不能过于勉强“秋冻”。
防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在饮食摄养上应掌握“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秋分的“燥”与初秋之温燥不同,属“凉燥”,因此,可适当多吃有温润、濡养功能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等,另外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此时还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温开水为佳。
防悲秋
秋分过后,萧瑟秋风、绵绵秋雨、万物凋零,容易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愉快,胸怀豁达,宁神定志,收敛神气。要多到户外,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
防秋乏
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休息,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适应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不宜“起早”。
多注意
秋季往往还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期,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赵奉茹建议,以下几类疾病要重点预防。
呼吸系统疾病
一方面,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的话,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另一方面,秋季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古语有云:“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有的人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所以,秋冬季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贪凉。
心脑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秋分养生,记住“三宜”和“四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