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不再“一刀切”清退超龄农民工:务实、人性之举
近期,四川省住建厅、人社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要尊重超龄农民工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切实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纠正“一刀切”清退超龄农民工做法。已发布“清退令”的地方,要尽快调整政策执行方式,指导企业根据超龄农民工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作业岗位。
在此前的6月份,安徽省住建厅也下发通知,提出建筑行业清退超龄农民工要避免一刀切,要求各地实行柔性用工管理,分岗位确定用工年龄,对超龄工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安全教育。
在多地强力推进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清退超龄农民工的背景下,安徽、四川的做法体现了更多精细和人性化的管理思路。
农民工年龄大了,体能下降,反应也开始迟钝,不适宜继续从事高风险、高强度劳动,这符合《劳动法》确定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而实名制管理的政策初衷,也是出于防控施工风险以及保障农民工生命安全的考虑。
不过,从现实来看,清退超龄农民工,也应从行业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式的清退。只以年龄划线清退,可能会把建筑方的用工需求和部分老年人的就业需求都给堵住了。
一者,农民工老龄化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包括建筑工地在内的多个行业均缺工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披露,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而2016年这个数据为19.1%,逐年增高趋势非常明显。在接下来的10年,将陆续有7540万名农民工达到60岁以上。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灵活就业,而不愿到工地打工。
再者,一些超龄的农民工身体情况尚好,也有继续工作的意愿。这些大半辈子都辗转在各个工地的建筑工人,对于工序流程也更熟悉,相互间配合默契。尽管工地作业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但并非所有工种、岗位都是如此。
特别是,对于广大缺乏保障的农民工而言,只有继续劳动才会有持续性收入。那种认为农民工就该像城里人一样只要年满60岁就退休安享晚年的想法,虽出发点是好的,但尚不符合眼下的实际。
这就不免涉及到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当下,我国有农民工近3亿人,截至2020年6月,仅有近6375万人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2%。其中,高龄、超龄农民工社保参与率更低。绝大多数人属于“干一天才有一天收入”的状况。而如果在老家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又普遍面临拿到的“退休金”较低,很难维持晚年生活所需的窘境。
这就导致,很多人年老之后,为了生存,要么回到农村种地,要么留在城里继续打工。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人惊叹,在城市公园里清理杂草的老人,每天工作10小时,只能挣到80块钱。殊不知,能够从事园林这种劳动强度较低、工资按时支付的工作,已经是老年农民工的不错选择了。
这也提醒我们,保护超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既要关注眼前的务工风险,也要看长远的制度设计;既要考虑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也要考虑劳动者自身的意愿。在养老焦虑下,有关各方应该做好养老保险异地统筹,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农民工老有所依。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任何“一刀切”清退的做法,都是短视的。如何让农民工群体有一个良性的退出机制,安然退休、体面养老,关系到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关系到城市建设、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