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掏出半生经历为青年教师解惑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通讯员 方金奇 张俊
2022-09-23 09:3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青年大学教师坐在老教师面前,一个个讨教心中的疑惑。老教师两鬓已斑白,将自己半生的经历掏出,慷慨解惑。

近日,一场以“卓越教师与卓越育人”为主题的对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青年教师是去年11月入职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的卞冬磊教授,老教师则是杨国荣,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2022年,杨国荣带领华东师大“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题访谈,左为杨国荣,右为卞冬磊。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1976年,杨国荣中学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建筑材料公司当工人,80年代末读书毕业后到高校从教。“您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当教师的?回首这么多年,您有什么感触或收获?”这是卞冬磊的第一个问题。

杨国荣坦言,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情感是逐渐培养的,而就收获或感触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教学相长——这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也是这个特点让他越来越热爱这个职业,并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杨国荣觉得,最初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也许比较抽象,但经过一个过程之后,则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会推动着教师思考一些问题,使教师的研究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

古语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也是年轻教师教学路上的难题。杨国荣认为,相比而言,“人师”主要是引领人们如何做人;“经师”更多地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这两者事实上是很难截然相分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标,希望所培养的学生有一种比较自由的人格,自由的人格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德性,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一个方面,可以说都会形成某种人格上的不健全。”杨国荣说。

执教30年有余,杨国荣也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了这一代大学生身上呈现的新特点。在他看来,现代的学生思想敏锐,对新事物容易认同,这都是他们的优点。另一方面,与他这一代相比,新一代学生们对社会的深层了解还比较欠缺,在这方面还是需要有意识地多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强,“对现在的同学来说,除了思想敏锐、对新事物容易接受之外,对我们目前所处的中国的社会、世界的格局同样需要有比较切实的了解,这有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

面对现在的学生,杨国荣认为,教师要根据时代新的特点,形成新的教育方式。比如说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以灌输式的方式来说教,而应该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以其内在的个性特点为前提去引导。

新教师的困惑还常见于如何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上。对此,杨国荣认为,首先需要有学术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今天成为老师,并从事某个专业的研究,如果觉得对此没有兴趣了,就需要反思和自问:自己是否适合做这项工作。没有兴趣的事情做不长久,也做不好。”其次,学与思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思”侧重于创造性的思考,“学”则主要关乎知识的积累。“我对硕士生对博士生一直这样说,不要以为自己到了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阶段以后,就只需考虑做学术研究,而不用扩展、深化自身的知识积累,事实并非如此。积累永远是个过程。” 杨国荣说。

作为青年教师,卞冬磊也代表群体发问,他们大多面临着教学、科研、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也有很多选择的困难、外在的诱惑、内心的矛盾等等,如何做好取舍?

“基本的定向不可或缺。”杨国荣谈到,如果没有定向,个体容易随遇而安,“以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希望做个好老师,在从事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这就是基本定向,如果没有这一意向,个人就容易湮没于纷繁的琐事。价值意向可以作为总的价值原则,而这种原则还需要与具体境遇相联系。如何联系呢?这就有赖于实践智慧,基于此而将总的价值原则与面对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这同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和对象世界、人和物的关系;一是人和人的关系,这两者的双重成就,构成了人的使命,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达到‘成己’、‘成物’的双重目标。”访谈的最后,杨国荣说。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