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葛亮《燕食记》:人生百味,融入舌尖上的“岭南梦华录”
原创 白羽洁 文学报
书评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葛亮笔下的人物,少着墨于外貌,更多通过语言、动作和不经意间流露的气质展现自我。当读者以为一个人的故事就此结束时,却又总能通过一道菜、一个物件抑或是旁人对他过往的几句不经意描述而回忆起那人的一生。
舌尖上的岭南梦华录
文 / 白羽洁
今日,食啲乜?读《燕食记》,像是与一位阔别已久的故人谈话,你看着他将过去多年的经历娓娓道来,话语间透出幽静的沉淀。《周礼·天官·膳夫》云:“王齐,日三举”,“齐”为“斋”之假字,意思是说王上在斋戒日为表虔诚会一日三次杀牲,“日三举”就表示王的一日三餐,这或许是中国人一日三餐的较早由来。后郑玄注“燕食,谓日中与夕食”,相对于朝食“举”而言,“燕食”较为随意,日中与夕食可用朝食剩余的肉制作。本书的故事与岭南的历史和饮食文化相关,饮茶和点心便是岭南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齿轮,是最接近民生的部分。“燕食”二字点题,岭南人的日中与夕食既有独特的门道,又并不完全循规蹈矩,而“记”更透露着一种传承,新的是从旧的中长出来的,在更替中守常更新,不仅是饮食之道,更是生活之道。
“出虚入实”是《燕食记》很显著的特色。与其说故事是由研究茶楼文化的“我”推动,倒不如说真正开启故事的是《羊城钩沉》一书中偶然掉落的一张写着菜名的信笺——敬启者:般若素筵,创造菜谱的人慧生和执笔人月傅的人生交汇处在于名唤“贻生”的婴孩。虚实相生,书分上下两阙,上阕写师傅贻生;下阕写徒弟五举。师傅成长于岭南,手下遵从的是粤厨严谨精细的风格,从般若庵到太史第再到粤西的安铺小镇,他的故事透出一种“静”,并非无波无澜,只是一切都隐入尘烟,纵使荣师傅的身世与成长经历牵扯到政界军官、晚清学士、粤剧名家,但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却隐藏起来,他们代表历史大势,和个体人物的命运交织捆绑。碎石入海,涟漪散开,重归平静,这是荣师傅有来处、有归途的一生。徒弟重要的时间在香港度过,他见证着香港的崛起和突变,因此五举山伯的故事与师傅基调不同,“动”是底色。与师父的决裂、同舞厅女孩露露的相识、和师兄谢醒的羁绊、妻子戴凤行的意外去世、十八行的兴衰……桩桩件件都无法让人轻易做出抉择。张力真正达到顶峰的那一刻是一场厨王争霸赛,这是没有胜者的比试,但至此,师徒的情感冲突和菜品的守成创新在此刻达成和解,常与变的辩证与博弈在师徒中一边碰撞一边融合。我们骤然发现,在《燕食记》中,食物并非只是推动故事的机器,人情与吃食,本就可以同奏共跫。
《燕食记》葛亮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江南岭南风日好”,作品最先展示出的,是深厚的知识性和传承性。从陆文夫的《美食家》开始,与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小说粉墨登场。《燕食记》是作者葛亮深入了解岭南各类文化的最好例证,岭南地区宏大的历史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角落,由“五蛇羹”推测向太史的原型许是百二兰斋主人江孔殷,太史第的风华兴衰是岭南一段历史的见证。接着从《五举山伯》一章开始,关乎茶楼和点心的知识纷纷砸来,交易计数的花码、做茶壶仔的规矩、斟茶的顺序手法一点一滴浸润在细节中,成为推动故事进展的养料,更有趣的是作者对各种粤菜和粤式茶点以及上海菜的做法及味道都无比熟稔,让读者随着他的步伐品味各种岭南的珍馐美味。同时,他能把对“食”的理解真正融入故事,美食本身也变做勾勒故事的一味调料,文火慢煮,入乎食中,增添美食的人文属性。
“世间味道总关情”,情感能被描写好,系着它的那根线是人。这部小说最打动读者的地方或许正在于情谊的描写——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不同的情感,不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萍水相逢结下的感情都被作者老练细腻还带有丝丝悲悯的语言所融化,写出羁绊和宿命的味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葛亮笔下的人物,少着墨于外貌,更多通过语言、动作和不经意间流露的气质展现自我。当读者以为一个人的故事就此结束时,却又总能通过一道菜、一个物件抑或是旁人对他过往的几句不经意描述而回忆起那人的一生。月傅为儿留下“金可续命,唯艺全身”的话语,随着这句话她的一生掩埋在般若庵中;一辈子哀矜不显的惠生,在给叶凤池的一碗“熔金煮玉”里柔柔地倾诉自己的真情,有爱,也有怀念;叶凤池是一头在暗处舔舐伤口的野兽,有着惊心动魄难以言说的过往,人生不易,他将悟得的道理掺在点心中传给徒弟,也恪守他的风骨过完一生,寥寥几笔形象却令人挥之不去。除此以外,颂瑛和向锡允、戴得和露露、秀明和云重……每个人的故事都写得极妙,那些过往故事虽已尘封,拍拍尘土却仍有雷霆之声,人情是盖在大时代大历史上的一层薄纱,蜿蜒起伏的情节糅进食物,时代在鼎鼐中更迭,这便是风味人间。
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就像荣师傅打莲蓉月饼,慢慢熬,道理就出来了。叶七教阿响,阿响教五举,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要打好莲蓉,至重要的是哪一步?答案是——熬。熬,是岭南祖祖辈辈人赖以生存的道理,同样也是这本书试图做的事。“熬”赋予故事层层递进的意义,由广州到香港,原本交织隐匿的大历史逐渐汹涌澎湃随人物同频,在困难和机遇前的人们利用美食书写着他们领悟出的生活哲学;同时,和平远去、家国动乱,小人物在大时代中也可以不循规蹈矩,叶凤池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组织抗日,向锡允、向宛舒以不同方式守家报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熬”不等同于被动,饱含耐心和胆识,是一个民族经历磨难而不垮的秘密,这是一种更广阔意义上的“熬”。当然,“熬”的原点,一定还是厨艺的传承。传承的是厨艺,包罗万象的厨艺,需要用一生去领悟去践行,所有的道理就都在践行中显露。
叙事、方言、主题交融在一起,人情与美食互为表里,构成《燕食记》细腻而充满烟火气、于琐碎中显出阔大的风格,人生百味,百味人生。中国人的道理,真的都在这吃里头。
原标题:《评葛亮《燕食记》:人生百味,融入舌尖上的“岭南梦华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