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洪智库视角 | 朱嘉明:用新思维认知世界科技革命、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
编者按:8月19日,由马洪基金会、深港产学研基地、博时教育和兴链数科共同发起,资本市场学院作为支持单位的“湾区智荟”第二期沙龙在资本市场学院顺利举办。沙龙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自政、产、学、研、资等领域13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长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多样性特点,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以下为主旨演讲嘉宾朱嘉明教授的现场发言,经整理以飨读者。
我今天的发言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关于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8”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第二部分,关于科技革命、学习革命、教育革命的关系。希望我的发言对“湾区智荟”第二次沙龙有所贡献。
第一部分:关于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8”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今年6月份,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20+8”关于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和前沿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政府把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分为三个层次:IT产业、高端制造产业、生物医药及其产业。每个层次中有很多交叉,比如生物制药产业里有IT产业,高端制造产业中也有IT产业,IT产业的最底层当然具有完全的IT产业特征。见下图:
写文件、宣传文件、理解文件三者是不同的。这张图并不能让人清晰理解“20+8”是怎样的关系?事实上, 20和8的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逻辑,“20+8”不等于28。特别需要回答:在“20+8”中,究竟哪些科技产业是根基产业?这些根基产业如何派生、刺激出其他科技的创新?科技和创新是树,是永无止境的长青树——有树干,树干长出树枝,树枝再长出更小的树枝。这个过程中每个科技的创新都是栽下一棵树,这棵树会产生很多的树枝,这些树枝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说的产业体系,且每个科技创新最终都会沉淀成和凝结成产业。这是一个生态过程,不是加减乘除的概念。
以20个产业如果做细致分类的话,将对两个困境:一、横向而言,是否涉及到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个领域?二、纵向而言,每个细分产业是否能把技术结构进行完全分解?严格来说,今天人们所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困难所在,是如何定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新一代”?中国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时间是2009年,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写入国家五年计划是“十二五”。现在是2022年,而从2009年到2022年,2009年和2011年“十二五”计划所讲的“新一代”和现在 的“新一代”差别在哪儿?不正视这样的问题,简单的对新兴产业做出概括是非常有可能导致片面性的理解。
在过去的13年间,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发生中天翻地覆变化,这是全球性科技革命的核心动力所在。如果不能理解过去13年来信息产业的变化,基本没有办法理解全球的变化、经济发展深层原因,以及技术创新的核心领域。信息技术产业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面临的信息或大数据的规模超越了人类想象。13年前当我们讨论大数据的时候,我们讲以EB作为目标的信息规模衡量尺度还很遥远。2009年前后,世界的大数据爆炸远远小于今天的规模。2021年大数据时代规模怎么衡量,到底有多大?根据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搜集和汇集的数据规模,列举了一些企业,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有约5400 PB的电子邮件产生。
讨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首先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硬技术和软技术的体系可以面对和处理如此巨量,每天以指数级增长的数据?依我所见,十年左右就要进入ZB时代,也许三十年左右进入DB时代。字节跳动公司的全球范围的成功,就是依靠数据和算法。数据储存、分享已经完全进入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这是13年来的最大变化。
第二,数据处理的基础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都在不断的进化。比如说除了CPU、GPU、DPU之外,我们看到消息英特尔在2024年会创造出XPU,把所有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到软件和硬件有更大的变化,软件和硬件的边界在改变,已经不存在完全脱离硬件的软件,更不存在没有硬件支持的软件。我们面对的工业软件革命是翻天覆地的。
第三,数据的结构和它们展现的形态完全发生了变化。过去传数据开始是传文字,后来是传语音,再了不起的是传音乐,现在要传图像、传电影,没有不可传送的数据,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元宇宙。元宇宙实际上就是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这是第二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四,算力变化。2022年6月份世界超级计算机评选,美国“前线”第一,日本“富岳”第二,中国的“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分别排在第六、第九名。超算要解决的是亿级、万亿亿级数据处理,这样的情况在13年前是没办法想象的,是没有能力做到的。算力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如此,量子计算、量子通讯、量子网络正在全方位崛起。
第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大规模的并与信息产业进化同步的产业体系。13年前,谁在乎英伟达?13年前多少人不把马斯克放在眼里?13年前我们谁也没有听说过量子霸权的概念,今天我们发现这13年变化得太大。
我想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涉及学术理念、现实政策和长远战略:用“第一代”或者第几代这样的词来描述科技时代,是值得讨论的。因为,“代”是线性的,有爹和妈就有孩子;而现在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没有代际只有颠覆,没有线性只有爆炸。ICT产业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是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加速度更新的时代,不是算术级数的概念的小问题,不是加减乘除的算术概念,而是非线性的、指数级的和生态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两个概念必须加以纠正。其一,不要随意使用“新一代”之类的概念。因为缺少标准和根据,无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二,也不要随意用“+”。世界早已经不是加减乘除构成的。长期以来,人的思想是线性的,而科技发展是非线性的。如果继续用线性的思维、古典物理的思维,是不可能理解这科技革命主导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时代。
不要以传统思维理解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演化。科技革命是指数增长形态演变,形成持续的铺天盖地的爆炸,打破了人们自工业时代对于产业演化的传统理解。不仅如此,在过去13年间,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科技规律影响了经济规律,影响了真正传统的意义上对工业模式的分工。进而,科技革命改变传统的危机模式、周期和机制。例如金融危机,当今世界海量的资本和货币是怎样得以稀释和消耗的?现在看,科技领域很可能是吸纳过渡发行的M2M的黑洞,M现场增值最快的科技资产,不可思议的消化了人们一再预测的恶性通货膨胀。
简言之,我希望要用新思维认识这个世界,客观看待过去13年的科技革命,动态的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数字经济”。所以,简单的罗列了二十个相关科技和产业领域,是不够的;20+8过于简单化。如果将科技当作概念和口号,很可能导致科技误国。
第二部分:科技革命、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关系
一、科技革命
现在必须认识科技革命,参与和直接成为学习革命的主人,推动教育文明,完成认知革命。科技革命是21世纪的主旋律,科技革命和历史上的科技革命到底有什么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三条:
第一,科技革命是无死角的革命。死角一旦出现,以为被忽视了,明天科技革命的铁扫帚要把这个死角拉上去——科技革命是不断填平补齐的革命。科技革命在区域上、行业上、部门上没有人能逃脱,因为它是全方位的革命,从基本理论、科学技术、工程一直到生产。过去我们讲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研发的界限完全被破坏;我们讲要有科学研究,现在发现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技术手段,没有技术手段做什么技术理论?所以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关系变成了鸡和蛋的关系。我们过去讲技术转移,那是大问题,我年轻的时候研究了很久,现在技术转移是每个企业必须做的事情,不存在某些企业做、某些国家做,是普遍现象。所以,科技革命是全方位的,在领域上也是全方位的。
第二,大融合。科技革命下,谁都不可以与其他人割裂开来。IT革命、信息技术产业很难创造独立界限,创造自己独特的集成电路——这里有太多的合作、太多的协作、太多的团队努力,太多的国家和企业合力。
第三,加速度。世界上的科学家每天都在那里,每个科学机构都在努力,没有人能叫停绝大多数,而形成了“创新推动颠覆,颠覆刺激创新”。这是人类从来没有过的压力状态。举几个例子,1977年美国的旅行者号,现离地球约233亿公里;2019年9月20日,科技巨头谷歌一份内部研究报告显示,其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成功在3分20秒时间内,完成传统计算机需1万年时间处理的问题,并声称是全球首次实现“量子霸权”;2016年,中国天眼开始观测宇宙,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在今年6月收到了一个疑似地外文明信号。
科技革命包含着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至少上千个产业部门的结合,而且是有多少精密的工业制造。谁说工业4.0和信息革命没关系?没有精密制造,所有科技革命和创新都实现不了。
二、学习革命
21世纪学习革命是深层动力。现在有知识的人第一条得谦卑:发现知识有可能明天就过时,学了很多没用的东西,还要学,要跨学科、全天候、超代际。学习是今天最严肃的问题。我们所有的场合都会面临在交流上发生困难,在概念上产生歧义,说明大家在学习上的深度、宽度、广度是有差异的。
我想谈波普尔(Karl Popper,1902 -1994)和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这两个人都是研究科技管理、科技历史,被公认为大家。波普尔的代表著作是《科学发现的逻辑》(Logik der Forschung)和《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提出“证伪理论”,即可证伪性是界定科学的充要条件,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但是,今天大量的科学未必能被证伪,证伪的未必都不是科学,这是事实。霍金研究的很多理论,包括量子科学的理论还在每天被证伪,它也是科学。不是对于知识和思想的探索都严格遵循可证伪性标准。库恩的代表作是《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了著名的科技革命的范式理论,在以证明科学史上重大科学进展决定于科学内在机制、社会条件和信念的基本框架,以及一种先于具体科学的研究的组织模式。但是,至少IT引领的科技革命的历史,打破了科技革命范式理论。科技革命存在随机性,包括科技本身的内在生命力的推动。
总之,从21世纪20年代对于科技革命的认知角度,波普尔的理论有问题,库恩的东西也有局限性。两个人的著作:波普尔《科学探索的逻辑》写于1934年,《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写于1963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写于1962年,整整六十年过去。科技革命已经超越了波普尔和库恩时代的框架和认知。其深刻原因,很可能是科技正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三、教育革命
教育革命无论如何要适应21世纪的状态,要解决教育所学的知识,滞后于前沿革命和学科交叉的困境。之前我接受一个采访,谈到:元宇宙是一个学科,可以产生相当多的知识构成一套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又引发出一系列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需要职业培训。唯有教育革命才能解决现在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传统产业因为科技革命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太多的人离开岗位,而且不需要那么多的岗位。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高科技所创造的新岗位,但是需要教育和制度的配合。
四、小结
我总结四个对大家极其重要的理论:
第一,混沌理论。对很多事情,我们的观念是一定要把它了解的非常清晰、准确,而混沌理论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挑战。对于混沌理论来说,初始表现不精确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不准确的。现在我们发现在所有的领域,初始条件没有办法非常清晰、精准,就会发现结果是不精准的。如果非要按照结果精准做事情不仅会造成刻舟求剑,而且会事与愿违。宏观如此、微观也是如此。
第二,复杂理论。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就是因为他对复杂理论的贡献。今天必须把复杂理论的基本要点植入到脑子里,心服口服的承认这是一个复杂世界:经济复杂、政治复杂。世界为什么变得这么复杂?复杂引发更复杂。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复杂的轨迹时,这是一个没有逆转的列车,直到大家在复杂中煎熬,于是发现我们的大脑不够,所以我们需要人工智能。
第三,智能爆炸理论。人们过去以为AI就是机器人,实际上AI是独立于机器人的一种系统。今天AI和机器人结合起来产生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产生之后人和智能机器人就成复杂的关系,如何进行沟通(包括穿戴设备、脑接口等设备)?总之,将来人类社会面临最大需求是解决人和其他智能形态的关系,以及其他智能形态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大脑虽然节能,但是每秒钟积累不能处理的信息,占你信息的99%,除非你忘掉。有些人活得很痛苦,不但不处理还不忘,就很难受。
第四,超空间理论。这个世界不是经典物理解释的世界,这是多维超时空的世界,而我们要适应这样的世界。大家现在讨论区块链,13年前谁知道区块链?13年前才刚刚有加密数字货币。
最后,在科技革命时代,学习的压力却是与日俱增的,学习已经和必须成为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本人每天的用于学习时间至少超过6个小时。我相信,学习有助于健康和长寿。谢谢大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