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亲情小品①|每天变花样为母亲做菜的他掌勺年夜饭:这是幸福
【编者按】
窗明几净,福字正红。
家人团聚,浓郁的亲情仿佛凝固了时光。
春节到了。
不管天有多冷,春节总是暖的。洗去人生的仆仆风尘,我们陶然于家庭齐整、举座尽欢的这些日子。
天南海北,这里那里,亲情在每个人的心头生发。它是温柔的,如丝如缕,一往而深;它又是刚健的,庞然沛然,给人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共情时刻,澎湃新闻“长三角政商”栏目再访2017年报道过的部分新闻当事人,采写了戊戌年春节四个家庭的“亲情小品”,以江南数枝,表人间暖意。
李爱军与母亲的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定菜谱、跑菜场,锅碗瓢盆、蒸炒煮炸……为了给母亲做一桌丰盛、健康的年夜饭,48岁的李爱军忙活了两天。
母亲宋女士89岁了,这是李爱军每天为她准备“不重样”晚餐的第四个年头。
“母亲腿脚不方便,又有轻度的阿尔兹海默症,2015年7月,我把她从河南老家接来宁波,和我们一起生活。”2月15日,李爱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考虑到他与妻子双方老人方便,他家的年夜饭安排在今天中午,有九菜一汤:油爆虾、上汤蛋饺、孔雀开屏(胡萝卜黄瓜)、荷兰豆罗汉豆炒牛肉、清蒸鲈鱼、五香卤牛肉、八宝菜、京酱肉沫、香菇青菜,以及土鸡茨菇菌菇枸杞汤,主食是饺子和蒸米饭。
“去年10月母亲体检时查出血糖偏高,年夜饭自己烧,除了把控调味品用量和食材的新鲜度,主要是让母亲、岳父母感受阖家团聚过大年的气氛。”李爱军说:“自己做菜虽然忙,但心里觉得幸福。”
李爱军以前几乎没下过厨,把母亲接来以后,为了让她多吃点、吃好点,他开始自学厨艺,每天变着搭配和做法,保证母亲三餐不重复,一周不重样(澎湃新闻2017年7月26日曾作报道)。
“每创新一道菜,我就记下来,比如洋葱冬菇罗汉豆炒鸭肠、苹果罗汉豆烧鸡翅、香菇黑蘑菇炒鸡蛋、藕粉胡辣汤……现在素材库里有100多道了,根据季节变化,尽量使用当季的食材。”他说,母亲爱吃河南蒸卤面,他就加入花菇、香菇、杏鲍菇、海鲜菇、秋耳、枸杞等做成不同的“改良版”,呈现不同的味道。
李爱军做的年夜饭。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李爱军早年在南京工作,2000年到宁波,在河南老家的父母由姐姐、哥哥照顾。2014年6月,父亲突然病逝,李爱军买不到合适的机票、火车票,连夜开车回家,但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永远弥补不了。”李爱军说,2015年7月,他将母亲接到宁波。
照顾母亲,李爱军和妻子各有分工。妻子主要料理母亲的个人卫生,饭后陪散步等。他负责下厨,早上煮各类口味的粥,中午以包子、面条、饺子等为主,晚餐比较正式,通常是一荤两素一汤,周末、节假日或母亲生日会加菜。菜式有些是根据网上的菜谱自学的,有些是自己搭配的,也会向朋友请教。有时为买到新鲜食材,做一顿饭要跑三个市场。
“母亲有轻度的阿尔兹海默症,有时说好第二天想吃什么,但做好端上来一口也不吃。”李爱军说,因此,他每顿会观察母亲吃的最多的那道菜,记下。
为方便照顾母亲,李爱军还从公司的国际物流岗位申请调去国际营销岗位,由于时差关系,白天的时间可以自由些。
“朋友都说我以前是围着工作转,现在是围着厨房转,和他们聊的话题也变成了生活琐事。”李爱军笑称,换岗后在事业上和朋友拉开了差距,确实有遗憾和不甘,但作为儿子,为母亲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
“母亲来宁波后没生过一次病,还长出了黑头发。”李爱军说,这让他倍感欣慰,“虽然不能带母亲四处旅行,但我会尽力让她尝遍各地的美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