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泉州开元寺庙会:延续的传统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杨诗琪
2018-02-15 13:2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开元寺大雄宝殿前香客云集。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18年2月11日,腊月廿六,是泉州大开元寺今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勤佛日,被称为“尾敬”。“尾敬”是泉州人十分重视的日子,这一天,传统泉州人借花敬佛,手提贡果、贡品赴开元寺朝拜。随着开元寺勤佛日盛名远播,新泉州人、观光客也参与其中,成为这盛会中的一员。

礼数与仪式

“来哦!买花敬佛咯!保庇(闽南语意为保佑)Flower。”2月10日深夜,开元寺尾敬朝拜的大门还没有打开,西街商贩已经开始了他们的买卖。农历腊月廿五晚11时,寺庙山门开启,为了敬头香,不少香客早等在开元寺山门外。

深夜摆摊的商贩

曾铭颖是其中一员。她从小生活在泉州,现在在省外读书。而陪着奶奶到开元寺勤佛,已经成为她的日常。“我陪着奶奶过来,希望她老人家开心。”

作为香客,她们遵循着繁杂的礼仪。进寺时先将贡品放在公共案上,随后点灯烧香,再在殿堂中跪拜许下心愿,之后围绕着大雄宝殿的五方佛绕三圈。

“我也不太懂这些仪式,只是跟着奶奶一起做,后面的几个殿也都是这样拜拜。” 曾铭颖说,“深夜来主要希望‘礼数’都能到,早点来比较虔诚。”

每月廿六是勤佛日,一年12场,属头敬和尾敬最为热闹:正月头敬许愿,腊月尾敬时亲自还愿。从腊月廿五晚11时到腊月廿六中午12时,持续13个小时的腊月庙会吸引近4万香客。

香客深夜礼拜

香客深夜礼拜

“每月廿六有不少是工作日,许多人选择在上班前完成朝拜,天亮时,人已经不算多了,”开元寺当家师德升法师介绍,腊月庙会的人流量,在廿五晚11时至次日1时最大,1万多名香客赴寺朝拜;持续到廿六早课(4时)时,第二高峰的人流保持在1万左右;廿六7时人流开始下降;8-12时几千人开始慢慢疏散。

白天礼拜场景

开元寺的廿六庙会主要包括以勤佛为主的寺庙宗教活动和西街庙会为主的商业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绕佛”,泉州话“绕(圈)佛”音似“勤佛”,“勤佛日”的叫法因此而来。

2月11日上午11时,“绕佛”正式开始。首先,法师带领诸香客在大雄宝殿内礼佛诵经;随后维那法师敲木鱼边诵经,引领诸香客顺时针而行;从大雄宝殿出,绕行到东西双塔,行至拜庭,沿拜庭石条绕行数圈,众人齐诵《阿弥陀经》;最后,回大殿内再次诵经行礼。

念佛现场

义工与慈善

“我是去年开始做义工的,还没有满一年。”义工施双婷是一名教师,在此次庙会中负责在拜亭疏导人群。

“勤佛的时候,山门会关闭,把拜亭留给法师、居士和信徒,还有一些游客也会参与进来。” 施双婷介绍,“我在‘开元公益’中参与了一些孤寡老人的慰问活动,很受感触,就带女儿一起参加义工团队的活动。”她们希望把开元寺的义工传统延续下去。

义工维持秩序并帮助香客插香

泉州开元寺,是1982年设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它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它是“泉南佛国”的一个缩影,其庙会从抗战时期开始延续至今,在泉州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西街庙会场景

据德升法师回忆,如今的庙会始于抗战时期,初衷在于慈善。开元寺将重修寺庙的一部分用于施粥。“当时开元寺受到日本飞机轰炸,一些建筑损毁。而泉州也处于饥寒交迫的时期,有许多难民涌来。开元寺高僧大德下南洋募资,得到了爱国人士的支持。”

“后来,圆瑛老和尚在重修开元寺之余,不是按固定日子,而是按需求赈灾,开放寺庙给所有人,开仓救济灾民,这样的传统就一直延续下来。”德升法师说。后来,开元寺开始设定固定的“聚集”时间,将泉州民众聚集于开元寺“吃粥”。1949年后,单纯的“聚集”逐渐发展成有规模的庙会。

上世纪80年代,开元寺将勤佛日发放的“粥”改为“斋面”。德升法师说:“旧时,南方人吃‘面’是比较稀有的,粥是日常,面算是加料的。”泉州话“打斋面”,说起来很像“打灾面”,便是消灾解难的意思。“所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

义工夜晚准备斋面

自开元寺赈灾以来,庙会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西街,辐射泉州。近年来,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摊贩、新泉州人与游客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庙会上开始出现摊贩。现在,开元寺庙会是慈善传统的延续,也是商贩赚钱的“好时机”;是游客了解泉州生活气息的窗口,也是新泉州人融入在地生活的“大门”。

腊月廿六凌晨开始,街上的商贩便开始摆摊。“西街庙会人特别多,是做生意的好时机,”一直在西街卖润饼菜的傅亚佛这样认为。

开元寺山门对面“翠妈古早味”的老板翠啊说:“每月廿六,我们会在西街上摆摊,卖泉州的小吃,以前是卖一些传统糕点。现在游客多了,就卖一些金包银啊,炸粿啊,醋肉什么的,赚得也比以前多。”

翠妈古早味小吃店

“以前不好管理,尤其是在外面的摊贩。现在依靠市/区公安局、消防部门和街道社区多方协助,比以前更有秩序了。我们不干涉摊贩的活动,他们借助开元寺庙的平台,也可以谋生赚钱,这也是我们愿意提供的。”德升法师认为,开元寺庙会为商贩提供了谋生的平台,对寺庙来说,也是有益的“缘分”。

这样的“缘分”延续到新泉州人身上。来自内蒙古包头的梁源已在泉州定居15年,她认为泉州的宗教文化十分有吸引力,“这么多年第一次参加勤佛,感觉很震撼,让我更了解这座城市。”

赴泉工作半年多的钟先生刚刚融入泉州,开元寺庙会增强了他对泉州的认同感:“泉州人喜欢拜拜,刚开始我不懂为什么。我参加了勤佛日,吃了斋面,看到这里的人热爱他们的家乡,这些宗教活动植根于生活。参加勤佛让我更融入泉州的生活。”

曾先生是西街肃清门青年旅舍的义工,这个青年旅舍举行了有关庙会的旅游活动,介绍泉州的传统文化,并为游客作庙会导游。曾先生说:“我们希望更多人去感受泉州的传统习俗。泉州是多元文化的展示中心。让外地游客去体验,也能让我们这个街区活起来。”

德升法师说:“从前开元寺赈灾,现在庙会中信徒们的功德也很高,香火钱大部分用作寺内活动、生活开支。斋面也由原来的几百斤到现在发放几千斤。”

据了解,2015年至2017年,开元寺共支出4300万元用于公益慈善,其中包括养老、助学、扶贫、救灾等。在每月勤佛日时,还在寺内开设义诊处进行义诊。

义工义诊

开元寺、香客、摊贩、游客,连接泉州现世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大概就是这种具备并促成各种奇妙缘分的庙会了。

(作者系华侨大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