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沈阳庙会:消失的东北移民派对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杨树
2018-02-17 12:23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沈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1625年,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把家族迁入这座曾经的明朝边塞卫城,此后二百余年,沈阳成为关外满族的主要聚居地。清末东北开禁后,中原移民不断涌入,冲破柳条边,深入广阔的黑土。

随着满清势力衰微,尤其是在民国成立后,大量关内移民开始进入这一曾经的大清陪都,置地落户。伴随着铁路修建,几股外国移民也进入沈阳: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筑路经商的俄国人、从朝鲜半岛来此种植水稻的朝鲜人,还有怀着更大雄心也包藏野心的日本人。

在逐渐形成的都市区域内,各个族群有自己的领地,保持着各自的传统,并修建代表各自信仰的场所。在其间举办的传统节庆“庙会”中,人们可以最直观地体会这些移民族群的生活方式。

关于这些活动的详实记录,主要集中在从清末、民国到伪满时期的书刊和照片中,本文整理了三个典型的“庙会”,以展示那个时代东北移民的风俗全景。

黄寺跳跶:维系边疆团结的舞蹈

雍正年间盛京城图中黄寺的位置在小西关外。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沈阳图景提供

黄寺,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1636年皇太极于松山大破明军,凯旋回京后为记功勋敕建实胜寺,1638年落成。因此为清朝最早的皇家寺院,又称“皇寺”。这座喇嘛寺及之后皇太极陆续修建的四塔四寺、长宁寺等,都是尊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庙宇,为笼络蒙古贵族联蒙抗明起到重要作用。清朝统一后,历代帝王对黄寺重视有加,不但多次修缮,还派八旗将士驻防,寺内的喇嘛都赐予高官显爵,太祖、太宗的遗物也陈列庙内。

黄寺承载的是远在西南边陲的藏地文化,在元代通过蒙古族势力传播到塞北关东。黄寺在清朝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是,清代帝王非常重视边疆稳固,通过尊崇黄教来维系与西藏、新疆、蒙古及满洲各地的边疆民族的关系。

清末黄寺影像

顺治入关后,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黄教也随帝王进京。黄寺在戒律上有所松动,逐渐为平民百姓所接纳,成为参拜和游览的胜地。黄寺每日鸣钟,还成为民间一大景观。

黄寺更具民间吸引力的是一年数次的庙会,庙会上最抢眼的要数跳跶。跳跶,是一种大型宗教乐舞活动,源自西藏,藏语称为“羌姆”,意为跳神。信仰喇嘛教的蒙古族承袭了这一传统,称为“跳布扎”。汉地百姓也称其为“打鬼”。这种活动主要在喇嘛教寺院内举行,旨在驱鬼酬神,祈祷国泰民安。

清末黄寺跳跶情景

黄寺的春季庙会,从每年阴历正月初七持续到正月十五,跳跶仪式在正月十五这天。跳跶前日,盛京礼部遣官员同喇嘛到北塔法轮寺迎接“迈达里佛”,从小北门到小西门,一路前呼后拥,参拜纳供,磕头许愿。

跳跶这天,黄寺山门外人山人海。蒙古族人从数百里外乘车骑马赶来参加盛会,沈阳的男女老少更是倾城出动,黄寺周围人马塞途。

跳跶开场的“跳白鬼”

跳跶开场,最先是“跳白鬼”,由喇嘛穿白衣,挎着装有白土的白口袋,在乐声中跃出山门,同时抛撒白土,驱赶人群,让出场地。随后是“跳黑鬼”,白鬼黑鬼同时舞蹈。接下来是“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刚”、“跳星神”等,最后由弥勒佛出场,将众鬼降服。

民国后,黄寺庙会便不如清朝隆重了,但奉系军阀张作霖依然很重视喇嘛教,曾多次来寺里拜谒。可见张作霖对边疆民族关系的重视,其目的也是试图确保边疆地区的长久稳固。

天齐庙会:关外鬼神的集散地

乾隆年间盛京城图标注天齐庙在小东边门内

占沈阳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来自内地的汉族人,本地俗称“关里人”。其中来自河北、山东的人数最多。他们带来浓厚的内地文化,从所建庙宇就能看出,如东岳庙、娘娘庙、药王庙、三皇庙等,此外还有福建商人修建的妈祖庙——天后宫。除了日常的祭拜活动,这些地方都有一年一度的隆重庙会,其中最热闹的要属天齐庙会。

天齐庙内供奉的东岳大帝神像。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天齐庙,又称东岳庙。其中供的是东岳大帝,也称天齐王,是泰山的山神。在道教传统里,东岳大帝是掌管人间生死和福禄寿的大神,官方和民间都极为推崇。据《沈阳县志》记载,沈阳的天齐庙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清代时,庙址在大东边门内,康熙年间迁址到小东边门内。

当时的庙宇规模宏阔,占地一万多平米。清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屡加修缮,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张作霖还大修过一次。1949年后,这座庙宇被拆除,改为小学,如今仅有一座后殿建筑留存。

天齐庙内供奉的神祇很多很杂,除东岳大帝外,还有佛教的菩萨和四大金刚,民间信奉的月下老、灶神、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十不全等。每年立春前一日,地方官府还要在庙前高搭彩棚,祭拜芒神,迎春祈福,场面极为隆重。

天齐庙内的地狱恶鬼塑像。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因东岳大帝还掌管冥界。天齐庙里戏份最重的偶像,要数阎罗鬼煞。庙内东西两廊有十殿阎罗,后院还有地藏王殿和十八层地狱。地狱内的恶鬼塑像更是品类繁多,栩栩如生,都是讲因果报应,在阳间作恶,到地狱罹受各种残酷刑罚。天齐庙内的阎罗鬼怪泥塑,据说数以万计,可以说是关外鬼文化信仰的集大成之地,堪称东北的丰都鬼城。

民国初年天齐庙会盛况

从清代、民国到伪满时期,沈阳有三大庙会,即天齐庙会、娘娘庙会和药王庙会。其中天齐庙会的名气与规模最大。东岳大帝的诞辰日是阴历三月二十八日,每年的天齐庙会从三月二十五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四月初一。

沈阳文史专家姜念思在《盛京史迹寻踪》中称:此时正是春风送暖,桃花吐艳的季节,来参加庙会的官绅、商贾、艺人、百姓络绎不绝。庙会实际上是一种集拜神、物资交流、游览娱乐于一体的群众文化经贸活动。

到了阴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城内的各大商铺、作坊都要放假一天。从小东门到小东边门,沿途要搭起彩门牌楼,两边是席布大棚,鳞次栉比,一直摆到庙前。城乡游人,蜂拥而至,五行八作,吃喝玩乐,不一而足,演绎出一幅塞外的清明上河图。

天齐庙阎罗殿里阎王和小鬼的塑像。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晚清文人缪润绂在《沈阳百咏》里风趣地记录了沈阳市民在天齐庙会上还愿的情景:“儿女真成作马牛,驮鞍此日愿心酬。阿侬别自输诚悃,一步相随一个头。”

为给父母祈寿还愿,有的儿女竟然驮着鞍子装牛马,一步磕一个头,往庙里参拜。庙里最吸引游人的,也数那些妖魔鬼怪的泥塑,不管胆大胆小的都想看个新奇。胆小的瞧见狰狞面目,扭头就跑;胆大的就把阎王小鬼看个遍,回去就有许多故事可讲。可见当时庙会盛况,各色人等,千奇百怪。

随着天齐庙的消失,天齐庙会也淡出了沈阳人的记忆,除了几位高龄的地方文史专家,几乎没有人再提起这个庙会。

春秋祭:日本在东北的短暂大梦

沈阳最大的神社被安置在新市区的中心地段。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在日俄战争之后的沈阳,有一个族群以鏖战换来了一块领地,并且不断扩张,最终占据了整个城市,继而是整个东北,甚至要侵吞整个中国。日本人最初的领地叫做满铁附属地,那里不归中国政府管辖,也不与本土居民融合。最初的建设均由“满铁”一手包办,铺设铁路使得建设速度加快,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在盛京古城的西郊建成了一片可与欧美相媲美的现代都市。

奉天神社入口。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1915年为纪念大正天皇即位五周年,满铁提议并出资修建奉天神社,之后在沈阳各处又建立四五处神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向东北移民。1934年统计数字显示,日本常住人口为6万左右,占城市总人口的12%,他们主要聚居在满铁附属地内,其人口比例达70%。

日本人在沈阳的祭祀活动主要是春秋两季的祭典。关于这些活动的文字记载很难找到,但美国驻奉天副领事华纳在1930年代拍摄了大量照片,可以直观感受当年日本移民的庙会情况。

奉天神社的祭典场景。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活动当天,奉天神社最为热闹,挤满了来祭祀的人群,其中也不乏来看热闹的中国人。参加祭典的人群都穿着节日盛装,女子穿和服,礼宾队的成员穿西洋礼服,手执各种旗帜。

日俄战争奉天会战的激烈场面

当时,东北的日本移民在春季有一个重要的祭典活动,为的是纪念日俄战争中的“奉天会战”,名为日本陆军纪念日。1905年春,日本军队在沈阳西郊与沙俄军队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史称“奉天大会战”。3月10日,日军彻底击溃俄军,战役结束,双方伤亡近二十万人。战争过后,通过《普兹茅斯条约》日本获得了在南满铁道沿线的所有权益。因此,日本政府将这一天定为陆军纪念日。

奉天忠灵塔前陆军纪念日三十年纪念彩门。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其主祭地点在忠灵塔。这里地处站前繁华位置,是当年会战最激烈的地方,由鸟居、纪念碑和纪念塔组成一个不大的陵园。沈阳光复后,市民们把这些侵略者的建筑都拆除了。

游行活动的场景。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在当年盛大的游行活动中,可以看到各种造型的彩车,体现日本不同地域的风俗特色。更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现代化武器造型的彩车,可以揣度出当时日本民众对战争的狂热心态。

抬神轿。图片来源:美国拉法叶学院斯基尔曼图书馆

秋季的祭典活动是庆祝秋分,这是日本传统的祝日,最大的特色是在商业街上抬神轿的集会。日本移民们穿着半缠,一群一伙抬着各种造型的神轿穿过大街,赶往奉天神社。在日本本土,每个神轿团队都是以地方上的组合为单位,移民东北后,依然如此。在神轿的灯笼上都标注着各个街道或会社的组合名字,这些组合可以说是日本移民最稳固的基层组织,他们服从统一指挥,具有很强的互助性。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认为自己已成为东北的主人,从祭典活动照片里他们的面孔中,可以看出其内心的满足与幸福。这些满足也需要通过各种“祭”来表达,即所谓“王道乐土”上的狂欢。然而,不到十年工夫,梦就彻底破碎了,二战结束后,他们灰溜溜离开了东北。

除了以上三个庙会,沈阳还有回族移民的大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他们的庙会活动都集中在西关地区的各个清真寺。锡伯族的西迁节主要在其家庙——太平寺内举行。其他如朝鲜族、蒙古族、俄罗斯人也有各自传统的节庆活动。

在旧时代的沈阳,不同移民群体的“庙会”,给民间生活增添了温暖的色彩,也构成了多彩的历史本身。

(作者系微信号“沈阳图景”创办人,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沈阳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