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
《歌剧魅影》永久停演?音乐剧真的很穷?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纽约百老汇史上最长演出时间的音乐剧《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宣布将在2023年2月停演。
好消息是,英国还有演出,并且中国也将引进中文版。
这部经典老剧都停演了,音乐剧真的赚不到钱吗?

连《歌剧魅影》都要停演?
《歌剧魅影》因为上座率收不抵支停演了,截至9月11日一周,《歌剧魅影》票房约为86.7万美元,仍然无法支持它持续演出。
在音乐剧历史上,《歌剧魅影》无疑是必看剧目之一。
女明星克里斯汀和剧院地下幽灵的爱情故事让无数人掉进了音乐剧的“大坑”。

从1986年首演,它已经在全球183座城市演出过,有17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全世界超过1.45亿人次的观众曾经观看过。仅仅是纽约百老汇一地,已经演了13000场。
《歌剧魅影》演了三十多年,虽然有不少“回头客”,但百老汇已经成为一个景点,观众中游客含量自然比较高。
受疫情冲击,旅游受阻,《歌剧魅影》的票房也大不如前。

另外,把新闻中的“final”翻译为“永久”并不特别准确,百老汇的《歌剧魅影》可能是永久停演,也可能在某一天重新归来。
音乐剧就这么不赚钱吗?
在我们的印象中,音乐剧似乎确实是一个亏本买卖,固定亏损,献身艺术,像是做公益。

但音乐剧一直被严重的误解了。
音乐剧并不属于阳春白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商业剧。

音乐剧只有赚钱才能继续存在下去,它不是纯粹的艺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娱乐大众。
和音乐剧看起来很像的歌剧更倾向于艺术表达,政府的补贴也要更多一些。

音乐剧可以赚钱,也需要赚钱。
这在顶级音乐剧上尤其明显。
《歌剧魅影》一度是最赚钱的音乐剧,累计票房61亿美元。
之后被音乐剧《狮子王》82亿的票房超过。
15年开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已经赚了二十多亿,堪称百老汇的ATM(自动取款)机。

而全球票房第一的电影《阿凡达》票房为28亿美元。
只从票房上来看,顶级音乐剧的收入远超电影。

这是因为音乐剧具有很大的“长尾效应”。
音乐剧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票房,一部音乐剧如果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比如一些经典作品《悲惨世界》《妈妈咪呀》等,就可以持续演出几十年,源源不断创造收入。
这是电影没有的票房潜力。

风光背后肯定还有个“但是”:音乐剧前期投入很大,回本时间长,不是个赚快钱的行业。
需要单场收入大于单场成本,才能覆盖一点前期成本,而如果可以演到回本,这部音乐剧大概率质量是过关的。
可以说是一个“用时间换空间”的生意。
顶级音乐剧就那么几个,普通音乐剧连续演六个月都算优秀。

并且音乐剧虽然收入多,但成本也是真的大。
不管座位卖出去多少,固定的人员、设备费用都是要付的,不同于电影一次性解决所有成本,音乐剧巡演、驻演过程中还要产生花费。
从这次《歌剧魅影》停演中就可以看到,一周八十多万美元的票房也不足以支撑其成本。

对于剧院来说,每部都盈利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投资组合,最后整体赚钱就行。
成功如百老汇,每天有许多音乐剧上演,平均每五部才能盈利一部。

音乐剧居然可以这样赚钱?
音乐剧的钱不好赚,需要极其成熟的商业运作。
说到音乐剧,我们会想到百老汇、伦敦西区......
它们已经成为了音乐剧的代名词。
他们都是怎么玩转音乐剧的呢?

小印观察下来,发现每个地方的音乐剧产业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百老汇打造IP,进行全球授权。
百老汇是纽约的一条大街,有39家大大小小的剧院,每年票房可达10亿美元。
疫情复演后的三个月,就有三分之一剧目收入超过一百万美元。
知名音乐剧如《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别管看没看过音乐剧,都知道这几个名字。

百老汇的音乐剧在全球各地上演,一旦有一个成功的剧目,就拥有了一棵摇钱树。
此外,百老汇还擅长把电影搬上舞台。
最卖座的音乐剧有好几部都是迪士尼电影改编而来,数据显示,改编自电影的音乐剧比非改编票房高14.5万美元。
运营模式上,简单来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投资人和制片人有明确的分工,钱不能干涉作品内容。

日本音乐剧同样历史悠久,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
并开发出了2.5次元音乐剧。
所谓2.5次元音乐剧就是把二次元的故事搬上三次元的舞台。
《网球王子》《火影忍者》都被改编成了音乐剧。

另外,日本培养出了知名度比较大的剧团,像四季剧团和宝冢剧团。
四季剧团已经成为“亚洲最大演出团体”,创造了每年演出三千多场,撑起日本演艺收入1/6的奇迹。
它用低票价带来高上座率,规定票价不得高于刚毕业大学生工资的1/20。

宝冢剧团更加偶像化,粉丝年龄范围广,粘性大。
他们会在演出前后会在剧场门口列队迎送,送上严格筛选过后的慰问品。
宝冢的演出华丽到了极致,全部角色都由女演员担任,服化道和男役是两个杀手锏。

在宝冢,音乐剧演员也能被磕CP。
追星狂热,就是把饭圈搬到了音乐剧。

韩国的音乐剧和偶像产业强强联手,形成良性循环。
韩国可以算是现在音乐剧产业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地方,引进大型音乐剧比中国至少晚了五年,但现在甩了中国好几条街。
除了引进,韩国已经有了原创音乐剧输出,比如《洗衣服》《粉丝来信》。

《粉丝来信》中文版
韩国音乐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偶像明星会去演音乐剧。
主要是因为韩国的经纪公司比较强势,明星数量趋于饱和,而音乐剧能让艺人有更多曝光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

韩国并不特别稀罕百老汇音乐剧,引进的欧洲剧要多于百老汇剧,卖的也更好。
这可能和国民审美有关。
百老汇音乐剧属于通俗嬉闹的类型,欧洲剧如《伊丽莎白》《莫扎特》偏悲伤沉重。
所以,做好本土化也是发展音乐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音乐剧商业模式千万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那中国发展音乐剧有希望吗?

中国音乐剧能行吗?
有人可能会觉得,中国还有必要发展音乐剧吗?
首先,音乐剧被公认是最有商业价值的线下演出形式之一。
围绕音乐剧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带来的衍生收入也不可低估。
百老汇每一美元的票房增加能带来其他产业7美元的收入增加。

其次,音乐剧载歌载舞,天然有更大的情绪价值。
沉浸式情绪体验正是现在消费的主力军——Z世代所看重的。
音乐剧是通俗的艺术,这意味着它没有太多限制,可以自由吸收各种舞台语言。
朋克、摇滚、嘻哈,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能加的,灰姑娘在音乐剧里也可以叛逆一把。

这大大拓展了受众范围,也是音乐剧可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另外,中国音乐剧发展势头的确很猛。
2021年全国音乐剧演出1.53万场,收入10亿元,其中上海就有148部音乐剧上演,比上一年增加了142%。
百花齐放,喜闻乐见,何乐而不为呢?

但现在的中国音乐剧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尤其是好剧本比较稀缺。
中国目前演的音乐剧有三种:原创音乐剧、国外音乐剧的中文版改编和国外音乐剧直接引进。

许多经典名剧引进来水土不服。
普遍译配让人尴尬到脚趾抠地,演出效果不值票价。
参考翻车的“中罗朱”。

歌词:身为后浪/眼中有星光/哪怕梦一场也要尽情去绽放
我们也有一些成功的剧目。
原创如《赵氏孤儿》《人间失格》《在远方》;改编如《危险游戏》《音乐之声》。
三宝老师的音乐剧说出来大家都不会陌生。
《蝶》是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名曲《心脏》被多次演绎过。

中国本土的故事和戏曲元素很适合和音乐剧结合,这样的中国特色其实是更适合中国音乐剧的。

中国音乐剧的热度在综艺《声入人心》播出后达到了一个高点,也出现了音乐剧偶像化和粉丝化的趋势。
偶像化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场,起到引流的作用。
另一方面,没有人气演员参演的剧票房惨淡非常常见。
郑云龙成名前后的票房天壤之别。

如果仅仅为了某个演员去看一部剧,而忽略了音乐剧本身,偶像化实在是得不偿失,也无法长久发展。
不关注剧,才是音乐剧最大的悲哀。

可以说,偶像化为音乐剧市场撕开了一个口子。
但仅仅靠资本推动以及几位流量明星的号召力显然仍是不够的,红,也只是红一时,音乐剧的工业化体系和原创能力更为重要。
并且工业化要建立在有好剧的基础上。

受众窄,缺少好剧本,和资本总想割一波韭菜就跑的心理都制约了音乐剧的发展。
毕竟发展晚了一步,音乐剧还得和互联网争夺注意力。

一些优秀演员被看见终归是好事,中国音乐剧不会瞬间成长,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剧院,看到越来越多的好剧。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
作者:丛夏
原标题:《《歌剧魅影》永久停演?音乐剧真的很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蛇年首场科技盛会
- 中美经济高层沟通释放了三重信号
- 缅遣返111名妙瓦底园区中国籍人员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发布“美国第一”投资政策备忘录答记者问
- 金融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行、人保率先携手,通过“银行+保险”形成“金融+航运”合力

- 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 高适、岑参、王昌龄是唐代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