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糟糕,抛开“绝绝子”和“栓Q”,我好像不会说话了!
“emo了”“我真的栓Q”“绝绝子”……三句话不离网络流行语,是当代年轻人交流的现状。当一茬又一茬的流行语被制造出来,充斥了你我日常表达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逐渐习惯于简单粗暴地表达,也许让我们丢失了言语的美。
言语之美,原本是可以动人心扉的——
形容美人,可以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未见其人,就为之倾倒。
表达思念,可以说“可惜花儿不能久留待你归来。为此特寄三枝给你,到时水仙花想已干萎,但终是来自红岩土壤里的花,或能余香犹在吧。”字字含情,听之动人。
品鉴美食,可以说“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工夫全在扬中,愈多愈妙。”读之令人垂涎。
言语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交际和交流思想的效果。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很讲究言语美。文艺作品言语不美,是很难打动读者、起到感染人的作用的。不是文艺作品的文章,如应用文、科学论文也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即使是平常生活中的个人言语,也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这是因为,除了自言自语之外,无论写或说,都是为了交际交流思想。或是叙述一件事情,或是问人家一个问题,或是向别人提出一个要求,或是发抒自己的感情。不管言语的内容怎样,反正都是有目的的,都想要别人听别人看的,都希望人家听得进、看得懂并且有所反应的。
1
如何评判言语美不美
对于具体言语的美不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都是说人们对“美”有不同的认识。
讨论言语美不美的问题,涉及言语的内容和形式。着眼于“内容+形式”整体, “文质兼备”的“美”,不但是评判文艺作品的言语美的标准,推而广之,也是一切话语里表现言语美的标准。评论言语(说话作文)美不美,要重视思想内容,也要重视表达思想内容的言语表达形式,但不能为内容而内容,也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不能设想,一篇言语内容好而言语表达形式很差、文采劣质的文章是“美”的文章,也不好解释有些人思想很坏,但很会说话作文,说出的话或写出的文章很有文采的现象。
评判言语形式美的共同标准,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言语的表达效果。凡是有着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形式,都是美的言语,而不论其是朴素的还是华丽的,是明白的还是含蓄的,是通俗的还是艰深的,是规范的还是破格的,是短的还是长的。这个美的标准是言语的功能、言语的目的所决定的。言语的功能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说话、作文要叫人听,听人看的,是要使人得到感染并有所响应的。美的语言表达效果一定很佳,不美的语言表达效果一定不佳。不能想象表达效果差的言语形式会是美的言语。所以,用表达效果的好坏来作为言语美丑的评论标准是合情合理的。表达的最佳效果就是言语美的本质。
表达的最佳效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讲“表达”。首先要把思想表达出来;前人所说的“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辞达”就是说言语能“表达”出思想就可以了。不能表达思想的言语,当然不可能是美的言语。所谓“词不达意”“言语错乱”,就是心中想的表达不出来,也就是没有什么表达效果。
再一方面要讲表达的“最佳效果”。单说“表达”或“辞达”还不够,还应讲表达的“效果”,而且要求“最佳的效果”。说一件事,言语可能有好几种表达法,而且都能表达出思想;但在一定题旨情境里,只能有一种最佳的,即最美的,而其他的则不太美,甚至是丑的。总之,追求言语美,就是要追求言语表达的最佳效果。
2
修辞是“言语美”的方法
言语美的共同的普遍的标准是表达效果。修辞的目的是求得言语表达的最佳效果。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是最美的言语。而求得表达最佳效果的方法(或手段)便是要讲究言语的修辞。一个人言语的修辞好,便能使言语美;一个人言语的修辞不好,他的言语也就不可能美。所以修辞是言语美的方法(或手段),而言语美则是修辞的目的。讲言语美,实质上也是讲言语的修辞美。
修辞是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来切当地表达思想,以求得最完满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手段),所以修辞也可说是“言语美的艺术”。
修辞的具体方法,通常称之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概括起来有两类:
一类是平实地记述的修辞,一般叫做“消极修辞”。这种修辞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避掺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其表达法式是抽象的、概念的、理智的”。它要求做到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也就是要求言语朴素质直、明白清楚。通俗点说,不妨称之为“平实修辞”或“朴素修辞”。这种修辞受语法、逻辑的约束最严。
另一类是生动地创造意境的修辞,一般叫做“积极修辞”。这种修辞是“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不采取抽象化、概念化的法式表达,而用一种特殊的法式表达。其表达的法式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这种修辞要求言语时创造一种联想的意境,使言语华丽工巧、生动有致。通俗点说,不妨称之为“意境修辞”或“华丽修辞”。所谓“词格”“词趣”之类,大都属于“华丽修辞”。这种修辞有时候要突破语音、词汇、语法的现成规范。
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都是修辞手法,它们都是“言语的艺术”,用得适当都能使言语美。但是有一种意见认为,积极修辞能使言语美,消极修辞不能使言语美。或者认为言语美只是文艺作品的事,文艺作品之外的言语是不考虑或不追求的。如说“公文事务语体、科学技术语体不追求什么‘美化语言’”“公文事务语体、科学技术语体往往不考虑‘成美’不‘成美’的问题”。这是对言语美的理解有误解。他们不是从表达效果的好坏来看美丑,而是以积极修辞的辞藻华丽作为言语美的标准。这是不妥的。该华丽生动的言语用积极修辞固然美,该朴素平实的言语用消极修辞同样也美。相反,该华丽生动的语言用了消极修辞固然不美,该朴素平实的言语用了积极修辞也未必是美。文艺作品固然要追求“言语美”,公文事务语体、科学技术语体同样也有言语美不美的问题。只是不同的言语作品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完全一样:文艺作品偏重于或多用积极修辞,公文事务语体、科学技术语体偏重于或常用消极修辞。例如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言语,用的是朴素平实的消极修辞。如果去用积极修辞生动一下,反而会弄巧成拙的。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① 今天下午阴,明天有大雪。
② 今天下午天将哭丧着脸,明天有鹅毛般的大雪。
上面两句,②用的是积极的修辞,生动是生动了,然而在天气预报这样的言语里,就不如①消极修辞美。因为从表达效果来看,句①有最佳的表达效果,句②在天气预报里显得有点可笑,效果不佳。诚如刘勰说:“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刘勰《文心雕龙·章表》)
总之,言语美应该以表达的最佳效果为准,而不应以积极修辞或辞藻华丽生动为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都有个“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所以都有个美不美的问题。该用积极修辞的地方就用积极修辞,该用消极修辞的地方便用消极修辞,“要之以适用为本”(王安石《上人书》)。该用积极修辞的地方,如果用了消极修辞,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儿文采,那就不适用,表达效果当然不会好;明明该用消极修辞的地方,偏偏去用积极修辞,以为那样美,那也不适用,表达效果当然也不会好,那是越“修”越丑。
3
做到“言语美”的必要修养
加强生活修养
● ● ● ● ● ● ●
要对题旨情境有充分的了解,就要有充实和丰富的生活修养,这样才能洞达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各种事情。如果做不到这点,就很难做到适应题旨情境。比如有的人在与知识分子谈话时谈笑风生,修辞很好,表达效果也很好;但在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谈话,人家都不大要听,言语的表达效果不好。这不是他的语文修养差,也不是不会说话,主要是对工人、农民不了解,因此说起话来不切合工人、农民的口味。一个人如果要使自己的言语适应各类题旨情境,就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洞达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各种事情。
加强思想的修养
● ● ● ● ● ● ●
言语虽是表达形式方面的,但它总是与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俗语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就是说明了思想对言语的主导作用。刘勰说,“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这话很正确。一个文明的人要做到谈话和气、文雅、谦逊,如果思想上傲慢自大,不肯尊敬人,又怎能使言语和气、文雅、谦逊?一个人满口粗话、脏话连篇,反映了这种人心灵不美。所以,要言语美,在一般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思想美、心灵美。另外,一个人言语不通顺,不明白,常常是由于思维混乱引起的;所以学点逻辑,并在实际中力求不断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适应题旨情境所必需的。
加强语文修养
● ● ● ● ● ● ●
修辞是运用一切语文材料来表达思想的,语文材料掌握得怎么样,对于修辞的好坏很有关系。语文修养好是言语美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语文修养很差,修辞也往往不好。要加强语文修养,便要通晓语言文字的各种可能性,注意学会标准的共同语,要最大限度地掌握语言的词汇,要做到能熟练地运用语法规则,要通晓并能运用修辞的各种表现手法。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修养好的。但只要有决心,注意向别人学习言语,还要多读点书,包括读点语法修辞方面的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运用,是一定能提高语文水平的。
多思考,多推敲
● ● ● ● ● ● ●
言语(说话作文)要求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一定要把所要说的想透。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说再写。只有“了然于心”,然后才能“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尤其是写文章,即使已经写出来了,还需要反复修改,使文章的内容美与文章的形式美达到最完满的统一。在这方面,前人刻苦修辞的经验是值得学习的。古人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等等,都说明了为言语美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也说明为了使言语适应题旨情境而下苦功的情形。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句中的“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绿”,都是几经斟酌才定下来的。这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在修辞上一丝不苟的“推敲”精神。要使言语美,要使言语切合题旨情境,这种一丝不苟的推敲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
范晓 著
2022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语言学家范晓教授对“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研究和贡献。范晓教授提出言语、语言、话语“三分”说:“言语”是交际的行为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能力;“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工具;“话语”是言语(行为)的产物。作者认为:三者互相联系,言语处于中枢地位;语言学(言语工具学)和言语行为学(包括言技学、言风学、言体学等)都隶属于言语学;话语则是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本身的资料和素材。本书涵括了对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理论思考,对语言(汉语的语法、词汇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对言语(行为)艺术(修辞、言语美等)的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范晓,1935年4月出生,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复旦语法修辞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研究范围涉及语言理论、语法、修辞、方言、词典等领域。在语言一般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对语言、言语和话语的区分,在语法研究方面积极倡导“三个平面”的理论(简称“三维语法”),在言语修辞方面认为适应题旨情境是修辞的总规律。著有《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动词研究》《短语》《汉语的句子类型》《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汉语句子及其句式研究》《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简明吴方言词典》《范晓语法论文集》等20余部著作(含合著,且其中3部已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
原标题:《糟糕,抛开“绝绝子”和“栓Q”,我好像不会说话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