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城二十村】玉龙雪山第一村:玉湖村见“石生花”

2022-09-21 01: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石墙、青瓦、廊桥、人家……云南历史文化遗产荟萃、地理环境气候多元、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和传统村落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沟壑纵深的河流谷地,到雄奇壮阔的雪域高原。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静静地躺在岁月里,诉说着云岭大地的历史、民族、文化的变迁。

回望40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远望,玉龙鳞甲幻云中

近看,石墙星落绿荫丛

初入玉湖村,气势磅礴的玉龙雪山直接映衬在村庄天际线之上。

这里曾是丽江

纳西族木氏土司最早的居住地

这里也是玉龙雪山脚下第一村

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石墙、青瓦、绿树是踏入玉湖村的第一眼所见。

这里是中国“穿斗式”石木结构民居

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村落之一

格局统一的院落整齐错落。

“穿斗式”结构建筑草图(资料图)。

驶过一段砂石路,在6月的水汽氤氲中,来到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玉湖村,石墙、木架、青瓦次第入眼,这里是观赏玉龙雪山的绝佳地理位置。

江流石不转

关键词:聚落 渊源

玉湖村,旧称“雪嵩村”,纳西语为“乌鲁肯”,意为“雪山脚下”,亦意为“雪山第一村”。这个村域面积46.66平方公里的古村,如山石一般静卧在2600米的玉龙雪山脚下。

雨后初歇,灰色的石墙上正泛着水汽。

石头,是村落的主色,更是世居于此的300来户纳西族人家生长的根基。

(↓横屏观看↓)

俯瞰下,玉湖村整体村落呈棋盘状散落有致分布,传统村落肌理保存较好。

相传,玉湖是纳西族进入丽江最早的定居地。和姓最早在玉湖村定居,是为纳西王筑宫的工匠和护宫养鹿之人,后来李、赵、吕姓人从南京应天府渐渐迁入,被木氏土司聘为工匠,便在玉湖周围定居下来,构成了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聚落。

大雪后的玉湖村仿佛唤起了曾经的岁月。

玉湖村选址呈现出“负阴抱阳,金带环抱”的中国传统风水格局。

穿过上古岁月,风霜吹凿的岩石块可能未曾想过,一群纳西族的“能工巧匠”不仅将它们砌筑成守护一方族人数百年的家园,如今更让其斑驳的肌肤生出新绿。

玉龙雪山融水环绕着玉湖村。

来自玉龙雪山的融水经年不息绕村东、西、北三面而过,江流水转,如今风霜吹凿的岩石依然能扎根于此并生新绿,不由引人一窥缘由。

纳西族传统歌谣依然在传唱,诉说着传统村落的新故事。

(↓横屏观看↓)

倚石听泉流

关键词:风貌 保护 利用

玉湖村域范围内的森林植被保护较好,截至2021年统计,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村野田畴与玉龙雪山紧紧相连,村庄沉浸在温润的绿意里。

玉湖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采用石砌和木质结构结合的建筑形式。

沿着起伏平缓的道路缓缓步行,依山势铺就的弹石路干净整洁。“村里的主要道路基本都是采用弹石路面,旱季不易扬尘,雨季也不易积水。”玉湖村党支部副书记和新华介绍道,村中的特色弹石路总长约2千米,建成时间可追溯至1999年。

村民脚下的这条弹石路,经过岁月洗礼依然如初。

道路两侧目之所及,皆是统一而独特的石木结构民居。青瓦之下、石墙以内,穿斗式构架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即将建成的新民居依然保留了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沿着村路径深看去皆为石木构架。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空间构架,将一幢幢民居立于雪山之下。

顶为悬山顶。

基于玉湖村地理环境特点,穿斗式构架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是纳西族先民们的智慧所在。

建筑外墙使用天然岩石砌成。

空中的“带电蜘蛛网”配合地藏入地下,消防设施“穿上”了木制外衣,略显突兀的太阳能被浓缩成一块块纤薄的太阳能板,巧妙地藏匿于屋顶……

没有任何视线遮挡,沿着村中道路一眼便能望到远处的坝子和山脉。

村里的书店、咖啡店、小卖铺、餐饮店、民宿、半山酒店……间歇穿插在风格统一的民居之间,虽然业态不同却因“色彩淡雅,风貌协调”与周围民居融合得巧妙而自然。

村子里的书店,外墙上的海报和张贴画诉说着岁月的洗礼。

藏在民居里的咖啡馆在年迈的大树下静静地等待着顾客到来。

这里鲜少有临街排列的排排商铺,却有户户别有洞天的院落。制陶、小食、展览……没有“拆墙建铺”,院落结构依然保持完好,新生命在院中生机勃发。在不破坏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活化利用,才能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近年来,玉湖村坚持环境整治与原生态景观相结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开展传统村落不协调建筑风貌改造,推进玉湖村历史建筑及基础设施修缮、维护、复建工程,做到一屋一墙一路一水与古村风貌相一致,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得益于统一的规划与统筹,在玉湖村,陪伴你倚石听泉流的,可以是一盏淡茶、一杯咖啡、一本书、也可以是一朵花、一匹马、一位老人……

卧此花欲染

关键词:变迁 文化 传承

日落月升,村声依旧

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哒哒的马蹄,不是美丽的错误

古道上的不再是归人,而是游客

矮脚马闲适自得地伫立在路旁,不时有淳朴的村民招呼着过往的游客“要不要骑马呀”。

矮脚马是当地村民们身边最长情的“老伙计”,承担了村里大部分生活生产工作。早年间,玉湖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玉湖旅游开发合作社,将村民们散养的马匹集中起来,成立了马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老伙计”也有了新符号。

截至2021年,玉湖村人均年收入超6000元,除了传统农业外,旅游业成了主要来源,马队如今生机依旧。

马蹄之下,道路两侧,岩石堆砌而成的路肩墙上或爬满湿漉漉的生机。

如果说“嫁女不嫁玉湖村”

是这个传统村落因自然条件恶劣造成的小插曲

那如今“打卡必到玉湖村”

已然成为深度了解云南的协奏曲

在玉湖村依然保留着纳西族传统婚嫁习俗。

村子里的纳西族老人对着记者的镜头竖起了“V”的拍照手势,引得一旁的游客也连忙抬起手机记录下这充满趣味的一刻。

玉湖人从“绿水青山”里看到了鼓起钱袋子的“金点子”,旅游发展应运而生。2004年,玉湖村成立了玉湖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零散无序的养马户进行整合。开发了“沿着洛克的足迹走进玉龙雪山”旅游路线,开展骑马观光体验服务,受到游客欢迎。游客慕名而来,是因为玉湖村守住了传统村落的形和魂,也守住了乡愁。

记者翻拍世代居住于此的玉湖村纳西族人家全家福合影。

干净整洁的民居院落。

房顶的瓦猫,正脊的垂鱼,屋檐的木雕……如今,与20世纪20年代美籍探险家洛克来到时相比,村里的传统风貌得到了完整、真实的延续。

彼时,洛克来到玉湖村,被纳西族宗教文化、历史和语言的魅力所留住,这一留就是27年。1962年,当他病倒在大洋彼岸时还多次说,希望能长眠于玉龙雪山下的鲜花丛中。

村中的洛克旧居陈列馆已向游人开放,这是一座一院三房,“三坊一照壁”的纳西传统民居。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雪山和植被之外,让洛克魂牵梦绕的是这座传统村落的灵魂。

村小学的孩子们走在乡间小路上,招呼声里纳西话、普通话和英语交织而出,掺杂着对我们这些“外地人”的热情和羞涩。

与村小学的孩子们打过招呼,跟着和新华的脚步,我们像当地人一样走在村里。在水车广场几位纳西老人正因洗手池堵住而发愁,和新华连忙上前帮忙;走进一户民居,在火塘旁边我们见到了正在晾干的东巴纸,一旁是带着新墨的东巴经文;在乡村民宿里,外表崭新的院落,手捧咖啡的年轻住客,差点令我们忘记这个村落已然是数百岁的“老人”……

雨季的到来似乎意味着这几张东巴纸要多晾晒一段时间。

刚写好的东巴经文上依稀能闻到墨香。

房顶上的镇宅神兽瓦猫正大口喝着雨露。

民居大门上的对联用的是东巴文。

“传统村落的灵魂是什么?”我们所见的,是热情淳朴的人,是传承至今的语言文字,是与时代交融中的握手言和。

建筑内格局如初,火塘仍在。现代的装修改造,智能家居的陈列,让老房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或许正是因为村落的灵魂,绚烂的花朵才萌生了生于岩石的念头。

石亦能生花

关键词:举措 发展 经验

面对如何发动村民自觉参与村落保护的问题,玉湖村有自己的诀窍。“眼下就是要让大家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受益,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村落保护得更好。”和新华介绍道,“玉湖村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必须建成一个战斗堡垒,这个战斗堡垒就是党组织。”玉湖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促发展,党员带头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党小组组长挂钩村户,做好村容村貌保护治理责任到人。

村民们自发地在石墙上种上花草。

虽下过雨,但并不会给人杂乱泥泞的感觉,反觉愈发清爽。

绿色的植被爬满了石檐,美好的愿景正在实现。

“我觉得墅家是玉湖村发展的一个榜样。”李源妙是土生土长的玉湖村人,从2016年起,就在村内的墅家民宿工作。“酒店内的地板都是用的老船木,既是化废为宝,也是一种特色。”在村内就能就业,对她而言,不仅能更方便地照顾家中老小,还能把玉湖村的人文地理传播给更多自己能接触到的人。

村中的墅家玉庐酒店背后,玉龙雪山若隐若现。

守住的是乡愁,振兴的是新局。今年,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过第十年,在玉湖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已然成真。

正脊的垂鱼庇佑房屋免遭火灾。

“天井四角以玲珑的瓦片组合成四只蝙蝠,中间以圆形包裹着‘寿’字图符,组合起来就寓意着‘四蝠闹寿’。”和新华笑着告诉记者,“当然也意味着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到玉湖,给我们这个传统村落带来发展,我们把这些美好的祝福和氛围留住大家。”

天井作为丽江纳西族民居平面构图的中心,大都会以圆润精巧的石子和零碎的瓦片铺就成的寓意吉祥的图案。

村外最后一段砂石路即将成为过往,村民脚下的石地也将慢慢变成石缝间恣意生长的花蕾。石缝中如何能生出盎然花朵?考验的不仅是“绣花”功夫,也是如何留住乡愁的智慧。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网

联合出品

资料: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信息员:马杨涛

撰文:张顺鋆

摄影:赵家琦 张顺鋆

海报设计:李佳颖

视频剪辑:小细节工作室

原标题:《【十城二十村】玉龙雪山第一村:玉湖村见“石生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