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批回村种地的00后们
夜色渐晚,忙碌了一天的00后林兴海,仍在渔排劳作。
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务农了?
一年时间走遍大半个山东的田间地头,00后张悦疑虑逐渐加深。作为山东招远一家农产品公司供应链负责人,他需要采购新鲜高质量的农产品,但与他打交道的,几乎全是50岁左右的叔叔阿姨。
忙碌一天结束,有时他会想:00后的同龄人还会种地吗?年轻人都去了哪里?多年以后,寄托思念的家乡特产,会不会消失?
遥远的想象,抓心。
秋收正酣。
空间从山东转到云南,普洱市的山坡上,00后黄益超正扬起耙子,将当地特产小粒咖啡豆,在阳光下翻了个面;福建宁德市的00后林兴海,正和船员扬帆起航,在夜晚8点前往近海,捕捞当地特产大黄鱼……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一条鱼,从宁德游到千万人的餐桌上,融入欢聚时刻;一粒咖啡豆翻山越岭,抵达都市,为白领们送去清醒又醇厚的下午;一颗苹果被封进纸箱,抵达无数人嘴中,换一口清爽、甜蜜。
张悦也许不用忧虑,与奔向城市喧嚣的北漂、南漂等背向而行,一群和他一样的00后新农人们,正带着新的思想、模式和技术,毫不犹豫,一头扎进广袤的乡村里。
在同班同学异类的眼光中,从福州一本大学毕业,林兴海独自回到了家乡宁德市飞鸾镇工作。他印象中,和自己做出相同选择的高中同学也只有一人。那位同学,还是被家人安排去亲戚家的公司上班。
不少读过书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林兴海明白。在福州,他读广告专业,4A广告公司手拿咖啡讨论创意的生活,光鲜靓丽。
而在飞鸾镇,生活远不如福州丰富,工作环境差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工资起初都不高。
回家,不回家,两种选择激烈打架背后,是时代对年轻人的拷问。
一尾鱼搅动心弦。
宁德特产大黄鱼。
读大学时,林兴海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在自己的家乡,每家的餐桌上,那尾大黄鱼是必备菜。而在福州,同学却很少吃这种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的鲜食佳品。
他对大黄鱼有感情。祖父是出海捕鱼的渔民,父亲从事大黄鱼育苗工作,母亲养殖大黄鱼。那一尾小小的大黄鱼,伴随林兴海成长。
大学假期,别的同学过着精彩的假期生活,或者找不同广告公司的实习。他总是回到家,在渔排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渔排上的日子单调,林兴海却绕有兴趣。大黄鱼食荤,要靠海虾海鱼打成的肉糜喂养。鱼塘虽是自然水域,仍需定期清理。繁忙工作的间隙,少年坐在渔排上,能看到最美的日落。
渔排上的日落。
林兴海还记得大学期间,几位内陆的朋友来家乡玩,他特意叮嘱一定有一顿饭,要在家里吃。他和家人亲自挑选的大黄鱼摆上餐桌,同学吃得格外开心。“量很大,他们全部都吃光了。”
临近毕业,他内心有了答案。就读广告专业的他,隐隐有了一种想法:能不能回到家乡为大黄鱼产业发展出一份力?
大学实习时,他放弃去往大型广告公司的机会,回到村子附近的一家以销售大黄鱼为主的公司,成为一名企业策划宣传方向的员工。
一如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兴海。
说起来还是机缘巧合。当初为了找一家大黄鱼公司实习,他在互联网上搜索,搜出来产品销量第一的三都港公司刚好就在自己家边上。
多年熟识大黄鱼的养殖经验,让他工作如鱼得水。
如今,林兴海把所有的精力扑在渔排上。
年轻人不怕吃苦,林兴海跟着上渔排,出海捕鱼,拍摄宣传视频,撰写推广文案。有时,他也会负责一些企业活动,为大黄鱼的推广默默出一份力。
过去的几年,从大黄鱼的育苗、饲养,到捕捞、销售,他全部了解一遍,为了更好的工作,他常会在渔排上待很久,调研产业。“渔排上往往没有什么信号,也挺辛苦的。”
毕业入职后,他想过很多方式,去推动大黄鱼的发展,想要搞直播带货,想要联合媒体推广。与父辈们守住一汪海,全身心投入大黄鱼的饲养不同,00后们正在想新办法、用新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的加工、销售渠道。
大黄鱼从前大多在宁德售卖,如今物流冷链配送技术增强,搭配遍布全国的仓储体系,隔天就能抵达顾客餐桌,保证黄花鱼新鲜可食。
物流、仓储、电商,大大促进了当地黄花鱼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林兴海们创业的底气。
他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虽然我们这产量占全国90%,但很分散,不集中,也不标准化。我就想如果有一个APP或者什么方式,把宁德所有渔民统合起来,产业链是很大的。”
林兴海如今内心已经不再打架,相反身上有了更多责任和想法。他也时常跟那些离开家乡的同龄人聊天。
外面生活的无奈,他常听朋友抱怨。他说:“我觉得需要我们自己的品牌成长起来。如果说我们家乡品牌足够好的话,就业不用去远方了,反倒是可以把人拉回来。”
林兴海希望成为那个铺路的人。“他们在外面受挫了,还可以回来的。”
林兴海常在渔排上一待就一整天。
2022年9月17日傍晚,林兴海又登上渔船,协助捕捞,布置会场。21号,在宁德举办的首届农特产购物节分会场上,在这次线上资源和资金投入规模都属于史无前例的农特产购物节上,宁德大黄鱼被选为重磅产品。
这是一份属于他的事业,他希望那尾大黄鱼可以游到全国,甚至游到全世界。
林兴海的脑海中,不只有家乡情感,那是一种机会,也是一份挑战。
一定要抱着一张军残证度过安稳的后半生吗?
00后退伍军人张悦反复问自己。作为一个入伍5年的军人,因训练受过伤,退伍时他本可以受到优待。
但这个年轻人,不太喜欢走寻常路。
当兵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证明。高考时,他考入青岛大学,却毅然放弃学业,入伍从军。他说想锻炼一下自己,到真正苦的地方去。
这是父亲的教导。“我父亲常说00后没吃过苦,要我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去锻炼。”
2年的新兵训练捶打,他吃尽苦头。严苛的管理,每天的5公里越野跑,都曾让他张悦吃不消。执行重大任务时,他还曾七天七夜吃、住、睡都在车上。
吃苦,磨练了他的性格。到了退伍时,本可以“要这要那”的他,安稳退役,选择了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工作。
张悦的军旅留念照。
张悦对农民的感情很深。他常说,往上推三代,谁家不是农民?
他的奶奶,姥爷、姥姥均以务农为生,养活了一家老小,父亲弄了一个农场,种植蔬菜。父辈对土地和农民的感情,延伸到00后。张悦常为农民的不易感慨。
在部队时,他总是看到这样的新闻。山东招远有一年苹果滞销,当地农民含泪砍掉苹果树。张悦很心疼,“农民真的拿自己种的菜、水果当孩子啊,怎么舍得。”
他觉得,自己还是要做点什么,退伍后马不停蹄,加入了自己前战友的公司,做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工作,赴一场未知的凶险。
张悦还记得刚来公司时,感触最深的,是不少经销商为一己私利,拿劣质货去做低价,扰乱市场,让真正的好产品,打不开销路。
还有经销商,对农民趾高气扬,“有些人就觉得我带着钱去的,我要你货你不得低三下四求我。”
这是张悦不能接受的事,深知农民的不易他,决不允许自己的同事和农户产生争执,“我也不是说我做的多好,就是带着尊重,正常就好。”
张悦常在凌晨采购新鲜农产品。
一群年轻人想要用新办法,改变多年延续的旧模式,难上加难。
改变原有农产品本地销售,扩大销售规模,提高利润,张悦没少费脑子。新技术的核心是物流,从原产地发货,如何保证物品新鲜送达顾客手中,他想了很多包装办法,也和很多物流公司合作。
很多人看张悦年轻,给了不少白眼。没人相信这件事能被一个00后做成。他心里卯着一股劲。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质量,一年时间他跑遍了大半个山东。有时工作到深夜,他干脆住到农户家里,再尝一口喷香的大锅菜。
最苦的时候,他在睡在有味的褥子上,和小伙伴们挤在冰冷的床上。为了赶第一时间发货,他常和伙伴们一起打包、搬运。
即便已经回到山东,他却不能常常回家。他还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饮食极度不规律,患上了面部神经炎,两次住院治疗,其中一次在医院住了一个月。
张悦和同事在讨论供应链问题。
吃过太多苦头,他也曾有过怀疑,到底值不值得?到底有没有回报?但当过兵的人,什么都不怕。
他说:“抛开工作我就干这个事情,就盯着干,农副产品这个路就摆在这里了,好东西还能没人要吗?”
正道生意难,但总能见到曙光。
他所在的公司,去年营业额突破2亿,助力农民成长。招远苹果,也在电商平台上,成为响亮的招牌。更丰富的农产品采购,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技术,更新的销售模式,助力农业、农民发展,张悦很骄傲。
“确确实实解决了农户的一些问题,实现了当初退伍就业时的初心。”
如今,常年在农户间奔走,他越加喜欢上了农民。在他眼中,生意场上有太多尔虞我诈,但农户是最真实的,“他能反映出人间百味,而且人是真的好。”
那一缕乡情,让他不后悔当时的选择,反而觉得庆幸。
00后黄益超曾经算过一笔这样的账。
在外工作的朋友,每月工资七八千元。去除饮食、住宿、聚会、玩,只能剩下一千多元。“焦虑得不行。”
而自己,尽管工资不如他们高,但住不花钱,消费很低,每个月给父母一些钱后,还可以剩下小一千。
工作不忙的时候,两三天他就回一次家。帮着父母喂猪、喂鸭,做一顿饭。清晨起床,再坐上车,行驶20公里,到公司上班。
有那么一瞬间,他想过哪种生活会更好,也计算过几笔账,患得患失。但终归,在人人渴望逃离父母,前往大城市打拼的当下,他很早就定下了方向——留下来。
黄益超在产业园观察咖啡豆。
黄益超出生在云南普洱市,这座城市以普洱茶闻名,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茶农。
世代居住在普洱,生活还像早些年间一样,家中所有的食物,几乎自给自足。自家养的猪可以吃上一整年,鸡、鸭会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蔬菜都来自自家地里。
全家的收入都来自种茶,锄头刨进地里,汗水滴下砸出学费、生活费。有时也会去帮村里的人打零工,补贴家用。
看着父亲辛劳,他从小乖巧懂事,成绩出色,小学成绩排名全校前十。上了初中,成绩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考不好。到了18岁,更大的问题来临。
他告诉父母,自己要退学。
忙碌之余,黄益超穿着民族服饰和朋友们在一起。
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极力劝阻,但黄益超有自己的想法。“当时距离我18岁还有几天,我就想着已经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想退学,不是因为学不好,而是因为想学好。职高辍学的他说:“早晚要到社会实践,我想提前走一步。”
头两年时间,他做过海鲜店服务员,收银员,也做过汽车美容师。社会上的事没少经历,他学了很多,也见了一些人,一个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我还年轻,要学更多东西,更多技能方面的东西。
2020年,因为想找一份距离家更近的工作,经朋友介绍,他来到了一‘家以线上销售咖啡为主,并覆盖整个咖啡产业链的公司。
也是那时,他第一次听说,普洱市居然是中国咖啡之都。他被咖啡师这一职位吸引,却没想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黄益超参加手冲咖啡技能竞赛。
如今再讲起云南普洱的小粒咖啡,黄益超滔滔不绝。从发展历史、产业链到种植、加工、生产,每一个环节,他了然于胸。
这个今年只有21岁的年轻人说:“了解咖啡种植和加工的咖啡师,才会做出更浓郁的味道。”
想要做出好咖啡,首先要懂得咖啡的种植,和加工过程。黄益超形容,咖啡像公主一样娇生惯养。
每年春天,咖啡苗要小心培育,结合天气每天浇水一到两次。初长成后,他们还要在咖啡树周围,种上更为高大的树木,为咖啡树遮阴。
到了秋天,一粒粒咖啡从树上被采摘下来,他又和伙伴们一起晾晒、加工,最终存储在仓库里。他很难忘记在烈日下晾晒咖啡,要半个小时翻一次面。也被咖啡加工时,满车间的灰尘迷住了眼。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这一代00后新农人,有了新方式。
相较于父亲的自给自足,黄益超这一代新农人,早已投身产业化的浪潮。公司有自己种植的咖啡,雇佣工人,批量化种植、采摘、加工。
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背后是00后新农人的机会,也是新的耕耘天地。
黄益超在咖啡豆加工车间。
黄益超形容00后是在巨大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就像手机一样,一年更新一代”。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不做长期规划,只是踏踏实实一步步走。
“自己能做的,就只有做好当下,守在父母身边,过好每一天。”
同事们常形容他心大,很平静,对什么都不在乎。但其实他的心很小,小到只能装下自己,和父母。
只是,偶尔一些疑问还会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比如,如果当时坚持读书会怎么样?现在会在哪里?但他安慰自己,“没办法回头,只能继续下去。”
去年,黄益超所在的咖啡销量猛增,繁忙的工作让他没太多时间去想。
“这段时间过来,整天我的脑子里面都是一些咖啡豆、烘焙数据,咖啡冲泡数据,或者是一些手法、动作,还有一些讲词、说话方式等等。我满脑子都是这些东西。”
黄益超在冲调咖啡。
张悦觉得,这一届00后,并非外界贴上的标签那样,重视自我感受,追求享乐主义。相反,他认为00后,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当下,更追求做事的意义。
因为有了父辈们的保驾护航,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追求热爱,实现个体价值。
几乎每一个回到家乡的年轻人,都抱着一种回馈家乡,发展家乡的夙愿。农特产是一个地区的宝藏,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打开宝藏的能力去开拓。
相比于曾经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继承父辈经验的00后们,以产业化、规模化,借助新技术,利用新模式,闯出一条路来。
时代的背景下,刚步入社会不久的00后,成为新技术最快的适应者。云南小粒咖啡、招远苹果、宁德黄花鱼成为热销品,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也让每一个食客,更好地品味农产品的味道。
是机会,也是责任,更多00后,带着自己学来的本事和练就的能力,正一头扎进乡村。
林兴海经常深入产业链,向当地渔人请教。
2022年,张悦的生活变得更忙。常年跑在田间地头,他晒黑了,也变胖了。
黄益超正在学习更多咖啡知识。2020年加入公司种下的咖啡树,要经历3年时间的成长才会结果,他也在等待自己的第三年,成为一名出色的咖啡师。
林兴海还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那一条飘荡在海上的渔船,承载的不仅仅是大黄鱼,还有一个年轻人的期望。
9月,秋收正酣,祖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这群00后新农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奔忙劳作……
原标题:《第一批回村种地的00后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