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油炸壁虎“惊动”三只松鼠,“国民零食第一股”怎么了?

2022-09-21 15: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雷达财经出品 文|孟帅 编|深海

近日,一名消费者称自己网购的三只松鼠旗下商品中发现疑似油炸壁虎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相关话题随即登上微博热搜。

对于多味花生商品中惊现油炸壁虎的消息,三只松鼠发声明予以回应,坚称异物不可能是在制作、包装过程中被带入。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三只松鼠屡屡被消费者投诉旗下商品存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在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看来,三只松鼠屡陷食品质量安全风波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与其采用代工模式和内控体系缺失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曾一度备受资本宠爱的三只松鼠,正面临着大股东的“逃离”;相较巅峰时期约360亿元的市值,三只松鼠76.27亿元的最新市值,已跌到不足“一只松鼠”。

三只松鼠资本市场上遇冷,一定程度上或与其颓软的业绩有关。上半年,三只松鼠的营收、利润双跌,其中上半年41.14亿元的营收同比减少21.8%,同期三只松鼠的归母净利润为8213.43万元,同比减少76.65%。

油炸壁虎“惊动”三只松鼠

近日,广东茂名的一名消费者反映,今年5月自己曾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份三只松鼠旗下的零食大礼包,9月14日该消费者的家人拆开了其中的一包多味花生,吃完后用包装上的封条对其进行封装。两天后当亲友来家中拜访时,家人准备将这袋多味花生中的食品盛放在盘中用于招待客人,但让其意想不到的是,盘中竟出现一只疑似油炸过的壁虎。

事情不断发酵后,#三只松鼠被曝吃出油炸壁虎#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截至发稿,#三只松鼠被曝吃出油炸壁虎#话题的累计阅读量达3.6亿次,讨论数超6700次。

9月19日,三只松鼠通过官微对此事做出回应。三只松鼠表示,在接到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多味花生中出现形态完整的油炸壁虎后,公司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与消费者取得联系并进行核实。三只松鼠结合产品线生产工艺及质监流程综合分析初步判断,该异物无制作、包装过程中被带入的可能。

三只松鼠在声明回应中具体介绍了涉事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该产品需要经过原料裹粉、高温油炸、搅拌调味、摊凉精选、分装质检等环节。首先精选合规花生原料,经设备自动化旋转搅拌裹粉,裹粉操作厚度5mm,随后经温度145℃-170℃、时间10min、长度15m的隧道式高温油炸,再经人工挑选后进行定量包装,最后由专业设备进行检测。

虽然三只松鼠态度明确地表示,壁虎没有在制作、包装过程中被带入的可能,但消费者对于三只松鼠食品安全的质疑却并不止“油炸壁虎风波”这一起。今年7月,三只松鼠就曾因脱氧剂泄露导致孕妇误食,引发其新一轮的食品安全风波。

彼时,三只松鼠回应称,根据视频中图片判断,此脱氧剂破损原因系投放过程中光眼偏移造成误切所致,三只松鼠愿积极配合消费者家属做健康检查,并承担全部费用和相关责任。

与此同时,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大量关于三只松鼠的投诉。截止发稿,黑猫投诉平台上与三只松鼠有关的投诉多达1756条,其中近30天内新增的投诉达31条。

雷达财经注意到,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投诉,有多条涉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三只松鼠旗下的薄皮核桃产品长毛和白点,巴旦木商品中发现虫卵,鸡爪产品有发霉变质的情况,多个类型的食品中吃出异物等。

在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看来,三只松鼠频现食品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采取代工模式有关。朱丹蓬指出,整体来看三只松鼠的SKU丰富,产地较多,其供应链也比较繁杂,而贴牌代工的模式使得品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方面难以进行严格的把控。此外,三只松鼠内控体系的缺失,也是其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核心原因。

或是意识到代工模式存在的隐患,三只松鼠眼下有意自建工厂。三只松鼠在此前公布的2022年中报中便提到,“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制造示范工厂,首批建设的每日坚果工厂于今年8月运营投产。公司依托整体规模和正在构建的制造优势,具备从销售到生产向原料渗透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虽然自建工厂可以帮助三只松鼠更好地管理品控,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三只松鼠的现金流承压。财报显示,三只松鼠上半年的经营现金流出金额为43.26亿元,而同期其经营现金流入金额为46.2亿元,两者仅相差不到3亿元。

大股东频频减持

成立于2012年的三只松鼠,今年刚好满十周岁。10年的时间里,三只松鼠从一个仅有5人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为年销售额破百亿元的零食品牌,这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助推。

天眼查显示,三只松鼠在上市前共获得过4轮融资,其中A轮、B轮、C轮、D轮融资的融资规模分别为150万美元、617万美元、1627万美元、1.66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IDG资本曾十分看好三只松鼠的发展,三度参与了三只松鼠的融资。与此同时,今日资本也对三只松鼠颇有好感,参与了三只松鼠的两轮融资。

2019年7月,三只松鼠成功登陆A股,彼时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三只松鼠摘得“国民零食第一股”的名号。上市的同年12月,三只松鼠一举创下全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壮举,成为国内首个最快达到百亿规模的休闲零食品牌。

然而,上市之前曾对三只松鼠青睐有加的IDG资本和今日资本,如今似乎已经“变心”。据了解,NICE GROWTH LIMITED及其一致行动人Gao Zheng Capital Limited为IDG资本旗下基金,LT GROWTH INVESTMENT IX (HK)LIMITED则是今日资本旗下的基金。

自2020年7月股票解禁后,三只松鼠的两大股东IDG资本和今日资本便开始频频套现。彼时,三只松鼠的第二大股东NICE GROWTH LIMITED及其一致行动人第五大股东GaoZheng Capital Limited就对其进行了减持。

据三只松鼠5月2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去年4月28日至今年5月20日期间,NICE GROWTH LIMITED及其一致行动人Gao Zheng Capital Limited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20,632,269 股,减持公司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比例5.1485%。

直到现在,大股东“逃离”三只松鼠的脚步仍旧没有停下。今年7月末,三只松鼠发布公告称,股东LT GROWTH INVESTMENT IX(HK) LIMITED拟减持股份数量合计不超过2406万股,即不超过公司目前总股本的6%。若以7月29日减持当天的股价计算,该股东通过本次减持套现超5亿元。

大股东频频减持的同时,三只松鼠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让投资者“揪心”。截至9月20日收盘,三只松鼠报收19.02元/股,最新市值为76.27亿元,较其巅峰时期360亿元的市值,三只松鼠如今跌至“一只松鼠”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洽洽食品的最新市值为240.22亿元,良品铺子的最新市值为113.36亿元,三只松鼠相比前两者市值相对落后。

营收缩水 利润大跌

三只松鼠遭到资本市场“冷眼”的背后,一定程度上或与其颓软的业绩有关。财报显示,三只松鼠今年上半年共录得41.14亿元的营收,上年同期三只松鼠的营收为52.61亿元,同比营收规模缩水21.8%。

利润方面,上半年三只松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13.43万元,上年同期三只松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2亿元,同比出现大幅下滑,跌幅达到76.65%。

对于利润的下滑,三只松鼠解释称,其一,原材料价格及运费上涨影响了三只松鼠的毛利率;其二,处理因疫情原因滞留仓库的产品;其三,在品牌推广上投入上亿元的费用,影响到了当期的利润;其四,闭店带来的押金折损及装修摊销、拆铺等费用;此外,去年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于该账内列支股份支付费用3000万元。

雷达财经注意到,早期凭借电商红利杀出一条血路的三只松鼠,目前的销售仍较为依赖线上渠道,上半年三只松鼠来自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营业收入为30.13亿元,贡献了同期总营收的73.25%。

不过,三只松鼠于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营收占比超过10%的平台为例,上半年三只松鼠来自天猫系平台的营收为11.97亿元,同比减少25.56%;上半年三只松鼠来自京东系平台的营收为11.19亿元,同比也减少了21.64%。

而占比相对较小的线下销售渠道,三只松鼠同样承压。2019年底,三只松鼠立下“五年内开设一万家线下零售店”的壮志,如今看来,三只松鼠里离万店目标却越来越远。今年第一季度,三只松鼠宣布暂停门店扩张计划,并对现有门店进行主动优化。

停下扩张的步伐后,三只松鼠门店的辐射范围不断缩小。财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三只松鼠共有85家投食店及780家联盟店。其中,上半年新开的投食店仅1家,新开的联盟店37家,而与之对应的是三只松鼠同期闭店的投食店和联盟店却分别达到56家、182家。

门店越来越少的三只松鼠,来自线下渠道的营收出现明显下滑。上半年三只松鼠来自投食店的营收为3.39亿元,来自联盟店的营收为2.98亿元,同比分别下跌40.84%、17.9%。

对于门店布局的调整,三只松鼠给出的原因是疫情和SKU缩减对门店客流与产品丰富度带来影响,因此基于转型战略下对门店策略由过去的规模化、粗放型扩张转向优质店铺的可持续经营,对现有经营情况欠佳的门店进行主动优化。

未来三只松鼠能否恢复元气,重新实现营收、利润的双增长?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注:本文是雷达Finance(ID:leizhuba)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