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隐秘的女皇》⑩ | 北宋“女皇”,结束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出品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刘娥在垂帘听政时期,为维持权力平和采取的手腕,以及为解决财政匮乏和各种社会矛盾,她所采取的多项改革,渐渐实现了休养生息、政清人和的新局面。
垂帘听政,国有二圣。在此情形下,刘娥与宋仁宗,又有着怎样的母子深情?刘娥去世后,朝廷人事将有何调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还政之争
有一句老话说:虽无生育之恩,但却有养育之情。
多年的呵护与教养,让宋仁宗对刘娥感情深厚。尤其宋真宗去世后,他更是将这位大娘娘视为唯一的亲人。
为表达孝顺之心,他将刘娥的生日定为长宁节,并且按照宋真宗的圣节标准来举办。宋朝之前,没有皇太后寿诞的礼制,为表尊崇,宋仁宗下令,让太常礼院讨论相关礼制。
随着这种推崇,刘娥在礼制上获得的待遇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宋仁宗登基时享有的规制。《内东门仪制》的编订和命名,标志着将皇太后垂帘听政正式制度化。
本来就对权力怀有极强欲望的刘娥,在宋仁宗对其慷慨尽孝的情况下,野心随之膨胀起来。
她开始突破皇太后享受的礼仪,身着衮冕,亲自拜谒太庙。这一举动,意味着她在礼制上越来越接近最高权力统治者——皇帝。
不过最终,她还是抵制了权力的诱惑,将自己的身份定格在皇太后的位置上,没有跨出称帝的最后一步。
即便如此,十多年垂帘听政,加上宋仁宗对刘娥礼制的不断升级,后来还是激化她对臣僚之间的矛盾,导致不可避免的还政之争。
随着宋仁宗年纪渐长,刘娥仍然掌握着最高权力,不肯放手。在她看来,正是依靠自己的辅佐,年幼的宋仁宗才能够应付复杂朝政,稳居帝位。
她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出现任何试图挑衅其权威的言行,都会给予回击。那些要求还政宋仁宗的大臣,都被她赶出了朝廷。
天圣七年冬至,宋仁宗率领百官为刘娥庆寿。当时,范仲淹任职秘阁校理,他上疏谏言,皇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太后行君臣叩拜大礼,实属不妥。
推荐范仲淹为官的晏殊听说此事后,大惊失色,赶紧召见范仲淹,训斥他,根本不算忧国忧民之人。
晏殊觉得,范仲淹这么做,实在是轻率不羁,只会让众人斥责他不忠不正,认定他只不过是出言狂放,博取名声罢了。
“仲淹误蒙公荐举,每每担心自己的德行配不上您的推荐,让知己蒙羞。没想到今天反而因为忠直得罪您。”
范仲淹这番义正辞严的回答,一时让晏殊无言以对。
回去后,范仲淹写信给晏殊,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态度。
他继续上奏疏,让刘娥还政给宋仁宗。奏疏石沉大海,没有获得回应。对此,愤懑的范仲淹主动请求外调。
此番情形,书上有一段进行总结:
“相比于晏殊的胆小怕事,年轻的范仲淹身上有一股新的政治风气,那就是勇于担当。这种新风气的出现,正是北宋以来朝廷刻意培养文官力量的结果。”
宋朝那些大臣们,为何执着于让刘娥还政于宋仁宗呢?
其中原由,书上指出两点原因。
一点是:他们无法接受女主临朝的现实,同时也为防止第二个武则天出现;
另一点是:臣僚争夺对朝政的控制权。
宋朝建立后,君主为吸取五代武人乱政的教训,刻意培养文官力量,实施文官治国的政策。
随着文官集团的力量增大,主体意识有所觉醒,他们便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力。表面看,他们是让刘娥将权力交还宋仁宗,实则是不想让刘娥君主独裁。
而作为皇权的代表,刘娥自然要维护皇权的神圣与独尊性,不愿看到宋仁宗完全依靠文官集团。
代表皇权的刘娥,与代表相权的臣僚,二人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废除皇后
明道二年三月,刘娥病危。
宋仁宗采取大赦天下、招募名医等各种措施,都未能挽留她的生命。
当年年三月二十九日,刘娥撒手人寰,谥号“庄献明肃”(后改为“章献明肃”)。这位宋朝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在遗诏中这样自我评价:
“吾受遗先朝,保助今圣。绵历十载,忧勤一心。”
在刘娥临终前,宋仁宗恸哭着对宰辅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太后患病,口不能言,她屡屡拉扯自己衣服,不知何意?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这是在意身上穿着的衮冕,她觉得穿着衮冕下葬,无法面对先帝。
于是,宋仁宗将刘娥身上的衮冕换下,以皇后制服将她入殓。
刘娥那个动作,究竟想表达什么?
薛奎的解读,是否出自他真实想法?
只能凭后世之人的各自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利用刘娥去世这一时机,宰辅们自然想将政务权力抢夺过来,不希望再次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为此,朝廷颁布刘娥遗诏时,删去了有关“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的语句。
从此,宋仁宗摆脱皇太后的束缚,开始亲政。
事实上,欠缺政治经验的宋仁宗需要依靠宰辅们来处理政务。这也让朝廷进行人事大洗牌,之前依附刘娥的官员被贬黜,而反对刘娥的那些人重获重用。
刘娥掌权时,为控制宋仁宗,特意设置了一个上御药的机构,让亲信内侍以供奉上御药、照顾宋仁宗身体健康的名义对他实施监督。
宋仁宗亲政后,立马将此机构废除,相关人员也被调离。刘娥的亲信内侍江德明等人都遭到贬黜。
除了调整二府,重整朝政之外,臣僚纷纷上书,强烈要求宋仁宗按照“祖宗之法”消除刘娥摄政时留下的种种印记,警惕权相专政,希望宋仁宗重振君权。
废除郭皇后一事,意味着消除刘娥摄政时期最后的影子。
宋仁宗十五岁那年,刘娥做主为他选定赠中书令郭崇的孙女儿皇后,只因为郭氏“衣冠令族,汾晋名家”,丝毫不考虑宋仁宗是否钟意于郭氏。说白了,这就是一桩政治婚姻。
宋仁宗喜欢的人是后宫张美人,有意将她升为皇后,却遭到刘娥的反对,最终只能违心娶郭氏为皇后。
表面上,郭皇后身为后宫之主,高高在上,在刘娥协助下享受独宠,实则暗藏危机。因为并不合自己心意,宋仁宗在婚后对郭氏颇为疏远。
刘娥去世后,宋仁宗不再受其约束,感情上也开始随心所欲,释放自我,宠幸起后宫其他妃嫔。
郭皇后看到宋仁宗转向他人,骤然的失落让她难以忍受,愤恨之下,屡次与新宠尚氏、杨氏发生争吵。一时之间,后宫女子明争暗斗,火药味十足。
有一天,类似的争执再次发生,郭皇后感到自己颜面尽失,羞恼之下要去扇尚氏耳光,不成想失手打在了上前阻拦的宋仁宗脖子上。
郭氏这般言行举止,实在有失大体,又想到她之前仗着有刘娥撑腰总是耀武扬威,宋仁宗生出了废后的想法。
废后一事,非同小可,朝廷上下一时人言籍籍。对此,之前因郭皇后挑唆导致自己被罢相的吕夷简并不反对,而范仲淹上奏疏表示不可废除皇后,应该平息相关议论。
奈何宋仁宗废除郭后的心意已决。
朝廷之中,皇帝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宋仁宗很快发现,不再受大娘娘束缚,固然有了自由,然而离开了她,他需要独自应对老谋深算的臣僚,一时感到不知所措,无力应对。
刘娥锤炼听政十多年,最终还政,一朝去世,这之后的局面,与朝臣期待的样子相距多远呢?
《隐秘的女皇:北宋刘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书的结尾,给出了答案:
“那些期待刘娥还政的官员们发现,刘娥去世后,朝政并没有耳目一新,而是各种新旧矛盾接连不断地涌现。
面对如此局面,宋仁宗任重而道远。”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刘娥去世之前的还政之争,还有她去世之后朝廷人事大洗牌,包括废黜郭皇后。宦海险途,风起云涌,难有平息。
到此为止,本书已共读结束,刘娥的传奇,除了她个人努力,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合力谱写的故事,正如后记当中的一句:“刘娥能够成功,不仅是她自身能力的体现,还顺应了宋朝初年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大变动,是时势造就了刘娥。”
图片源于《清平乐》剧照。
原标题:《《隐秘的女皇》⑩ | 北宋“女皇”,结束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