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流感致死率很低,但绝非罕见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8-02-13 17:5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这两天,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朋友圈。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岳父从患流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从起初满不在乎地当成“感冒”来治疗,到肺部感染进入ICU,最终不幸病故,仅仅只有29天。

“这篇文章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是以个案和家庭的角度出发去写,让大家看到了生命是脆弱的,而不是用简单的流感发病数据进行公告,因此引起了很多对健康缺乏关注的社会人士的热议。”2月13日下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陈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尽管致死率不高,但对于儿童、老人等高危人群来说,如果延误就医、抗病毒治疗不及时,易产生严重并发症,仍然有死亡的风险。

流感疫苗接种率很低

在陈健看来,《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热传,不仅是要引起公众对流感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让公众养成正确的看病就医习惯。

“很多人以为感冒、咳嗽这类疾病是小毛病,在家里自己看下,去药箱找点药,譬如感冒颗粒、板蓝根之类吃点就可以,但我还是主张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医生去做,不要盲目的自我诊断,不要迷信‘久病成医’,这都不是一个好习惯,在医院,即使是医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判断外,也需要借助一些医疗设备去诊断,从而对症下药,乱吃药,不仅耽误病情,还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他说。

不过,陈健同时表示,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个案就引起对流感的恐慌,毕竟流感致死率还是很低的,同时,全国各地疾控部门有一个完善的监测系统,可以及时掌握流感的流行情况,但流感病毒会不停地发生变异,其防控难度仍然很大,因此对当前公众来说,更重要地是学习普及一些感冒和流感的预防知识,宣传接种流感疫苗的理念。

据他透露,目前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仍然很低,在人群中的比例甚至不到5%,“这一预防措施整个过程很安全,疫苗中仅仅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成分,并不会引起病人发病和传染,是最有效的预防流感的手段,其成本效益也非常好。”

“流感相关死亡事件虽然不算高发,但也绝非罕见。”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周剑平同时表示,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超过5000万人死亡,2009年新型H1N1流感在中国多省市大面积暴发,全球死亡人数超过18000人,2013年中国暴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截至目前全国重症死亡率接近40%。

“部分流感患者病情早期未得到有效控制,流感病毒会累及下呼吸道,引发重症肺炎。”周剑平表示,当大部分肺组织受损时会导致严重缺氧发生,即医学意义上的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或胸闷气急,由于缺氧持续且无法纠正,逐步出现全身多脏器衰竭。

尽早就医尽早诊断

相关统计显示,成人每年患普通感冒平均2-6次,儿童平均6-8次。

据陈健介绍,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成人以鼻病毒为主,而儿童以副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常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不适等症状,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

“流感轻症病例症状和普通感冒相似,但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他表示,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潜伏期较普通感冒长,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流感一般表现为高热,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如何预防普通感冒或流感?

陈健表示,首先要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改善营养状态,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易感者应注意防护,流行季节应戴口罩。

“尽早就医、尽早诊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目前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公共卫生知识。”他说,对一些如妊娠中晚期妇女、伴有基础性疾病明显加重、重症流感或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他建议住院治疗,而一般患者居家隔离时,尤其要注意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并注重营养。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尤其是老年和儿童患者,如有必要应及时就医,切勿盲目自行服药。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