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三艺节专刊|浙江省瑞安市越剧团:赓续南戏文脉 打造文化名片

2022-09-20 18: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一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是地方发展和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戏曲“南戏故里”,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地方政府坚持“两创”思维,于2012年成立“南戏传承中心”,全力推进南戏文化名片的打造。

瑞安市越剧团(简称“瑞越”)作为本地唯一的专业剧团(国家一级),抱着南戏的厚重资源,顶着《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故里的金字招牌,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剧团一直在思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2012年是这个成立于1955年老牌剧团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经过体制改革成为瑞安市越剧团有限公司。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和市场考验,全团人员一时陷入困境。在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公司总经理、越剧团团长蔡丽雅没有困在原地,她带领全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市场运行上,深耕农村市场,建立村村联络制;在演员招募培养上,由于改制后原来的演职人员大量分流,对现有演员实行一人多能,并与绍兴艺校合作,委培年轻演员;在剧目排演上,根据多年的市场经验,定下了“传承南戏精髓,排老百姓爱看的戏”的方针。一系列探索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同,也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

《白兔记》剧照

《白兔记》剧照

根植传统经典,创新再造剧团风格

剧目生产是剧团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在剧目创新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述和舞台呈现等方面融入新的审美思维和表现手段,创作具有当代戏剧品质且“出人出戏”、获得观众喜爱的作品,是剧团必须回答的问题。瑞安市越剧团在探索道路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传承南戏精髓,排老百姓爱看的戏。

改制后,为了适应市场,瑞越排演的“老戏”都是从其他越剧团移植而来的,不单版权有问题,更不符合一个专业剧团的要求。2021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南戏文化季”在温州举行,对瑞越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展示实力的机会。经过慎重考虑,瑞越决定把题材定位在由元代永嘉书会才子编写的《白兔记》上。作为戏曲史上“四大南戏”之一,这是温州观众熟悉的故事,如果能够使这出古典名剧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推进剧团迈上新的台阶。由浙江省文艺创研中心编剧温润担任编剧、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导演胡洁婷执导的南戏剧目《白兔记》开始编排,唱腔设计由上海越剧院赵斌担任,音乐由永嘉昆剧团徐律创作,造型设计为南京越剧团顾胜利,乐队指挥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阮明奇担任,再加上团里的年轻演员,创作人员均为年轻人。团队秉持“回归,排爷爷爱看的戏”这一朴实口号,在形式上秉承传统,在思想上贴近当代,力求让老故事在焕发新意的同时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亲切感。瑞越版《白兔记》在“南戏文化季”演出时,台下座无虚席,直至演员谢幕完毕,观众还迟迟不愿离去。观众感动于瑞越的再起步,也感动于瑞越排演了一个在目前的新编剧目中少有的“老”形式的剧目,有观众发文感叹:这才是“老戏新编”。“城市剧场”观众超出预期的热烈反响,进一步激发了瑞越作为“戏曲故里”剧团的使命感。

经过检验,这种“虽观旧剧,如阅新篇”的立意是成功的,观众良好的口碑,也为下一部作品——新编越剧《琵琶记》的推出打下了基础。2022年第五届“中国越剧节”在绍兴举办,在越剧节上亮相成了瑞越的年度首要目标。在瑞安市委宣传部、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瑞越着手《琵琶记》的创排。为此,瑞安市在举办《琵琶记》论证会的同时,召开了“南戏故里”文化品牌建设研讨会,确定瑞越版《琵琶记》要作为“戏曲故里”“高则诚故里”的一张文化金名片,走出瑞安,迈向全国。

瑞安人对高则诚有着深厚情感,早在2010年瑞越已经排演过新编历史剧《高则诚》,此次排演的《琵琶记》是对这一题材的进一步开掘,以新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视角赋予旧题材以新的生命力。剧本编剧温润对南戏及《琵琶记》有着深厚情感,这是她在心中酝酿多年的题材,动笔前早已做足功课。她在延续了传统的情节设置和主题设定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剧作的精神内涵。作为传统教化剧的高峰作品,高则诚的艺术观是“不关风华体,纵好也徒然”,是以阐释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为首要目的,以此也造就了作品成为戏曲史上“以情释理”的典范之作。蔡伯喈“辞试”“辞官”“辞婚”,赵五娘“千里寻夫”“一夫二妻”的情节设定不可变更,但要进行价值重构,使其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为此,作品站在现代观众视角,植入女性主义观念,激发赵五娘与牛小姐独立意识的觉醒,增加蔡伯喈的反思精神,延展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层次,丰富了剧目的表意内涵。浙江知名导演倪东海,原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党支部书记,执导的《康王告状》《明州女子尽封王》等越剧剧目屡获各种奖项,有着丰富的越剧舞台经验。作为该剧导演,他准确把握剧作内涵,以娴熟的手法和精湛的构思,激活了演员的表演创造力,为这部传统悲剧赋予新的艺术魅力。

化用地域非遗文化,突出剧种独有特色

地方戏曲是具有生命力和传承性的艺术,善于吐旧纳新、推陈出新,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和更新之中,形成独具艺术个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体系与文化景观。戏曲现代化进程中将新事物融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地方戏曲剧种在审美风格上的雷同化,因此,向地方非遗文化吸收合适的艺术养分,保持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格,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途径。瑞安市越剧团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对本地古老声腔瑞安高腔和瑞安鼓词的借鉴和使用。瑞安高腔历史久远,有南戏“活化石”之赞誉。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在几百年的流变中,和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南北各地高腔的不同音乐风格,在表演上一唱众和,演唱发声以自然音为主,音调高昂激越,显示出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流播到瑞安地域逐渐形成了瑞安高腔。如今瑞安高腔已经濒危,没有独立的戏班支撑,在平时的创作和演唱中,瑞越都有意保留瑞安高腔的影子,既增添了艺术特色,也保证了古老高腔的活态传承。

同样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瑞安鼓词,也是瑞越在创作中有意容纳的艺术元素。瑞安鼓词又名温州鼓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市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乡音乡情是激起本地观众情感认同的手段,新编历史剧《高则诚》里叙述《琵琶记》的情节中便采取了鼓词代言的方式,将其很自然地嵌入剧情中,凸显了剧目的艺术特色。这次瑞越版《琵琶记》亦运用了瑞安鼓词,在叙事上与《高则诚》相结合,贯穿全剧,着意凸显瑞安文化特色。

弘扬“南戏”文化,任重而道远,瑞越全体人员上下一心凝聚力量,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在有条不紊推进剧目生产的过程中,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瑞安的文化建设中,为弘扬和发展南戏文化作出实际贡献。正如蔡丽雅在受访时所说:“我们不忘弘扬南戏鼻祖高则诚精神与传承中国南戏之重任。”瑞越建立了中国南戏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基地,在瑞安最繁华的古街忠义街上的南戏馆利用周末时间为观众演出经典南戏剧目,走进中小学课堂向学生们传播戏曲,开办戏曲公益班培养戏迷群体等一系列培根铸魂的社会美育活动,无不彰显着瑞越的社会担当精神和文化使命感。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改制后的基层剧团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径,瑞越从举步维艰的困境中重新发展的生机和动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总结出的改革模式,值得业界关注和推广。

(作者:付桂生 单位: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琵琶记》剧照

《琵琶记》剧照

《琵琶记》剧照

“琵琶一曲”:戏里戏外尽诉情

——评瑞越版《琵琶记》

叶文兴

说到中国传统戏曲,怎么也绕不开被誉为“南曲之祖”的《琵琶记》,说到瑞安才子,怎么也绕不开《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元末明初人)。如今瑞安要打造“中国南戏故里”金名片,我们挖掘和传承南戏,需要有像《琵琶记》这样追本溯源的源头戏。

继去年以《白兔记》惊艳亮相温州南戏文化季后,瑞安市越剧团(简称“瑞越”)此次携《琵琶记》华丽归来,作为祝贺演出剧目登上了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的舞台。瑞越版《琵琶记》演出后,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专家也是好评如潮,为温州打响“南戏(戏曲)故里”品牌赢得赞誉。我想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一个“情”字——主创人员全情投入,倾情打造。正如此戏的主题曲所唱的那样:琵琶一曲尽诉情。

《琵琶记》叙写的是东汉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本老戏,观众对剧情是耳熟能详的。但排老戏最忌穿新鞋走老路、老腔老调,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原生态的南戏已不复存在,但这也为瑞越版《琵琶记》在创新上提供了可能。导演倪东海带领《琵琶记》二度创作团队,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顶着酷暑日夜排练、精益求精,最终在7月20日晚为观众呈现了一台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瑞越版《琵琶记》在表演形制上虽然没有采用高明原著中的“副末出场”,也没有采用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但独具匠心地运用双层式架构(舞美由国家一级舞美倪放设计),设计了简约的舞美,以及紧跟剧情、层次丰富的灯光(灯光由国家二级灯光师陈晓东设计)。舞台上层展现了剧作家高明创作《琵琶记》和温州鼓词艺人演唱《琵琶记》的情景,巧妙地解决了如何将二者融入剧情又不割裂剧情的难题,这也为瑞越版《琵琶记》赋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编剧在尊重原著和保留原著精华的前提下对剧情结构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由原著的42出戏压缩为8出,从而使剧情紧凑、叙事简洁、矛盾冲突集中、节奏张弛相济,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编剧将重点放在人物内心戏的细腻刻画上,将煽情的情节点设置在赵五娘与牛小姐相府相见时彼此相知相惜又难相亲的矛盾心理的刻画,以及蔡伯喈与赵五娘重逢后知晓父母双亡时悔愧交加、痛心疾首的哭诉上,准确把握了伦理剧的看点和泪点,引起观众的共情。

瑞越版《琵琶记》在主要人物形象设计上较其他版本更立体丰满,3个人物心理层次之丰富,令人琢磨咀嚼、回味无穷。首先蔡伯喈不再是负心汉的形象,而是结合人物懦弱又苟且偷安的性格,给予他的所作所为以合情合理的解释,表现其在封建强权下作为渺小个体无奈的困境。剧中“相府成婚”一出,当蔡伯喈被迫着一身红装与牛小姐成亲时,舞台的中央却出现了赵五娘手抱琵琶的身影。这无疑是表达蔡伯喈此刻心中所想所念的人是爱妻赵五娘。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赵五娘是全剧赚得观众最多眼泪的人物,本剧在表现其贤德孝妇形象的同时,也以“权势捆住了议郎官的双脚,是功名锁住了状元公的心”这样的唱词突出了她蔑视权贵的抗争意识,这契合现代人的价值观。牛小姐原本是配角,但在瑞越版《琵琶记》中,她有了几乎与赵五娘不相上下的戏份,丰富的内心戏和对手戏使得牛小姐在本剧中光彩照人。

戏曲是门综合艺术,要想完美呈现舞台作品,编导演、服道化,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每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瑞越版《琵琶记》的创作班底与《白兔记》基本一致,编剧温润、作曲徐律、唱腔设计赵斌、指挥阮明奇……主创人员二度合作,更加默契。精致的服装、化妆和道具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东汉时期,舞美设计既有中国水墨画般的写意,又不失越剧特有的清丽柔美,灯光冷暖色调的运用、大气磅礴的音乐,更对剧情起到推动和烘托作用。

演员的生命在于舞台,表演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这次的演出是对瑞越演员实力的一次大检阅,每一位演员对细节的拿捏都十分到位,神形兼备。本剧的3位主演青春靓丽,男主扮相俊朗,两位女主或温婉或高贵,表演自然,真切动人。蔡伯喈的扮演者吕佳容是优秀的尹派小生,表演富有张力和激情,唱腔醇厚隽永、洒脱深沉。“可怜爹娘临终面不见,可笑是状元议郎人见羡,为儿的炊金馔玉豪门苑,爹娘饿死下黄泉,为儿的绫罗绸缎身上穿,见爹娘瘦骨嶙峋褴褛衫,从今后我再无爹娘可叫唤,只觉得心痛犹如抽刀剑……”大段的唱词将角色的心路历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揭示了人物悔愧交加、痛心疾首的复杂情绪,生动塑造了一个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三不孝”的蔡伯喈形象。

赵五娘的扮演者蔡婕和牛小姐的扮演者王芳芳分别运用了王派和吕派唱腔,音色甜美、委婉典雅,紧扣人物情绪,充满感染力。在牛府书房中她俩有一幕精彩的对手戏:“她原是知书达理人良善”“她原是受尽苦楚十分贤”“我看她花容失色人见怜”“我看她褴褛凄楚心中悲”“同悲戚,同悲戚”“同怜惜,同怜惜”……两位女主的“飙戏”让观众直呼过瘾。

“琵琶吟,珠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对于像瑞安市越剧团这样的县级文艺院团,在全国戏曲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当下,排一本大戏不仅要用心,更要用情。正如瑞安市越剧团团长蔡丽雅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慨:“没有情怀谁还在坚持呢?”让我们为有情怀的、默默传承和弘扬国粹艺术的戏曲人点赞喝彩!

(本文图片均由瑞安市越剧团提供)

责编:李扬

2022年9月15日《中国文化报》

第9版—D8版刊发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专刊

其中第A14版刊发

《浙江省瑞安市越剧团:赓续南戏文脉 打造文化名片》、

《“琵琶一曲”:戏里戏外尽诉情——评瑞越版〈琵琶记〉》

↓ ↓ ↓ ↓ ↓ ↓ ↓ ↓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