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伍迪·艾伦:我没说过要退休

2022-09-20 1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86岁的导演伍迪·艾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布将退休,未来将专注写作,考虑出版小说。然而,随后他又发布声明,否认退休。他说的是考虑不再拍电影了,因为现在电影直接或者很快上流媒体的模式让他觉得少了乐趣,他很爱影院观影体验。目前,他非常兴奋在巴黎拍摄自己的第五十部电影。(太卷了吧。en……这很伍迪·艾伦)

无论是备受宠爱还是饱受争议,伍迪·艾伦毫无疑问一直站在电影行业的浪潮之巅,制造一个又一个话题,引领着时代和美国影业的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种声音,一个符号,一段记载。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年幼的时候,伍迪·艾伦梦想成为一个棒球运动员,最终他还是走上了一条让人欢笑的道路,执掌喜剧导演,这让他那期盼家中诞生医生或律师的父母颇为失望。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人们从哭泣到绽放笑容,然后遗忘了时间、遗忘了死亡,他的电影仿佛一剂良药,缓缓注入观众的人生之中。

从《安妮·霍尔》到 《午夜巴塞罗那》,再到《魔力月光》,伍迪·艾伦一直用他冷静而客观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审视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和大家分享《伍迪·艾伦传》译者陆泉枝的文章,书中探讨了伍迪·艾伦最喜欢的话题(上帝,马克思,弗洛伊德),他的灵感源泉(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柯·费里尼,亚伦·雷奈以及索福克勒斯)以及他生命中的女性们(露易丝·拉塞尔,米亚·法罗,黛安·基顿),伍迪·艾伦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对他来说,犬儒也是一种解脱。

一位犬儒主义电影大师的肖像

——《伍迪·艾伦传》译序

文 | 陆泉枝

作为世界影坛的常青树,伍迪·艾伦(1935— )从影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基本以一年一部电影的节奏推出自己的作品。他不仅自编自导,而且很多时候还在片中出镜,这在世界电影史上的确鲜有前例。不过,任何艺术家的创作,无疑都离不开个人经历与想象虚构那种看似浑然天成的有机融合。

正如艾伦本人所言,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带有自传性”,但这种做法显然让周围有些亲友大为不快,正如影片《解构哈利》中,露西对哈利的控诉就尤为切题,她指责作家将他人的痛苦化为“自己的金子”。然而,亦如本书作者评述,导演始终玩着“自传条款的真假游戏”,而且最终虚构还是占据了主导。于是,在满足观众窥私欲望的同时,艾伦自由地畅游于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地带。

本着这种宗旨,本书作者很好地将导演的生平传记与影视创作结合起来加以平行分析。由此,导演在曼哈顿的童年生活、对各级教育的愤懑、表演脱口秀的经历、多次有始无终的婚恋(最终却以娶自己的养女宋宜荒诞收场),这些细节多少可以从《无线电时代》《安妮·霍尔》《丹尼玫瑰》《解构哈利》《丈夫与妻子》等片之中窥见一斑。毫无疑问,读者透过这幅肖像,将会更好地评介导演的电影作品。

伍迪·艾伦与宋宜

伍迪·艾伦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大家庭,父母属于中下工薪阶层。这是一个敏感、忧郁但热衷反思的孩子,母亲的苛责与疏远养成了他腼腆、孤僻的性格。他从孩提时代起就过早关注人世的生死与人生的意义,而从消遣中行乐就成了解脱死亡的一剂灵丹妙药。尽管身处经济萧条的罗斯福新政年代,但文化娱乐活动并未因物质的匮乏而停滞不前。那是电影的黄金年代,《一夜风流》(1934)、《魂断蓝桥》(1940)、《卡萨布兰卡》(1942)等佳片迭出。这个泡在电影院长大的孩子,从五岁就初入街区附近各大影院。也正是童年时期对电影的广泛接触,为日后艾伦从脱口秀表演转向银幕奠定了基础。

当他还是一名高中生的时候,十六岁的艾伦开始为报刊专栏和电视节目写笑话并迅速蹿红。高中毕业后,他于1953年进入纽约大学学习传媒和电影,却由于《动画制作》科目挂掉而退学。

年轻时的伍迪·艾伦

显然,这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学生,大学生活一年之后就遭退学也是最好的明证。这次辍学少了一名大学毕业生,却多了一位自学成才的电影大师。或许,大凡有才有志之人,无不成于樊篱之外。这次求学失败的经历,无疑酝酿了艾伦对于教育体制的极端厌恶。在《安妮·霍尔》中导演借主人公艾维之口,如此讽刺学校的教员:“那些不会干事的去教书,而那些不会教书的去教体育。”

在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管束之后,二十岁不到的艾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自此便可以专心从事笑话写作。随着写作经验的日渐积累,艾伦并不甘于替其他脱口秀演员作嫁衣,于是向经纪人杰克·罗林斯和查尔斯·约菲提议,自己欲从幕后走到台前表演脱口秀。从1963年首次登台《今夜秀》开始,不到几年的时间,这个生性羞怯的犹太人竟成为纽约夜总会和电视脱口秀的宠儿,在博得观众笑声和掌声的同时,更奠定了自己在纽约娱乐界笑星的地位。

年轻时的伍迪·艾伦

在纽约这座不夜城从事脱口秀表演两年之后,1965年艾伦受邀担任影片《风流绅士》的编剧,由此踏上了迈向第七艺术之路。毫无疑问,对于擅长笑话写作和脱口秀表演的艾伦来说,早期的作品必然承袭了搞笑的风格。然而,这部电影的拍摄完全成了世俗的游戏,之后他从日剧改编的《老虎百合》(1966)以及他参演的《皇家赌场》(1966)则成为他电影生涯中两次“可怕的经历”。艾伦对于好莱坞影片拍摄和运作模式的失望,不仅导致他日后在多部影片(《名人百态》《好莱坞结局》)中对其加以贬斥,而且也解释了他从不出席奥斯卡领奖典礼的缘由。显然,他已与好莱坞分道扬镳,且势不两立。

三十三岁那年,艾伦正式独立拍摄了《傻瓜入狱记》(1969),自此走上了自编、自导、自演(大部分影片)的道路。此后,艾伦的影片继续他的搞笑路线,不过也始终没有引起观众和评论界的过多关注。1977年,艾伦推出的《安妮·霍尔》无疑是他职业生涯的分水岭,因为该片不仅于次年斩获四项奥斯卡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女主角),而且也标志着导演个人影视风格从搞笑喜剧向严肃正剧的成功转变。对艾伦来说,这些奖项毫无价值,而实现个人的艺术诉求才是终极目标。

《安妮·霍尔》剧照

撇开导演的犹太家庭背景、复杂的个人情史、奔走欧美两地拍片的事实,我们需要像本书作者那样给他贴上“犬儒”的标签,来探求导演作为影人的艺术抱负以及他在作品中所要揭示的真与美。

犬儒主义作为古希腊亚历山大时期的一个学派,曾与斯多葛、伊壁鸠鲁和怀疑论学派并驾齐驱。作为一个标签,它首先与犬好斗而执着的天性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流派,它又与第欧根尼这位哲人对人生的反思、藐视权威的反叛精神不可分割。据说,这位希腊人曾以木桶为家,漫步城邦向同胞讲述哲理,不过世人却将他视为疯子。更为甚者,在亚历山大前去拜访时,他非但没有卑躬屈膝,反而躺着慢条斯理地说:“请不要遮挡住我的阳光。”

这种不卑不亢的气魄不但没有惹恼这位大帝,而是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作第欧根尼。”

伍迪·艾伦作品集

作为一名现代犬儒,艾伦就人生为何值得活下去这样的终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家庭、教育、宗教、人世、婚姻、性爱、权利、命运、理性,所有这一切都未能逃脱他犀利的审视与颠覆性批判。尘世的凡人都终有一死,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在艾伦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这是身为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的艾伦,对于上帝和来世的质疑,对于天堂和地狱的否定。

然而,这种耽于沉思的个性,在为导演带来创作灵感和拍摄素材的同时,却减损了他本人的婚姻与爱情幸福。从第一任妻子哈伦·罗森(1956—1961)到第二任路易丝·拉瑟(1966—1970),再从女友戴安·基顿(1970—1975)到生活伴侣米娅·法罗(1979—1992),艾伦最终却以娶比自己小三十五岁的养女宋宜(1997—至今)结束了个人婚姻生活。

伍迪·艾伦和米娅·法罗

导演的生活比他的电影更具戏剧性!而婚姻关系也始终是导演影视作品的主要旋律,影片《安妮·霍尔》《曼哈顿》《开罗紫玫瑰》《爱丽丝》及《丈夫与妻子》毫不例外地讲述了男女夫妻(情侣)最终以分手为必然归宿的结局。是导演用情过于花心,还是爱情被婚姻埋葬?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对于身为犬儒的艾伦而言,婚姻已成为他个人自由的羁绊。因为对于反叛的灵魂,没有什么比自由更为重要。不禁让人想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名诗《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不过,艾伦对于人类社会二元婚姻关系的叛离,不仅体现在自己的私人情感生活上,同样也体现在他近年的影片《午夜巴塞罗那》(2008)中。该片大肆宣扬后现代恋爱观,将个人肉体欢愉作为最高的法则,彻底颠覆了“1+1”的家庭模式,无疑迎合了当今欧美社会对于多元家庭关系构建的呼吁。

《午夜巴塞罗那》剧照

除家庭和婚姻制度以外,艾伦对于社会权利对个体施加的压迫同样给予批判和控诉。这种对于权利的反叛从他的未来主义喜剧片《傻瓜大闹科学城》(1973)就已初露端倪。片中,导演将时间定格在二百年后的2173年,此时人类社会已步入高度发达的智能时代,一切体力劳动俨然已被机器人独揽,不过社会权利斗争依然如现今那样上演。由艾伦扮演的迈尔斯·门罗,作为当前迈向未来的个体,他对于苏联领袖斯大林和法国首脑戴高乐张冠李戴式的戏谑与调侃,充分折射出导演对于一切社会形式的质疑,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一切社会权利的蔑视。从这个层面来说,导演在十年之后推出的《西力传》(1983)看似在讲述一个因境而异的变色龙故事,实则从另个角度谴责了社会权利胁迫的个体趋同。

《傻瓜大闹科学城》剧照

在反叛家庭、社会、权利的影坛生涯中,导演主要以反讽与戏谑作为自己最有力的手段,而质疑、颠覆和反讽也正是犬儒主义哲学的精神理念和有力武器。从撰写笑话与表演脱口秀起步的艾伦,显然充分掌握了幽默反讽的秘诀。他讽刺大学教育(《星尘往事》),讽刺宗教与上帝(《爱与死》),讽刺婚姻性爱(《性爱宝典》),讽刺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的烦恼》),讽刺权利与趋同(《西力传》),讽刺好莱坞商业片(《名人百态》)。作为一种言语层面的修辞手段,反讽无疑提供了最有力的颠覆性策略和手段。因为只有颠覆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才能为新生的价值体系提供成长的沃土和空间。

秉承古代犬儒质疑、反叛、反讽的哲学理念,伍迪·艾伦以同行少有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精力活跃于世界影坛半个世纪,可谓独树一帜,尽匹夫之力抗娱乐之主流。在好莱坞商业片横扫电影市场的当下,导演始终坚守自己的道路,以个人才华为观众奉献或优秀或平庸的作品。从这点来讲,尽管公众对艾伦的作品褒贬不一,不过导演可以按照个人想法拍摄电影,无疑实现了一位影人的艺术梦想与精神诉求。人生浮沉于世,向往的无非是不羁的自由。

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种声音、

一个符号、一段记载。

一个犬儒主义影人的全像

《伍迪·艾伦传》

(法)艾娃·卡昂 著

陆泉枝 译

内容简介

无论是备受宠爱还是饱受争议,伍迪·艾伦毫无疑问一直站在电影行业的浪潮之巅,制造一个又一个话题,引领着时代和美国影业的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种声音,一个符号,一段记载。

年幼的时候,伍迪·艾伦梦想成为一个棒球运动员,最终他还是走上了一条让人欢笑的道路,执掌喜剧导演,这让他那期盼家中诞生医生或律师的父母颇为失望。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人们从哭泣到绽放笑容,然后遗忘了时间、遗忘了死亡,他的电影仿佛一剂良药,缓缓注入观众的人生之中。

从《安妮·霍尔》(Annie Hall)到 《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再到《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伍迪·艾伦一直用他冷静而客观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审视着我们每一个人。

书中探讨了伍迪·艾伦最喜欢的话题(上帝,马克思,弗洛伊德),他的灵感源泉(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柯·费里尼,亚伦·雷奈以及索福克勒斯)以及他生命中的女性们(露易丝·拉塞尔,米亚·法罗,黛安·基顿),伍迪·艾伦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对他来说,犬儒也是一种解脱。

作者简介:

艾娃·卡昂(1986— ),任教于巴黎大学(南特),《圆圈》(Cercle)杂志[戛纳+电影]版块专栏作家,并主编电影与电视杂志《鼓掌》(Clap)。

原标题:《伍迪·艾伦:我没说过要退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