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推进我国食物与营养系统转型?专家共议“大食物观”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2022-09-20 10:04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近日,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共同承办的2022年(首届)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2年(首届)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供图

论坛以“推动营养导向 践行大食物观”为主题,旨在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民生命健康搭建共建、共享、共谋发展的交流平台。

来自食物营养与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如何推进我国食物与营养系统转型发展进行了研讨,与会嘉宾表示,应树立大食物观,让“中国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践行大食物观要坚持科研先行

随着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食物、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大食物观,这为新时代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提升食物供给多样化水平、使人民吃得更好更健康指明了方向。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理念,需要准确把握四个关键点:第一,把握一个立足点,这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第二,把握一条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推进落实树立大食物观的基本路径和主要措施。第三,把握两个前提,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第四,把握好三个拓展,第一个拓展是拓展空间,从现有的耕地空间向整个国土空间拓展,包括海洋空间;第二个拓展是拓展资源,从传统资源拓展到植物、动物、微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等新型的食物资源上;第三个拓展是拓展产业,全方位多途径地拓展食物资源的来源和品种,开发新型的食物产业。

张合成强调,践行大食物观要坚持科研先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突出四项强化来加强对大食物观的科研创新。

他具体谈道,一要强化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研究。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意义,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为目标,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要加强从耕地到国土空间拓展的科技创新。既从耕地内部拓空间,我们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着力提高中低产田生产能力,占70%的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是我们科研创新的首要重点;又向非耕地空间拓展,包括近期进行科学评估的戈壁农业,科学家预计三百万亩以上新的空间;包括现在正在开发的垂直农业空间,有些科学家提出7-10倍的空间开发理念,以及海洋牧场等新型空间的开发。

三要加强非农业资源的拓展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加大对森林江河湖海的研究力度,在保障生态前提下,拓展食物资源来源。

四要加强食物品种生产方式的创新。强化生物产业前沿研究,加强食物经济的跟踪研究,创新食物生产方式,加大生物合成、人工合成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延长食品产业链,促进新型工业化食物生产。

践行大食物观必须从开始就追求全产业链标准化

“大食物观,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重农抓农的长期实践,是总书记坚守人民立场、洞察国计民生把握发展规律的生动体现,是破解农业发展诸多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魏宏阳表示。

在魏宏阳看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既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更好地匹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要推动农产品供给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如果再通俗说就是要充分挖掘我们国内各方面的潜力,尽可能地多生产人民群众需要的好产品,坚决办好我们自己的事,使农业能够更好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支撑现代化建设全局。”

魏宏阳强调,践行大食物观必须从一开始就努力追求全产业链的标准化。

“全方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无论是用好耕地资源,还是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大前提不能变,绿色发展路径不能偏;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安全底线必须守住,品质这个高线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要求。”他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角度予以阐述。

同时,魏宏阳谈及,农业农村部将围绕用标准来引领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用标准来保证产品的安全,用保准来引导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加快构建与践行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其中包括围绕营养品质建立一套公认的技术评价体系。

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看来,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根本在转变思想方式,要从传统的高度依赖资源扩张型生产方式向依靠科技驱动的绿色高质量生产方式转变。

陈萌山提出五点建议。首先,要加快发展新食品制造产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和食物消费的需求,要把发展新食品制造作为推动食物系统转型的重要措施。在确保传统蛋白产能的前提下,要加快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开展食用蛋白、饲用替代产品的研发,拓宽蛋白的来源。

其二,为设施农业提供智能高效技术。“现代农业最有代表性的产业模式,我觉得是设施农业,还有植物工厂。设施农业、植物工厂目前的设备和设施制造,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陈萌山表示,要多学科交叉、协同推进设施农业、植物工厂相关的装备、技术和品种创新的研发,这方面科技任务还是很重。

其三,要为大食物产业提供加工业新技术,要围绕安全多样、营养高效、绿色低碳,为大食物产业打造加工技术体系。

其四,推进大食物品种资源开发利用。陈萌山提及,大食物品种资源特别是设施农业品种,大多数来自进口。要破解大食物生产的“卡脖子”,聚焦目前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苜蓿种子、燕麦草、设施农业蔬菜,加大研发力度,培育产量高、品质好、有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按照大食物资源细分品类,补齐科研短板,逐步建立覆盖更广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其五,强化大食物战略研究,要围绕践行大食物观的理论方法和实现路径,从食物系统、供需现状、发展规划、政策支撑和评价体系,大力开展战略研究。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可持续的食物系统》主题报告中也提出了对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建议。他指出,一是基于营养和健康来规划食物生产,生产更多营养健康的食物;二是从全产业链观点转变食物系统,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贡献;三是食物系统要具有包容性, 妇女、小农等人群必须要从中获益;四是食物系统要有韧性,要吸取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教训;五是在政府领导下实现社会共治,从政策、技术、制度和个人行为四个方面入手。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