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云人物 | 钱玄同、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双簧”战将(中)

2022-09-19 1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合演“双簧”传佳话

20世纪初的中国,古文旧学因艰深晦涩不易传播,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但在守旧派的维护下,依然为大部分文人沿用。直到袁世凯鼓吹复古思想,复辟帝制,才引起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奋起批判复古主义。文学革命爆发后,钱玄同认准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两个革命对象,撰文给予抨击,但当时反响并不强烈,只有林纾在《国民日报》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算是公开反对。胡适在致陈独秀的信中,对林纾的观点加以反驳,但林纾没有及时回应。

没有对手反击,无人进行辩论,文学革命有些尴尬。倡导者也颇感寂寥。为改变现状,1917年10月,刘半农致信钱玄同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经锣鼓震天地闹了一闹;若从此阴干,恐怕不但人家要说我们是程咬金的三大斧,便是自己问自己,也有些说不过去罢!……譬如作戏……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台柱’,另外再多请名角帮忙,‘方能压得住座’;‘当仁不让’,是誉是毁,也不管他。”

1917年10月16日刘半农致钱玄同信

做过编剧的刘半农,想到演双簧戏。他想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展示给读者,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钱玄同觉得主意虽好,但手法不妥。经刘半农反复劝说,钱玄同终于答应配合。

钱玄同与刘半农(右)

1918年3月15日,一封署名“王敬轩”的读者来信在《新青年》发表,该文用文言写成,不用新式标点,作者用封建卫道士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罪状”,极尽诋毁之能事。同时刊出的,还有刘半农用白话写的《复王敬轩书》,该文洋洋万言,与王敬轩观点针锋相对。这两篇言辞激烈、水火不容的文章拉开了“双簧”大幕。

其实,“王敬轩”正是钱玄同的化名。由于对旧式文人非常熟悉,他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守旧派对新文学的种种误解、歪曲,足以乱真。刘半农的复信,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反驳谩骂,风格直爽泼辣,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将林纾作为“反角”强拉进来,指名道姓地痛斥攻击。

“双簧信”发表后,林纾等保持沉默。之后,《新青年》同人又捉刀代笔,发表署名“崇拜王敬轩先生者”“戴主一”的读者来信。信中责备刘半农复王敬轩的话“大唱厥词,肆意而骂之”,说《新青年》诸君为胡言乱语之狂徒,质疑文学革命的合理性。随后,又刊出陈独秀的复信予以反驳。这期间,他们还向林纾得意弟子张厚载约稿,张稿发表后,钱玄同又撰文痛批了张厚载。

1918年,胡适的《建设的新文学革命论》、鲁迅的《渡河与引路》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先后发表,廓清新旧文学界限,引导新文学创作价值取向。同时,《新青年》陆续刊发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诗,宣告诗歌创作冲破旧体诗束缚。同年5月起,杂志全部使用白话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震动社会,成为新文学奠基之作。

散文、文学批评和戏剧新作品也一一亮相。后来,《每周评论》《新潮》作为新生力量,加盟新文化运动,使文学革命阵营如虎添翼、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林纾一开始似乎没有想好反对文学革命的理由。1919年,他才用文言文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攻击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随后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按语中说: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学家的主张祸及人群,无异于洪水猛兽。提醒蔡元培要制止反孔、废除白话行为。蔡元培发表《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函》,逐一反驳其观点,为新文化运动辩护。之后,鲁迅也加入论战,矛头直指林纾。

面对激烈的口诛笔伐,4月5日,林纾发文承认有过激谩骂言辞错误,表示会以和平方式卫道。接着发表《论古文白话文之消长》,坚持维护古文主张,最后发出凄婉无奈的感叹:“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辩之者,请诸君拭目俟之。”至此、历时一年多的新旧文化论战终于落下帷幕。

这场激烈的“双簧戏”中,钱玄同、刘半农放下文人矜持,借助自我“炒作”、自我反驳的做法,为反对旧文学、提高新文学影响力立下汗马功劳,给这场文学革命增添了些许戏剧色彩。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楼风云人物》,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第214—216页)

原标题:《风云人物 | 钱玄同、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双簧”战将(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