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傣族人宅家的节日,一段从关门开始的宁静夏天

2022-09-21 20: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兴兴

缘起:一个从关门开始的,不热闹的节日

结夏安居,也叫雨安居、入雨安居、入夏节,俗称“关门节”——当然与之对应的也有“开门节”。(编注:2009年,傣族“关门节、开门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语中,结夏安居叫做“毫瓦萨”,“毫”指“进”,“瓦萨”是“雨季”,细究起来这个词汇里并没有“关门”的意思,各种传说之间也存在微妙的差异。

结夏安居是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及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多个当地民族)的习俗。 严格来说,结夏安居不是“节日的一天”,而是指在夏季高温多雨的三个月中(傣历9/15-12/15,约为公历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不外出,宅在家休养生息的一个时间段。把进入这三个月的第一天(有些地区习俗是开始的前3~4天)作为“关门节”,最后一天(或几天)作为“开门节”,以开关门户,形象地反映这个阶段的生活重心就是闭门不出修身养性,也挺生动的。       

三个月结夏安居的习俗不止在我国版纳地区流行,也是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等地的共同习俗。

泰国曼谷,家庭三代人共度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节和南传佛教脱不开干系,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地区,都会把结夏安居附会成源于释迦牟尼云游讲经的故事。释迦穆尼四处云游讲经说法,信众越来越多,也形成一个不小的僧团。僧团集体外出化缘和讲经,经常不小心损伤到村民的庄稼,入雨季后会频频踩死或误伤小动物和昆虫……如此种种矛盾,释迦牟尼为僧人规定了夏天三个月雨季不外出,静居持戒、诵读佛经、修习佛法的规矩。而这一项佛教习俗逐渐与生活在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交融,也传入我国云南版纳地区,渐渐成为民俗性传统节日。

抛开宗教背景来看,结夏安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热带居民们的生存经验和生活智慧。版纳地区从前以采集、种植、养殖为生活重心的广大务农者,到了这个全年最热又频频下雨的三个月,抢在入雨季之前种好苗,插好秧,接下来的一切都交给湿润又炎热的气候,雨水自然会养活一切。而雨季行路不便,高温高湿的气候容易致病,居家休养身体,静候炎夏过去,再好不过了。这就是一个专属于热带的、安静不闹腾的节日。

宅家,做什么?

结夏安居三个月,在家做什么呢?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和习俗,仅举几个傣族的例子来管窥下这悠长的热带假期。

包粽子的仪式感

勐海地区的傣族会在关门节的第一天包粽子——一种长条形的“牛角粽”,甜咸馅看各家口味喜好。包粽子的关键是把全家所有成员聚在一起,共同完成这件事儿,由家族里的长者一一分工,谁负责淘米,谁管拌馅,谁来处理粽叶……一家子老老小小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老人家会给年轻人讲各种节日、讲历史、讲故事、手把手地教小孩子包好粽子,习俗和文化在代际之间自然地传承下来。

勐海地区的傣族会在关门节的第一天包粽子,一种长条形的“牛角粽”

热热闹闹的家宴

“关门节”并不是彻底关闭大门不见人,第二天就是最热闹的宴请日,一村之内邻里之间互相宴请,热热闹闹的大聚餐——版纳村寨不论大小,多是和睦亲切的邻里关系,各种节日宴请也功不可没。关门节的家宴不拘于本村人,如果有外地来的、外族的客人,也一并欢迎。

宴席开始前最重要的仪式,是请家中长辈和村里年高德劭者来做“滴酒致辞”。长者会把酒滴一些在桌子上,并做致辞——大致意思是向家族和村寨的祖先致敬,并祝祷祖先保佑村寨五谷丰登、家家和睦,表达不忘来处、不忘根本的念旧情怀。

充满感恩的滴水仪式

关门节第三天是傣历九月十五,也是月圆之夜,全村人都会去寺院做滴水仪式,为故去的亲人和祖先祈福,大致相当于汉族的清明节。

与清明节更凸显“悼念”不同,傣族的滴水仪式着重在“追怀感恩”,提醒生者常常惦记逝者和祖先的美德、功绩,感念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并根据逝者的喜好准备水果或小吃在滴水仪式时供用,也托寄了后辈对以往教导的感恩。

傣族的滴水仪式着重在“追怀感恩” 文旅云南 图

无所不在的“苏玛”

傣语“苏玛”,原意是“抱歉”、“打搅”、“劳驾”,在生活中引申成一类仪式的总称,可以解读为“致歉”、“忏悔”、“感恩”、“尊敬”、“奉献”等多重涵义。傣族人生活中常常苏玛,以改善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结夏安居中,苏玛是非常关键的仪式。孩子向长辈苏玛,准备长辈喜欢的食物、鲜花或礼物,给长辈行礼,讲述自己过去一年中做得不得体的事,表达歉意,或对长辈的照拂、教导表示感激。长辈则会回馈祝福的言语。在这种类似自省自察的仪式中,增进代际亲情和互相理解。

苏玛仪式并不限于长辈和晚辈之间,夫妻之间会因为发生过的矛盾争吵而互相苏玛,学生对老师苏玛,甚至人对植物、动物、物件也可以苏玛。常常践行这样的习俗仪式确实使人多怀感恩之心,常思己过鲜论人非,也符合结夏安居“修身养性”的目的。

老人的独特修行

在结夏安居的三个月中,村寨中的老者每周都会到附近的寺院住两天——在寺院中静心、学习、持戒。在这样的修行生活里,对他们的约束甚至比对村寨普通年轻人更加严格,包括不坐卧高大华丽的床、不贪恋奢侈豪华的生活用具……要保持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要学习担任村寨社群中的社会工作……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做一位“优秀的老人”,对社群有用有宜的老人,能给年轻人带来榜样作用的老人。在傣族传统观念中,不会因为老人年长而盲目尊重,老人也要持续学习、持续自我管理、成为“值得尊重的长者”,才能获得大家的敬重。

从老到幼的自我管理,从家庭到社群的和睦,从内省到外显的修身养性,在结夏安居的种种仪式和习俗的加持下,避开外出的暑热,在外物和内心都筑起一方清凉世界。有学者认为,结夏安居是傣族等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规范了一套行而有效的“季节性的生命作息”,达成人与人、人与炎夏、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相处融洽。

在结夏安居的三个月中,村寨中的老者每周都会到村寨附近的寺院住两天  德宏文旅 图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版纳年轻人走出家乡走向城市,或走进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像传统民俗中那样,保持三个月结夏安居在家,与家庭、家族、村寨一起完成各种各样的修习和仪式,共享社群之乐,共叙亲友之谊,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被压缩得越来越有限。老人、出家人和享有暑假的学生成了结夏安居的主体,在相对偏远的村寨中,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农耕的生活模式,反而更好地留存着这些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希望它传承下去,传承得更久一些。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