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7年黄日华版《天龙八部》,至今只有一部武侠剧评分超过它
武侠剧似乎已经没落很久了。
现在流行的那种,似乎要叫做仙侠。男女主角必须要正当红的流量,颜值滤镜化后如AI,特效背景美轮美奂,打起来一尘不染,像天仙跳舞。
不打的时候就谈恋爱,男男女女排列组合爱,性别也不是障碍。
最近书单编辑部评选个人最喜欢的武侠剧,几乎都是97年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似乎有点暴露年龄了。
不过我们相信,无论如何扩大调查范围,97版《天龙八部》都是许多人心目中最好的武侠剧,是对金庸原本改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在豆瓣古装类港剧榜上,这一版《天龙八部》以9.0分高居第二,仅次于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前10名有7部是金庸小说改编剧。
这部二十五年前的作品何以赢得长久而广泛的追捧呢?有人认为是选角适当,对人物的诠释极其到位;有人认为是周华健等人操刀的BGM特别深入人心;还有人认为,那是首次在武侠剧里大量使用声光特效,使武术招式从无形到有形,给观众以新奇的视听感受,等等。
时至今日,再从影视剧制作这些场内因素去分析,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或许将视角抽离到场外,我们能在更大的格局上,看到更多的人间风象。
#01
历史和传奇
-
金庸的武侠宇宙始于《天龙八部》,而《天龙八部》又始于雁门关。
追溯恩怨的源头,是契丹人萧远山携妻儿途经雁门关时,遭中原武林高手围攻,血战中萧远山妻子被杀,萧远山悲怒交加,诛杀群雄后抱妻跳崖,遗下乔峰。
三十年后,乔峰在这里确认了自己的契丹身份,陷入到苦闷和彷徨之中;到最后乔峰与虚竹、段誉冲破耶律洪基的军阵,“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也是在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北部的勾注山上,为北岳恒山山脉的西段。中秋一过,山南还是郁乎苍苍,山北已是衰草白霜。长风穿行在这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上,被山棱割痛而啸叫怒吼,大雁都无法飞过山顶,便是“雁出其间”的典故来源。
● 雁门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五代十国时期,“儿皇帝”石敬瑭让出燕云十六州后,华北平原顿失屏障,雁门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成为宋辽之间的生死锁钥。
辽人进攻北宋,即以其西京大同府为策源地,主力多自雁门关、宁武关突入;北宋的河东国防线则以太原为中心,以雁门关为最前线之国防据点。这样的战略要地,是最适合英雄的舞台。
980年,辽国十万大军来犯,宋将潘美在正面组织防御,杨业率数千骑兵从雁门关西面的西陉关北出,迂回到辽军背后突袭。由于雁门关附近道路曲折狭窄,辽军前锋难以回援,遂陷入混乱之中,最终败退溃逃,连主帅都被斩于马下。
杨业的战法,叫做“扼喉拊背”。利用狭窄的正面阻滞敌人,宛如一只手扼住对手的喉咙,再从侧方、侧后方进行打击,就像用另一只手拍击其背部。这种战法的成功和特定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一要有坚固的正面阵地,二要靠地形来隐蔽奇兵。
近千年后的忻口战役,卫立煌的中央军固守北云中河一线,八路军各部在晋北的崇山峻岭中不断打击日军后方,也是践行了同样的战术思路。
● 雁门关地区宋辽战争示意图
杨业一战成名后,又多次打退了辽军的南侵,声名大噪,杨家将忠勇卫国的美名被民间反复颂唱,流传至今。
国家和民族需要这样的英雄,当你试图描绘那个变乱的时代时,也不得不写出这样的英雄。
《天龙八部》的故事背景定于北宋神宗、哲宗年间,金庸一开始想写的主角,不是乔峰,而是段誉;其主要的情节线原来是大理段氏的故事,而非宋辽之争。
段誉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也很有传奇性。段誉字和誉,又名段正严,是大理国第16任皇帝。26岁即位后,国内瘟疫流行,黔东三十七部反叛,可谓内忧外患。段誉起用相国高泰明平叛,并与北宋修好,国势逐渐稳定。
● 宣仁帝段誉画像
高泰明去世后,他的儿子高智昌跋扈不逊,被段誉囚禁并因病死去。高智昌的党羽为报主仇行刺段誉,被护卫所擒,段誉对高智昌的死有愧悔之意,当场赦免了刺客,刺客却拔剑自刎。
段誉还真的会武功,他自幼练习刀枪,拜佛教天台宗六铉大师及妙澄大师门下。妙澄传授给他的,叫做“六门妙法”,史料称其“皆异术奇门”,这也是“六脉神剑”的来源吧。
段誉的谢幕可谓帝王的典范之举。他见四个儿子为了皇位争斗不息,十分厌倦,便于65岁时传位于长子,自己出家为僧,法号广弘,从此青灯黄卷修身养性,到94岁辞世。
这样的人物,有没有意思,能不能写成小说?当然可以。但是,放在宋辽对峙的历史背景里,专门写这偏于一隅的故事,格局就太小了。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别。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则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朝的文治和武功反差极大,极度的繁荣引起了周边政权的窥伺,而又无力招架游牧民族的铁骑,先有靖康之耻,终成崖山之难,千载汉文明被生生截断。
金庸博览群书,通晓中国历史,他为小说选择历史背景时非常注意,不能在主架构上与史实发生冲突。自从澶渊之盟后,宋辽关系趋于缓和,宋哲宗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西夏,所以金庸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给乔峰太多的笔墨。
但是《天龙八部》的写作周期太长了,足足有三年,期间还有倪匡等人参与创作,写着写着,这故事就收不住了。既然笔涉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多个民族,那么各种矛盾冲突都要有所交代,宋辽之间的恩怨难免要凸显出来,乔峰这个人物就更关键了。
● 乔峰发现自己是契丹人后,即陷入民族矛盾之中
有人就认为,即使没有主角段誉,《天龙八部》依然经典;但没有乔峰,《天龙八部》就是一部庸常的作品。
所以书单君认为,97版《天龙八部》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作了一个最为正确也最成功的改编,就是将重点放在乔峰这条线,拍个人命运被历史裹挟的大题材。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宋徽宗画家误国,知道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背得出“靖康耻,犹未雪”,对这一段的历史就有了厚实的兴趣基础。
#02
故事与寓言
-
97版《天龙八部》片头第一个画面,你还记得吗?
“天龙八部”本身是一个佛教术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迦,以“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故有此名。
这样的设定,自然对照着故事里的诸多人物。一般认为,乔峰代表着天众,段誉代表着龙众,善于易容的阿朱代表乾达婆,因为这种神变幻莫测。阿修罗的特点是男人极丑陋而女人极美丽,常被认为是代表经常带着王语嫣的慕容复。
寓言其实不需要如此萝卜填坑的猜度,把握其主旨就够了。八部神道,说到底就是无法修成正果的“非人”,永在轮回之中,永受无常之苦,对应着小说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情状。
其中乔峰的冤孽,最为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乔峰的形象塑造几乎是完美的,武功高强、性情豪爽、仁义宽厚、千金一诺。
温瑞安评价道,乔峰是“武侠小说里最硕大无朋的身影”。但这样一位英雄,他追求的一切都不可得,他试图维护的和平终究要被历史洪流冲垮,就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剧。
● 乔峰和阿朱
这种悲剧是哈姆雷特式的,即纯粹的人格和理想不容于现实而引发的灵魂痛苦。连乔峰这条线的故事结构都和哈姆雷特类似,以主人公替父报仇为主题,在寻求真凶的过程中失手错杀无辜,使冲突不断复杂化。
而且乔峰本身也是无辜的。生为汉人还是契丹人,他有的选吗?杏子林之变前,他没有做错一件事,就倏然失去了汉人身份和帮主地位。
他满世界追杀仇人,其实一直找的是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他个体的道德和共同体身份(契丹南院大王)无法调和。在少林寺遭群豪围攻时,乔峰要护着段誉,段誉说,你不用护我,他们和我无冤无仇,如何便来杀我?萧峰苦笑,悲凉叹道:
倘若无怨无仇便不加害,世间种种怨仇,却又从何而生?
万物一般,众生平等,汉人契丹,一视同仁。金庸借智光大师的话,讲的是自己守持的理念。
在撰写《天龙八部》那几年,他每天都在《明报》上写时事评论,经常抨击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主张民族、种族间的平等,指出血缘伦理的非理性和民族国家的局限性。
在塑造乔峰这一角色前,金庸已经写出了胡斐、张无忌、郭靖、杨过等英雄人物,但是在这之前,金庸写的多是英雄人物的成长,而这一次,写的是英雄的毁灭。
●《天龙八部》在《明报》上连载
这是他本人在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丰富了作品内涵,提高了艺术性,“侠之大者”的浩荡气象已见雏形。
从黄日华到钟汉良,每个时代不同的乔峰形象,更多是融入了当代人对特定角色的心理期待和审美趣味。对90年代的观众来说,一个忠于原著的、古典主义的、悲剧气质的影视改编是最容易接受的。
深情又不囿于儿女之情,烈性又掩不住心中仁义,在世如孤松独立,归去如玉山倾倒,这样的英雄是当时的观众最期待的。
#03
站在时代的交汇点上
-
有朋友也许会问,90年代有什么不同吗?当时的观众和现在有什么差别?
我们先聊一个技术上的不同。1996年底到1997年上半年,“上星”成了许多省电视台普遍的盛事。所谓“上星”是指地面频道将节目信号上传至卫星,并由卫星转输到全国范围。成为卫星电视,就意味着要和其它电视台争夺收视率,要么自己拿出好节目,要么就引进优秀电视剧。
恰逢其时,1997年7月28日《天龙八部》在TVB翡翠台首播,34家省级电视台(其中19家是卫星电视台)几乎同一时间播放《天龙八部》,创中国电视史先河,并且收视连续第一。
●《天龙八部》宣传海报
除此之外,90年代后半期正值盗版VCD光碟大肆倾入内地,港片和港剧是其中大头。再偏远的小城镇,你都能在那些租书租碟的地方找到97版《天龙八部》,许多人不是看了一遍两遍,是翻来覆去地看。
那是流媒体时代无法比拟的情形:因为影视娱乐的相对有限,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引发的热潮是国民级的。
03年张纪中版《天龙八部》拍得也非常好,胡军、刘亦菲等明星也是神仙选角,但影响力还是难追97版,更不要说后来者。
再来说说政治上的影响。97年最为重大的事件,当然是香港回归。7月1日零点整国歌响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所有中国人的心潮都澎湃了。
这是继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最为提振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大事。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十年浩劫的阴云散去需要时间,民众对政治的冷感尚未完全祛除,而香港的回归大大增强了共同体意识,使民族精神得到凝聚和激扬。
● 香港市民庆回归
香港的回归不只是政治上的回归,还在文化上与大陆交融汇聚。拿影视作品来说,香港将一些成熟的创作模式带到了内地,同时内地也为港剧港片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庸在60年代办《明报》时,提出了中立、公正的办报方针:“在政治上不偏不倚,在文化上爱护中华民族之传统,在学术上维持容纳各家学说之宽容精神”。
同样,这也是他写小说的原则。他笔下的武侠江湖里有诗词歌赋,有渔樵耕读,有儒墨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水乳交融,一经传播到内地就自然风行。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就非常喜欢读金庸,早在70年代就托人从境外带回一套,睡前读得津津有味。金庸也非常欣赏邓公,多次在《明报》上赞扬其务实精神和政策主张。1981年夏,金庸受邀来京访问时拜见邓小平,邓小平调侃道:按你的小说,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
最后再谈谈经济和社会。1997年,国企大改革开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大刀阔斧,要搞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推动国企改制。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音像店里循环播放着刘欢的《从头再来》,彷徨的人们听得百感交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改革开放到了最艰难的时期,有人怅然若失,有人看到了未来。
这一年还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注定要重新洗牌。曾经的商业神话,以史玉柱为代表的一代企业家遭遇重挫,而新的产业也在崛起。
许家印拿下了广州海珠区农药厂的一幅土地,就是恒大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金碧花园;赚到第一桶金的下海教师马云,买了一栋150 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2900元,总价45万元。
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金庸迷,马云后来在阿里命名了桃花岛、摩天崖和光明顶,自诩为《笑傲江湖》里的绝世高手风清扬,还把企业文化归结成“独孤九剑”、“六脉神剑”。
这在互联网大佬中不是孤例。那时还在创业的张小龙做出了foxmail,这“狐”便是取意于令狐冲。Foxmail是个非常优秀的软件,但是有个登陆密码的bug,后来被一个28岁的程序员查了出来并告知张小龙,这个程序员叫雷军。
比雷军还年轻两岁的丁磊,这一年在广州创立了网易。他最喜欢的小说就是《天龙八部》,公司后来做了一堆武侠类游戏,灵感资源还是从金庸这里找。
那一年冯小刚拍了部电影,《甲方乙方》。最后一句台词说道:
那天我们都喝醉了,也都哭了,互相说了许多肝胆相照的话——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句平平无奇的话居然成了影史经典,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钻起了牛角尖:为什么是1997年,换成96年98年不行吗?
其实也没什么不行。重点在于,这句话前半句提到时间的流逝,后半句则是情感的留驻。
《甲方乙方》是一个关于梦的故事,而1997年恰好也是关于圆梦、做梦和梦碎的时代。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中国人开始有了强国梦、复兴梦,在现实的波谲云诡中,梦想也在不断地被制造、被戳破、被再度憧憬。
97年4月王小波去世,5月份汪曾祺也离开人间,他们的梦做完了;贾平凹的《废都》在当年成了禁书,莫言的《丰乳肥臀》因为夸张的书名引人侧目,他们的梦正精彩;年底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办了一个叫做“榕树下”的网站,宁财神和安妮宝贝开始在上面写没有人看的文章,此时韩寒的作品正登上《少年文艺》,这些人的梦才刚刚开始。
金庸的武侠江湖,也是一场幻梦,让我们在成年以后还可以继续流连梦中。练成神功不需要十年寒窗,在悬崖下捡本书,或得到高人点拨就可以;行侠仗义不用负刑事责任,也不会被治以寻衅滋事;去参加武林大会,不用订酒店抢机票,不需要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甚至连换洗衣服都不带。
拔腿就走,快意恩仇,那就是武侠最让我们着迷的梦。
但是在这种凌空蹈虚之外,英雄美女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会有一样的喜怒哀愁。金庸在《笑傲江湖》后序里写道:
“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象大多数小说一样。影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那时我们正年轻,怀揣着乔峰的雄心壮志,期待着未来有段誉的如愿以偿和虚竹的风流福报,经历着贪嗔痴怨的熬煎,最终活成了路人甲、宋兵乙、宫女丙。多少次想辞职时,终不能像乔峰在聚贤庄时发一声喝:我XX要走,你们谁能阻挡!
想一想还是坐下来打开PPT,岁月静好,全靠胆小。
这世事的变迁,青春的逝去,也像是一场梦。我们现在溯洄从之,才能发觉时代的浪潮都是涓滴而生,汇流成河的。而正处其间时,却茫然不知来路和去向,看不清渺小的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或许根本没有位置。
书单君无法作出一篇完全客观理性的文章,令人信服地告诉你97版《天龙八部》有多么优秀,因为笔者难免有主观的情感体验。
以上似乎不着边际的漫谈,和影视作品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确信的是,时代、人性和文艺之间有着欲说还休的气质相连,有些作品就属于那个时代,不可复制,无缘重现。
武侠的时代过去了,我也很怀念它。
● 20多年后,《天龙八部》主要演员再聚首
原标题:《97年黄日华版《天龙八部》,至今只有一部武侠剧评分超过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