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博新展“越颂”:看文物中的浙江传奇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越地独特的文明印记和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和文物图景上构建了重要的一环。澎湃新闻获悉,9月20日起,浙江省博物馆将举办“越颂——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展览,选取全国各地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148件(组)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元素文物,分为5个篇章,还原不同历史时期浙江文物的传播和交流。
海报
“信仰·征战”篇
“信仰·征战”篇展示良渚文化玉琮所代表的信仰体系从史前至宋代的多元文化传承,和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剑所代表的越人杰出的铸剑工艺和逆境图强的文化品格。
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玉琮王神人兽面纹
壹 玉琮
良渚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玉琮是良渚玉礼器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体,玉琮及神人兽面纹所代表的信仰体系不仅在良渚文化圈内被广泛认同,而且跨越地域和时间,完成了更多元的文化传承。
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出土的大琮,被誉为玉琮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综合体量最大、玉质品相最佳、雕琢工艺最为精美的琮,也是良渚玉琮最成熟时期的纹饰最为完备的形象。
玉琮王
浙江杭州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出土玉琮王的反山遗址12号墓,共出土6件玉琮,大琮位于墓主头部附近,其余5件玉琮大小、高低、节数稍有区别,出土于墓主手臂位置。本次展览中,反山12号墓的6件玉琮为首次一同展出。
反山遗址12号墓平面图
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玉琮
在良渚文化圈内被广泛认同的玉琮及神人兽面纹所代表的完整的信仰体系,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和地域转换逐渐模糊,但玉琮及其所寓意的神秘的宗教和信仰内涵仍然作为一种强势的理念向外辐射。在良渚文化同时期,玉琮就扩散到长江、珠江和黄河下游广袤的区域。良渚文化衰落后,玉琮的扩散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以不同形态在各地的玉器手工业体系中延续发展,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圈外玉琮发现地点
展览展出了广东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石峡文化玉琮是目前新石器时代玉琮的最南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
广东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三号祭祀坑考古新发现的神树纹玉琮,将三星堆人本土精神信仰世界中极为重要的神树纹,刻画在外来器型的玉琮上,表明了不同文化信仰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商神树纹玉琮 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商神树纹玉琮
商神树纹玉琮
在经历了商周时期的改造利用和仿制阶段,《周礼》中所描述的玉琮作为六器之一的“礼地”功能,在秦汉祭祀活动中得以实践。展览展出的陕西西安北郊联志村西汉祭祀遗址中出土片状玉琮及与《周礼》“六器”相对应的整套玉礼器,与男女玉人配合用于祭祀,可能就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所描述的“以黄琮礼地”功能。
西汉璧、琮、琥、璜、璋、圭“六器”和玉人
1971年陕西西安北郊联志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汉代以后的琮式器,最具代表性的是宋代仿古器物中的琮瓶。展览集中展出了四川彭州工业大道窖藏、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宋代铜、瓷、石各种材质的琮瓶,各类琮瓶的流行表明玉琮外方内圆、中正古雅的形制仍然得到广泛的认同,渐从政治教化功用的礼器转变为寄情遣性的清玩之器。
南宋琮式铜瓶
1996年四川彭州工业大道宋代窖藏出土
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南宋琮式铜瓶
1996年四川彭州工业大道宋代窖藏出土
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琮式瓶
1991年四川遂宁南宋金鱼村窖藏出土
遂宁市博物馆藏
贰 越王剑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以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杰出的铸剑技术闻名于世。悍勇坚韧、逆境图强的性格,凝聚山川精华和铸剑师的高超技艺,铸成了灿若列星的越王剑。越王剑以其突出的历史与工艺价值,不仅见证了越国的兴盛与衰亡,也成为显示越人绝世才智与精湛工艺的不朽代表。
越王剑高超的铸剑技术,在合金的配比、剑首同心圆成型技术、剑刃的精磨水平、剑格装饰的加工和镶嵌技术、铭文的成型技术以及剑鞘制作技术等诸方面,无一不是最高水平。选用合理的含锡成分比,使其硬度和强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铸出的剑柔韧有强度,锋利而不易折。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浙江省博物馆藏
剑格正面“戉(越)王戉(越)王”,剑格背面“者旨於睗”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浙江省博物馆藏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浙江省博物馆藏
展览除了展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外,选取楚墓中出土越王剑四把,年代跨越者旨於睗至不光数代越王。其中湖北荆门子陵岗楚墓出土的越王州句剑,和河南周口淮阳王店乡南白楼出土越王剑,为首次在浙江展出。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1987年湖北荆州雨台山官坪村9号楚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剑格正面“戉(越)王戉(越)王”,剑格背面“者旨於睗”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1987年湖北荆州雨台山官坪村9号楚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1987年湖北荆州雨台山官坪村9号楚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战国越王州句剑
1987年湖北荆门子陵岗36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剑格正面 “戉(越)王州句·州句”
剑格背面
“自乍(作)用僉(剑)·自乍(作)用僉(剑)”
战国越王州句剑
战国越王州句剑
战国越王不光剑
1974年湖北荆州西门外张家山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剑首“台(嗣)戉(越)不光隹(唯)曰
可乍(作)於元用僉(剑)”
剑格正面“戉(越)王/戉(越)王”
剑格背面“台(嗣)旨不光/自乍(作)用攻(?)”
战国越王不光剑
战国越王不光剑
战国越王不光剑
战国越王剑
1983年河南周口淮阳王店乡南白楼出土
周口市博物馆藏
剑格正面 “戉(越)王戉(越)王”
背面及剑首文字符号化程度较高
战国越王剑
战国越王剑
战国越王剑
“技术·进奉”篇
“技术·进奉”篇展示了东汉晚期在浙江上虞越窑首先创烧成功的成熟青瓷,和晚唐吴越时期越窑青瓷工艺史上最负盛名的秘色瓷器。
浙江上虞禁山窑址
叁 越窑青瓷
东汉中晚期青瓷器首先在浙江烧制成功,归功于南方盛产瓷石,以及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工艺积累。以浙东曹娥江流域为中心的越窑,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生产出现代意义瓷器的水平,产品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绿,釉面均润饱满。
东汉青瓷井
1978年浙江宁波奉化东汉熹平四年(175)墓出土
宁波市奉化区博物馆藏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制瓷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手工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进入越窑青瓷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三国西晋时期越窑产品胎釉质量高超,装饰题材多样,器物种类异常丰富。展出的安徽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出土体型硕大的青瓷羊是三国西晋越窑生产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三国吴青瓷羊
1996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出土
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堆塑罐是专为随葬而烧造的明器,部分堆塑罐碑铭中出现“会稽上虞”“会稽出始宁”,均指今浙江上虞地区。在碑文中加入产地信息,则表明上虞地区生产的明器已商品化,有产品宣传的作用。
西晋元康元年(291)“会稽上虞”碑铭堆塑罐
1966年浙江平阳鳌江镇种玉乡横河村
西晋元康元年(291)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元康//元年八月/二日超(造)会稽/上虞”
西晋“会稽出始宁”碑铭堆塑罐
1979年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元康年间(291-299)
三号墓出土
苏州市吴中区博物馆藏
“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
狮形器是三国西晋时期越窑青瓷器中传播地域广泛的代表性器物。以狮子为原型的辟邪等神兽形象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展览展出了浙江、安徽、湖北、山东等地的各类高低背筒狮形器和胡人骑狮俑。
西晋青瓷狮形器
浙江绍兴上虞区道墟长溇村出土
绍兴市上虞区博物馆藏
西晋越窑青瓷狮形器
1974年山东邹城郭里镇独山庄
西晋永宁元年(301)刘宝墓出土
邹城博物馆藏
西晋青瓷高背筒狮形器
1967年山东新泰果都镇后高佐村出土
新泰市博物馆藏
西晋青瓷胡人骑狮俑
1956年湖北武汉武昌钵盂山32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院藏
肆 秘色瓷
九世纪中期至十世纪中期,随着匣钵装烧技术的运用和对器型、釉色的成熟控制,代表唐宋越窑烧制水平最高技艺的秘色瓷,在慈溪上林湖窑址群中生产。
技术的进步促使越窑青瓷从中晚唐开始被列为地方土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表明越窑青瓷已成为皇家使用的贡御瓷器。2016年发掘的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窑址群中唐宋秘色瓷器的主要烧造地之一。
2016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瓷质匣钵层
2015 年浙江慈溪上林湖
后司岙窑址出土晚唐越窑青瓷标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015 年浙江慈溪上林湖
后司岙窑址出土晚唐越窑青瓷标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吴越建国后,越窑制瓷业进入全盛期,成为吴越国的重要经济门类。唐末五代时期出土秘色瓷数量最多的是分布在杭州、临安两地的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展览展出了唐天复元年(901)第一代吴越国王钱镠的母亲水丘氏墓和天福四年十二月(940)第二代国王钱元瓘王后马氏康陵出土的秘色瓷器。
唐越窑青瓷五出花口碗
1980年浙江临安唐天复元年(901)水丘氏墓出土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1996年浙江临安后晋天福四年
十二月(940)钱元瓘王后马氏“康陵”出土秘色瓷器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1996年浙江临安后晋天福四年
十二月(940)钱元瓘王后马氏“康陵”出土秘色瓷器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秘色瓷器也是外交活动中重要的进贡物品。北宋和辽境内出土的精美秘色瓷器,反映了吴越、宋、辽间的官方交往和贸易关系。展览展出辽会同五年(942)耶律羽之墓、辽统和十一年(993)萧贵妃墓、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精美秘色瓷器。
越窑青瓷葵口碗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辽会同五年(942)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越窑青瓷摩羯纹盆
2015年内蒙古多伦县小王力沟
辽统和十一年(993)萧贵妃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越窑青瓷缠枝菊花纹盘
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
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永充供养”篇
“永充供养”篇展示了在五代吴越崇佛背景下,金铜阿育王塔和《宝箧印经》等雕版印刷制品的流行和传播。经、塔题记中铸刻的“永充供养”,寄寓了佛法永驻、国泰民安的虔诚愿景。
五代宋辽金塔藏阿育王塔、《宝箧印经》分布图
伍 阿育王塔
五代时期,地处东南一隅、踞两浙立国的吴越地方政权,保境安民,佛法昌盛,有“东南佛国”之誉。末代吴越国王钱俶笃信佛教,以金铜精钢各铸八万四千塔瘗藏佛经。
五代吴越国乙卯岁(955)“己”字号
钱弘俶造铜阿育王塔
1955年浙江桐乡崇福寺塔塔顶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塔身内壁铸题记“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题记下方有分批铸造的单字编号。
五代吴越国乙丑岁(965)钱俶造铁阿育王塔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底板铸题记“吴越国王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
雷峰塔是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而建的舍利塔。雷峰塔塔心室中央砖砌地宫内的铁函中,出土了供奉“佛螺髻发”的银阿育王塔;塔身发现了形制相同的银阿育王塔,塔内放置供奉舍利的金瓶。
五代吴越国鎏金银阿育王塔
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银阿育王塔
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塔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越时期民间也铸造各类阿育王塔,均分布在吴越国故境内。五代以后,宋、辽仍延续制作少量阿育王塔,铜、银、漆材质俱全,大小形制不一。
吴越国至宋代民间造阿育王塔
南京北宋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木胎七宝银阿育王塔,是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工艺最复杂的阿育王塔。本次展览中,这件与吴越国历史文化关系密切的重器,七宝鎏金银塔和木胎一同展出,与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银阿育王塔在展厅相呼应。
北宋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及木胎
2008年江苏南京秦淮区宝塔顶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长干寺地宫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北宋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
北宋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
陆 雕版印刷
浙江的雕版印刷在五代时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与吴越国三世五代帝王重视文教、广印佛经有关。钱俶开官府大规模刻经之先河,于丙辰岁(956)、乙丑岁(965)、乙亥岁(975),三次雕印《宝箧印经》各八万四千卷,藏于铜、铁阿育王塔及雷峰塔内,数量巨大,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据重要一席。
展览展出了目前已知出土、国内文博机构收藏的全部三件丙辰岁(956)和乙丑岁(965)的《宝箧印经》。
五代吴越国丙辰岁(956)刻本《宝箧印经》
1971年安徽无为中学北宋景祐三年(1036)
舍利塔地宫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五代吴越国乙丑岁(965)
刻本《宝箧印经》(局部)
1971年浙江绍兴市区物资公司工地出土刻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乙亥岁(975)《宝箧印经》又称“雷峰塔藏经”,在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初倒之时曾大量面世。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十三卷乙亥岁《宝箧印经》,本次展览为首次集中展示。
五代吴越乙亥岁(975)刻本《宝箧印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雷峰塔中除了以阿育王塔实物供奉舍利之外,还在塔砖中放置吴越国王钱俶元帅府都押衙王承益于丙子岁(976)印制的塔图版画,以实现供养祈福功能。此塔图现存数量极少,浙博收藏的一件塔图残件在本次展览中修复后首次展出。
五代吴越国丙子岁(976) “王承益造”塔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越归宋后,杭、越二州成为宋初雕版印刷的重要地区。吴越故境刊版的刻本佛经与佛画,在浙江、江苏、山东及日本等地发现。本次展览展出苏州、温州等地佛塔地宫出土的北宋版画经咒和刻本佛经。
北宋咸平四年(1001)“杭州赵宗霸开”刻本
《大随求陀罗尼经咒》
江苏苏州瑞光寺塔发现
苏州博物馆藏
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卷六
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商品·贸易”篇
“商品·贸易”篇展示了在宋元时期城市规模扩大、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兴盛的背景下,宋代湖州镜、温州漆器、宋元龙泉窑瓷器在全国及海外的风靡和流通。
柒 湖州镜
宋代湖州镜具有明显时代和地域特色,是中国铜镜铸造工艺由繁丽典雅走向简素实用的代表,也是铜镜铸造业商品化、产业化的开始,在日趋衰落的铜镜史上增添了独特的一笔。湖州镜的生产兴起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达到高峰,产量高,流布广,倾销全国。
湖州镜最主要的特征是造型和铭文牌记。
宋代湖州镜主要流行的造型
湖州镜镜背铭文牌记的不同内容释读
南宋“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三真青铜照子(押)”铭
八出葵花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代湖州镜既有民间商铺铸造,也有官营作坊所铸。湖州铸鉴局、湖州照子局、婺州官铸造监等官营作坊相继成立,控制铜镜的生产与流通。
南宋“湖州铸鉴局炼铜”八出葵花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湖州铸鉴局乾道八年(1172)铸炼铜监(押)”
“石家”八出委角葵花镜
1978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5号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南宋“湖州铸鉴局专作朱璋等监官忠翊郎兵马监押周(押)”“青铜”铭六出葵花带柄镜
浙江杭州老和山206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考古发现的湖州镜镜背铭文以石家最多。铭文又标注制镜者在石家的辈分排序,表明湖州石家已经形成了一个铸镜世家,技术传承有序,规模化经营。湖州石家镜畅销中国乃至东亚。
北宋 “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铭
八出葵花镜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捌 温州漆
温州漆器自北宋即闻名四方,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大量流通到交通便利、舟船通衢的城市浙江杭州,松阳、江苏常州、淮安、镇江、福建邵武等地墓葬中出土有“温州”铭漆器。
宋代温州漆器的髹漆工艺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和创新,博采众长,多种工艺齐备。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塔基出土的舍利函和经函,堪称北宋以来识文描金漆器最上乘的精品。
北宋庆历二年(1042)识文
描金檀木舍利函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塔基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庆历二年(1042)识文
描金檀木舍利函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塔基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庆历二年(1042)识文
描金檀木经函及内函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塔基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庆历二年(1042)识文
描金檀木经函及内函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塔基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庆历二年(1042)识文
描金檀木经函及内函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塔基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江苏常州武进村前宋墓出土的“温州”铭朱漆戗金“夏日清游图”菱花式奁、黑地戗金细钩填漆“柳塘小景图”长方盒、朱漆戗金“百钱阮子图”长方盒是宋代戗金漆器的代表作。本次展览展出了朱漆戗金“百钱阮子图”长方盒。
南宋“丁酉温州五马锺念二郎上牢”铭朱漆戗金
“百钱阮子图”长方盒
1978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5号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南宋“丁酉温州五马锺念二郎上牢”铭朱漆戗金
“百钱阮子图”长方盒
1978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5号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温州漆器为代表的宋代漆器,多在器物底部或内壁朱书或墨书年份干支、制造地点、髹工姓名、作坊名称等,并以“上牢”结尾。这些铭文继承了汉代以来工官漆器铭文的用法,是“物勒工名”制度的延续。“上牢”原是以牲肉祭祀的行为,后引申为宴飨之礼中的高等级器具。宋代漆铭中的“上牢”,是对产品质量坚固耐用的宣传。
南宋“温州城西官二九郎上牢”铭
银釦黑漆兔毫盏、黑漆盏托
1998年福建邵武南宋宝庆二年(1226)黄涣墓出土
邵武市博物馆藏
玖 龙泉瓷
北宋中期以后,浙江的瓷业中心已经逐渐转移到浙南地区的龙泉,分布在瓯江流域上游地区的龙泉窑迅速兴起并形成较大规模。北宋晚期,龙泉窑青瓷渐从越窑体系中区分出来,生产部分高质量的产品并形成一定的风格。
北宋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盖瓶
1976年浙江龙泉查田镇上墩墓葬出土
龙泉市博物馆藏
南宋时期,龙泉瓷业结合南北制瓷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独特的风格,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器物造型优雅,线条流畅,瓷胎纯净细腻,釉层丰润如美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极佳水准。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1983年浙江松阳西屏镇金山垄道班基建工地出土
松阳县博物馆藏
南宋王朝腹背受敌,战事频繁,因战争而埋藏的窖藏数量为历代之最。南宋晚期四川地区持续五十余年的宋蒙战争是当地大量窖藏遗存形成的历史原因。遂宁金鱼村一号窖藏坑中出土龙泉窑瓷器三百余件,包括日常饮食器具和陈设器具。各种造型的炉、瓶等仿古器,是北宋以来的金石学和复古之风兴盛的体现。
南宋龙泉窑青瓷贯耳瓶
1991年四川遂宁南宋金鱼村一号窖藏出土
遂宁市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鬲式炉
1991年四川遂宁南宋金鱼村一号窖藏出土
遂宁市博物馆藏
元朝统一,疆土辽阔,为龙泉青瓷在中国北方市场流行提供了机遇,生产规模扩大,并以烧造大件器物为特色,器型高大浑厚,釉色青绿,成为厚胎厚釉产品。
元龙泉窑青瓷葫芦瓶
1984年浙江青田鹤城镇前路街窖藏出土
青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浙江龙泉上严儿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瓷不仅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也在外销瓷中占很大的比重,成为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之一和浙江海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路古城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东端重要起点之一和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出土了包括龙泉窑瓷器在内的中原各大窑系生产的主要品种;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外销瓷仓储遗址,出土了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的规模最大的龙泉窑青瓷遗存。本次展览展出了两处外销遗址出土的精美龙泉窑瓷器。
元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
2002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湖山佳处”篇
“湖山佳处”篇,以浙江地理和文化标识的西湖作为“越颂”的尾声。
南宋《西湖图》
姜青青据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刻本《咸淳临安志》
“西湖图”复原
拾 西湖图
宋室南迁,定都杭州。杭州经历了一系列的规划营建,发展成为繁华的大都市。西湖是南宋人繁华生活的一部分,“大抵杭州胜景,全在西湖”,一年四季,晴雨朝暮,无时不可游。吟诵西湖山水的诗词歌赋纷呈,描摹湖景的绘画作品更是受人瞩目,南宋是第一个有西湖山水图传世的时代。经过元代短暂的“废而不治”时期,明初随着大规模疏浚和主体景观的逐渐成熟,西湖声名日盛。杭州富甲一方,西湖形神皆备,成为画家们结庐常住之地,为众多绘画作品的问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次展览展出了明代周龙的《西湖全景图》,和“明四家”之首沈周的《湖山佳趣图》,分别从具象和想象的视角展示了画家眼中的西湖。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周龙
《西湖全景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沈周
《湖山佳趣图》(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越颂——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
2022年9月20日—11月30日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一层临展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