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逸思|用核武器反制网络攻击,美国给世界带来危险和挑战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沈逸
2018-02-12 09:07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018年2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公布了新版核态势报告的摘要版,其显著的实战核威慑色彩,明确暗示将使用核武器跨域摄止网络攻击的可能性,以及基于单边主义和自我中心的核威慑概念建构,进一步强化了各方的担忧,增加了全球网络空间战略不稳定的因素。

回归实战核威慑的趋势

重新回到“打一场核战争,赢得一场核战争”的实战核威慑思路,是特朗普政府这份核态势报告最为引人瞩目的变化。从核武器问世以来,美国的核战略就在两个端点之间摆动:一个端点认为,核武器本质上是一种无法被实际运用的绝对武器,全面核交换,或者说核战争的结果,就是只有幸存者,没有胜利者。为此,追求的目标就是用核武器威慑对方不对自己使用核武器,并且愿意将自己的城市软目标暴露在对方的二次打击能力面前,以谋求对方能够确信自己没有首先使用核武器去实施突袭或者破坏战略稳定的动机。

另一个端点认为,核武器本质上就是一种威力很大的超级武器,只有确保核武器能够被实际使用,且确保对手相信自己有使用核武器的坚定意志,以及配合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战略设计,美国不仅能够打一场核战争,而且能够赢得一场核战争,这个观点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核威慑,是指美国用核武器去威慑其他国家改变他们的行为,并且确保美国不会被其他国家的核武器所威慑,这种威慑更加接近是一种单向的强制乃至讹诈。

从特朗普核态势报告的行文看,核武器的现代化计划、小型战术核武器的先进改造以及实际部署,以及构建基于实战使用核武器的威慑战略,都具有显著的回归实战核威慑的趋势。这其中的动力,主要的当然不是军工集团游说,以及对里根的崇拜,而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共和党断断续续延续下来的某些基本逻辑,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核武器本质上是一种比较便宜的保障美国国家安全、实现美国战略意图的工具和手段,在抵消某些具有庞大数量的对手的战略优势时,核武器有特殊的价值;核威慑可信度的基础,必须是核武器的实际使用,从实际战术和战场效果看,当量太大的核武器技术上无法用于达成具体的战术、战役目标,因此必须有灵活多样的选择。

跨域威慑的“新鲜”之处

跨域威慑,即用核武器回应网络威胁,是此次核态势报告中引发各方关注的特点之一。从核威慑战略的视角出发,如果这种观点真的变成政策,那么美国使用核武器的门槛将呈现显著降低态势,且其他国家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从行文看,“网络”(Cyber)一词在已经公开的《核态势摘要》中被提到了四次,两次出现在“正在演变和不确定的国际安全环境”部分,两次出现在“核武器的指挥、控制与通讯的现代化”部分。这些地方的表述清晰而又含糊:清晰地指向了包括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威胁来源;但是在威慑的对象、手段的选择、启动的条件和控制的过程等方面,或许是没有全部公开,或许是还没有思考清晰,总之,含糊不清是其显著的特点。

用美国的武力优势反制对美国的网络攻击,不是特朗普的首创,奥巴马政府时期颁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中就已经将威慑的概念引入网络空间,就如何实施网络威慑进行了初步的宣示。从形式上看,特朗普政府用核武器反制网络空间威胁的提法,比起奥巴马政府的“新鲜”之处,就是直接把核武器给抬出来了。但这带来了更多的困惑、不确定以及风险:美国用核武器反击网络攻击的可信度以及运作程序会导致行为体之间战略稳定遭遇新要素的挑战,让整个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而非趋于稳定。

美国的“迷之自信”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特朗普政府核态势报告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自觉地用美国单边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重构威慑概念和威慑战略:美国说的“威慑”,是把威慑作为美国的一种外交战略工具,用核武器去威慑其他国家不敢对美国做些什么;这不同于作为一种状态与事实描述的“威慑”亦或者“相互确保毁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美国战略追求的“威慑”带来不稳定;而作为一种客观状态的相互威慑乃至相互确保毁灭,或许说起来不好听,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就是为维持大国间最低限度的冷和平提供了最为扎实的基础。

当然单边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并非不可接受,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的这份核态势评估报告对自己的主张充满了“迷之自信”:其他国家会接受和认可美国的“任性”以及完全建立在美国自我需求基础上的战略行为准则,甚至会为此自捆手脚,乃至自毁长城。这种认知从冷战时期延续至今,伴随着特朗普总统的个人性格因素,可能会走向一个新的登峰造极的高度。

想象一下,其他国家如果都认可了美国核态势报告中对于跨域威慑的理念,后果是所有国家尝试用核武力或其他军事力量反制对本国的网络攻击,不说这极有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至少导致全球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建构变得更加困难,将是显而易见的后果。这无疑将进一步侵蚀全球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原先就不怎么牢固的基石,但同时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或者说挑战:其他行为体如何在美国实质性让渡出领导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构建一个美国不作为单一或者唯一主导者的新体系,并超越冷战时期的战略智慧和传统认知,以确保全球网络空间迈向真正的战略稳定?对中国来说,将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路径描述得更加清晰,并着手推进,可能就是最好的回应措施之一;当然,抓住特朗普意外提供的机会,加速实现核武库的现代化改造使命,并推进各方关系的微妙化发展,无疑将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逸思”是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主笔的专栏,聚焦网络信息安全,从互联网维度思考大国关系。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