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与乡土建设⑤|太行王边溪谷,被艺术改变的“空心村”

张怡然
2018-03-05 07:5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中国传统的“乡土”概念伴随着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快速更新,原本聚居的村落生活和熟悉的社会关系日渐疏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土,走进“外面的世界”。然而,这些年来,也有一些文艺界人士回归乡土,以艺术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这一方面是文人内心深处的田园情结,另一方面,更含有一种对中国社会与乡村发展的深刻思考。

说起太行,很多人会想到《愚公移山》中横在愚公家门口的太行、王屋;在中国美术史上,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其中,相传他的著作《笔法记》中也有关于太行的记载。时过境迁,如今的太行山除了一批批艺术爱好者写生“朝圣”外,其山中又有怎样的故事。本期“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艺术与乡土建设”系列报道走进的是位于河北境内的太行——王边溪谷画家村。呈现的是从北京宋庄艺术区重返故土的艺术家以自身的艺术村落创作实践参与到王边溪谷画家村的建设中,在燕赵大地上践行着孕育北方传统民俗的“乡土美术”,使1985年就成为“空心村”的王边重现生机。

太行古窑洞

自古太行山下人杰地灵,南北纵脉的太行山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割裂,成为河北省和山西省分界的自然屏障,很多人对“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很熟悉,高原上的窑洞、深宅大院、画梁雕栋等各具特点的民居聚落为山西的地上文物锦上添花,如果说这些建筑民居在山西算不上稀奇,而在平原上则令人想一探究竟了。

从“无人村”到“宋庄”画家入驻

最初得知“王边溪谷画家村”,是两年前在那里举办的画展,展出地不是别处,而是王边村的大院、窑洞里,平原上的窑洞原本在河北境内就不常见,以画展形式露面自然吸引了很多人驱车前往。

从河北北部向南行驶,汽车沿着山间公路盘旋而上,远处还依稀可见朦胧的山脉剪影,王边地处太行山余脉的紫山东麓,史书上记载紫山“时有紫气郁郁覆其上”,由于山系众多,王边依偎在紫山佛山景区下,村落里多是半山丘陵,斜阳照耀在山峰上,山雾缭绕的映衬下又见炊烟,一派自得祥乐的景象。王边村的指示牌立在路边,这里的房屋、店铺、酒厂沿着公路兴建,俨然一副现代小康村庄的模样,根本觉察不到古色古香,而要找到真正的画家村,就要独具慧眼了。

酒瓶上写着“王边溪谷”四字

公路旁有一座巨大的酒瓶雕塑,稳健有力的双手托着大肚酒瓶,酒瓶上写着“王边溪谷”四个字。原来王边村以古烧锅酒飘香闻名,这些年借着乡村的大力建设又促进了古酒的销量和名气。雕塑旁有向下修建的石梯,一位大爷告诉记者,王边溪谷就在其下。这才知道,王边村地势奇特上下一体,其上为沿公路建设的新村庄,沿溪谷向下为保存多处明清建筑的深幽古村,而这古村掩藏在现代化基础设施之下,能有艺术家发现它实属不易。

沿石梯向下走入古村,发现与石梯并行的是冬日结冻的溪水,途中经过一座座罕见的古窑洞,颇有黄土高坡之风情。太行山脉纵贯河北,王边村先民因这里特殊的地质结构而依山掘土,历经数年三十几处古窑洞尚存,成为当地独特的民居形式,窑洞内冬暖夏凉,记者进入后在严寒的零下天气下顿感一股暖意。从石梯下到平地,第一座建筑是王边悠久的百年古酒坊,与上面的工业化酒厂形成时空呼应,兴旺三四百年的烧锅酒因遗址留存而更加蕴育久远,传统的酿酒工艺流传至今。走在平地上观望村落四周,民居之上处处可见古窑洞,很多门户的建筑形式是楼窑相连,进入大门是几进院的平房或二层建筑,后院就是窑洞了,艺术家陈玉东的绘画工作室就是这样的布局,如今古窑洞的利用率也在逐年提高,很多成为画家餐厅招待宾客的独特包间。

画家餐厅景象

这里明清民居的古典雅致与窑洞的北方豪情竟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夏天淙淙的溪水从半山坡处流下,四季清凉的空气,优质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艺术人文气息都让人意想不到,它曾经是个“空心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带走了山村大量年轻的劳动力,留守的村民也不愿在窑洞之下驻留,纷纷迁移到公路两旁,靠售卖土特产为生。王边这一“空”就是三十年,自1985年最后一位村民迁移旧址后,这里荒凉贫瘠杳无人烟,王边村村委王广中回忆,当时破败的村庄到处都是颓垣废址,部分房屋坍塌严重黄土飞扬,杂草野树在屋内肆意窜长,五六年前这里都没人敢进,完全是一片凋敝的荒地,“房屋里长的野树比人还高,院子里的树干这么粗,光清理一个院子就要1个多月”,王广中用手比划着。

古窑洞

油画家陈玉东发现紫山脚下这座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是在2014年,颓垣败井下依旧难掩的古韵之美,吸引着他在这里建立工作室,遗落在溪谷中的小山沟如何吸引艺术家的瞩目?

陈玉东从发现王边到真正改造入住花费了一年之久。这里虽偏僻凋敝,却保留了多达68处的古明清建筑,选址王边作为艺术家的聚集地,陈玉东表示有三个原因,首先村庄距离市区中心仅20余公里,交通方便,其次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安静宜居,适合创作。第三,这里延续了山西古建筑民居的特点,又进行了本土改良和简化,将传统瓦顶改造成适合晾晒粮食的平屋顶,陈玉东说到,“这种建筑模式其实是从山西民居演变过来的,太行山脉以西保留了中国最传统的北方民居的样式,在历来的战乱时期因为太行山的地势民居不易掩埋或毁坏,而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地区,因为黄河水泛滥等原因想要保留完好并不容易,所以山西建筑对整个太行山系以东的影响就是山西民居的简化版,舍弃精美的砖雕而开始仿实用主义,民居上面没有瓦的支撑,而是演变成方便晾晒粮食的平屋顶,王边村此类古建筑众多,年代久远,保存尚好。”

画家工作室门口

随后,陈玉东带动一批艺术家扎根王边进行艺术创作,陈玉东隔壁的院子就是雕塑家许凌涵的工作室,他经陈玉东介绍前来,租赁下王边公社遗址,建立“陶艺体验馆”。当地村民介绍,许凌涵有时会对村民进行雕刻和制陶工艺的培训,房屋的牌匾上写着“雕刻时光”,橱窗内大大小小都是张着嘴巴的人像,夸张而怪诞,这种类型的雕塑人像在王边随处可见,散落在一些村户的院子里和院墙上。

陈玉东工作室内部

1993年图案设计专业毕业的陈玉东曾追随艺术家方力钧入驻圆明园画家村,作为中国最早的自由艺术家村,上世纪90年代不少新生代艺术家在此初试锋芒,陈玉东回忆,他曾从圆明园画家村到闻名遐迩的宋庄,见证了当代艺术家寻根落点的历史迁移过程。

陈玉东工作室院落

从北京的画家村过渡到太行山下的王边村,陈玉东在体验村落创作生活和艺术聚落迁移的过程中,不仅借鉴创新了自由创作的模式,更是成为了拉动乡村建设的掌舵人。宋庄安静的艺术创作氛围对于自由创作是无比重要的,而王边村的建设恰恰能够延续到北京画家村的特质,民风淳朴、没有过多外界的干扰且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陈玉东介绍,北京画家村的建设对自己的启发,一是自由创作的氛围,一是画家凭靠个人影响力去推广的有限,于是他在王边村继承和改良了艺术家互动的模式,邀请各地艺术家来此无偿居住,提供书法绘画的原材料,以促进新鲜血液的涌入,也会定期组织艺术评论家与画家进行互动,引领乡村的文艺风气。

在自己的绘画探索实践中,陈玉东深受宋庄一批艺术家的影响,绘画创作走上了中国民俗艺术的倾向,花鸟、石狮子、人形符号等色彩鲜艳的本土民间民俗美术成为创作的重心,“乡土美术”这一概念被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推出,立足于乡土的民间民俗素材是丰富当代艺术语言形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陈玉东也在乡村中致力推出更符合北方传统民俗特点的画作。2015年栗宪庭来到王边村深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吸引,在此题字“王边溪谷”,这四个字的名号自此流传,如今,方力钧、栗宪庭的艺术研究工作室也落户王边,“乡土美术”的孕育土壤在这片燕赵大地上愈发肥沃,北方传统民俗美术的发展在本土艺术家的推广下道路也更加宽广。

以画家创作空间,促产业升级

在宋庄艺术区的借鉴和发展下,王边溪谷尚未完全商业化,而是给予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淳朴的人文环境。2015年,永年区、镇、村政府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将王边村打造成自然生态、人文艺术、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在区政府支持、镇村两级和艺术家的投资修葺下,二十多处古建筑民居已经得到了保护性修缮,除此之外,一些老油坊、古酒坊等手工作坊、窑洞、街道、古桥、古井也得到了恢复利用。古村落被艺术家发掘后面貌焕然一新,政府助力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村民在这场乡村建设的浪潮中不断受益,在记者访问的几位村民中,无一例外都发现了返乡致富和产业升级的现象。在王边溪谷旅游体验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数家“画家餐厅”相继开设,利用当地的窑洞和古建筑民居打造古墨飘香的餐饮服务设施。一位餐厅女服务员对记者说道,以前村民都是以种地为生,年轻人热衷外出劳务,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更换工作,做起生意,招揽顾客。

王边溪谷古酒坊前的雕塑

紫山脚下画家村的远近闻名,不仅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多样化和产业升级,也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春风,三年时间发展成太行山脉下独具特色的艺术村落。此刻脚下狭长的砖路贯穿着王家大院、芝兰室、王氏宗祠、朝阳殿、老油坊等古建筑,这条长约一公里的砖路正是陈玉东铺就的,当时租赁下四五个院子的他改造门窗、地面和室内装置,还为王边古村接上了天然气,北方并不常有的竹子也是当时种植下的,一座座被遗忘数年的明清大院重现生机,在“王边溪谷艺术节”上成为画作展出的场地。

第二届王边溪谷艺术节

画家村的游客流量逐渐增扩,当地村民有的将自家楼窑相连的独特民居改造升级为店铺,有的在道路两旁摆起了自家生产的土特产进行售卖,有的在餐厅旅馆做起了服务人员,大力开展第三产业,改善生活,提升了经济收入。比如在县城打工的女主人回乡在自己的房屋内,将炸鸡品牌引至村庄,年轻的小两口外出劳务的同时回家替父母照看路边货摊,热情的大娘向记者介绍自家生产的土特产销量逐年提升,在政府的倡导下,小米、红薯、杂粮、粉条、香油、拥有三百多年酿酒历史的“王边烧锅”等特产在王边村逐渐产业化,如今,王边溪谷画家村不仅仅是旅游休闲的桃源圣地,更是成为艺术高中的教师培训基地和写生基地。村委王广中表示每年春秋季来这里写生的学生众多,未来区政府还将继续清理河道、投资建设美术馆或其他旅游文化设施。

重新利用的古窑洞内部

对于王边溪谷的未来规划,陈玉东认为艺术沙龙的举办不可或缺,为邯郸走出的画家举办文献展也义不容辞,他还向区政府提案了号召农村劳动力进行对联的手工丝网印刷,让纯手工制作的对联销往市一级大公司,为乡村带来更大的经济创收。他说,“在乡村做工作室,有城市里得不到的一些东西,从2014年到现在,这三年带来的变化从我的角度来看还是微小的,毕竟王边村‘空心’了30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访当日,正有邯郸市区百余名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游玩活动,任务卡遍及画家村的各个主要景点,而孩子们统一在画家餐厅吃饭休息,类似这样与学校、组织的交流活动给当地餐饮产业带来创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离开时,向溪谷望去,只留下孩子们一路的欢声笑语和山间飘落的晶莹雪花,王边村或许不会再“遗落”了。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