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支教精神之灯“常亮”

2022-09-16 18:45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支教11年,36岁的山村小学代课老师侯长亮打算离开了,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他的妻子雷宇丹。

过去11年,他辗转广西、贵州、云南的山区小学支教并且“越走越偏”,坚决要去最缺老师的学校,坚决把自己的脚步扎在深山里。然而,每月800多元的支教工资难敌现实,最近他决定离开,回到城市,开展自己的事业。

很多人对侯长亮老师的离开表示了惋惜,但更多人表示了理解、认同。正像一位网友所说的:“留,正常,因为心有不舍;走,正常,因为生活无奈。为了崇高的支教事业奉献了十一年,这个人值得敬佩。”

虽然每月800元的支教工资,相对于侯长亮老师的奉献,显得过于菲薄,甚至有些刺眼,但是侯老师的转型也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工资低微。相反,侯老师的“离场”恰恰是印证了中国乡村教育取得了飞跃式发展,高速迈进正规化的道路,乡村教育的短板正在被源源不断的正规师资填补。

2011年,他从湖南文理学院毕业时,参加了全国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之后“点名”要当深山老师。他也曾有犹豫、彷徨,有现实的考量,在西部志愿者计划期满两年之后他回到了城市,但是看着尾随着汽车奔跑的孩子,他割舍不下他们,两个月之后又回到了山村小学。

侯长亮老师也有自己的“固执”,他支教11年,一直没有参与教师考编,在自己曾经支教的贵州那所小学招了七八个在编教师之后,侯长亮觉得“自己该走了”,于是来到了云南昭通这所更缺教师的乡村小学。他一直有一种强迫的使命感,要求自己去最艰苦、最需要老师,也最招不到老师的地方。

他不是不明白,这样的支教生涯,既不能够让他得到编制保障、薪酬保障,也不能够确保他在教学水平上有平稳的提升。他知道这样的执教生涯最大的牺牲者就是他自己,而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一时盼不到正规大学生来山村小学里的孩子。一位他教过的女孩子这么说,本地老师一般都是初中毕业,而亮亮老师作为大学生“给我们带来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侯长亮老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大山外的眼光,用自己身躯化作一颗颗火星点亮山区里的孩子。要让老师长期扎根乡村,关键还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均等化,补齐短板,落实教师编制向一线的倾斜,吸纳既有代课老师,补充更多的师范生扎根一线。

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反哺欠发达地区的措施,让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而不愿意入编的侯长亮老师,也似乎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这不是逃离,而是华丽转身。随着农村教育的短板被补上,“支教”“民办教师”等特殊概念正在逐渐淡出。祝福侯长亮老师,愿支教精神之灯常亮。

    责任编辑:沈彬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