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真以为梁静茹没粉丝了?”
原创 谈心社社长 谈心社
近来频频被线上演唱会刷屏。
李健娓娓道来“多想你在我身旁,看命运变换无常”的哀伤,刘德华的《爱你一万年》仿佛将我们带回过去的时光;
崔健唱着“老子根本没变”的摇滚,罗大佑在悠长的歌声中回味《恋曲1990》。
一代人的青春回忆,仿佛以这样的方式被重新唤醒。
可糟心的是,总有人要以“不经意”的方式,破坏这样的怀念。
前几日,好久不见的梁静茹也举办了线上演唱会,2亿的播放量足以见得情歌天后的实力。
图源@梁静茹吧
一众好评之中,有一句质疑格外扎眼——
“其实梁静茹根本没唱功,就是团队强。”
经历过千禧年华语乐坛盛况的一代人,很难不被这句话击中。
“毫无唱功梁静茹”、“冷门歌手孙燕姿”,一同创造那段传奇岁月的,怎么在这代网友的口中变得如此平平无奇?
事实上,这并非网友们对歌手认知“代沟”的第一次出现。
在“毫无唱功梁静茹”之前,最令人不解的当属“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这么难买?”
发帖者口中的流量,指的是微博转评赞数据以及超话的榜单排名,对于新一代偶像来说,这是最直观的人气检测方式。
微博超话榜单
但显然,这一评价标准并不适用于周杰伦。
简简单单一句话,戳中万千人的神经。
几乎是一夜之间,微博80、90后几乎全体出动,在最短的时间内令周杰伦占领了超话第一。
周杰伦在《说好不哭》中感谢广大歌迷
紧接着,apple music发布的全年歌单中,排名前十的,周杰伦占据9首之多。
整个事件中,周杰伦甚至都没有出面发声,但这场“比拼”的结果已经昭然若揭。
就在这场围绕周杰伦微博数据的闹剧过去两年后,另一则论坛发帖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
一位年仅14岁的初中生,在游戏论坛向大家推荐自己无意间发现的“新”歌手——孙燕姿。
“冷门华语歌手”、“国内不是很多人听过她的歌”……放至从前,谁能想到这是对于孙燕姿的形容?
短短几天,“冷门歌手孙燕姿”这一形容全网刷屏。
大家纷纷感叹,如今的00后已经不认识孙燕姿了吗?
舆论发酵后,孙燕姿亲自出来回应,称冷门歌手感谢大家关注,将发布新作品,事件才渐渐平息。
这还没完,今年夏天《乘风破浪》引发一波回忆杀,王心凌的翻红猝不及防。
经历过“甜心教主”时代的观众,感叹王心凌十年如一日的气质。
但也有人质疑,“王心凌实力也一般,怎么突然就红了?”
要知道,在一代职业歌手中杀出血路的甜心教主,靠的正是唱跳双佳。
在职业生涯巅峰时期,发表的每一首单曲,出演的每一部电视剧,几乎都是大爆。
这样的实力,用“观众很快就腻了”来揣测未免太过可笑。
前有“数据太糊周杰伦”、“冷门歌手孙燕姿”,后有“实力一般王心凌”,新一代网友们的评价标准似乎都聚焦在了“流量”上。
事实上,作为101系选秀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粉丝,确实难以对“没有流量支撑”的SHE做出客观评价。
毕竟就连公认的乐坛大姐大,在他们看来也是“凭什么地位很高的样子?”
一波又一波挑战神经的质疑,仿佛上一代歌手的出名,全靠侥幸。
尽管种种群嘲讨伐的声浪不绝于耳,每次出现类似的事件,歌手也总能用有力的表现予以反击。
但听众们更关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会有更多的人不认识这些曾经的优秀歌手,以及经典作品?
而更为隐忧的,是这些歌手所组成的华语乐坛“黄金时代”,是否也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悄然抹去。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这些随口提出疑问的网友,或许是真的不明白——
他们所质疑的歌手,曾创造了怎样的辉煌。
有这样一种说法,是《可爱女人》前奏的一声“woo”——叩响了华语乐坛新的时代。
作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风格多变,曲种多样,hip-hop、中国风等风格,正是在他的歌曲中传唱开来,并逐渐成型。
那些爱而不得、分离的苦涩,都因为“你要我说多难堪,我根本不想分开”有了抒发的共鸣。
图源《晴天》
与萧亚轩同期竞争的“冷门歌手”孙燕姿,当年的名号是“千禧年后华语乐坛第一女歌手”。
百度贴吧曾经回复人数最多的一个帖,是关于《绿光》歌词的跟帖;
现如今网络一大热梗“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出自她的大热单曲《遇见》。
图源《遇见》
与她们相比,梁静茹似乎显得没这么多特点。
她很少有能唱、跳、rap的快歌,演唱风格也并不丰富;
那些或绵长或清新的芭乐情歌,有时候听起来,总觉得像在“说话”一般。
图源《暖暖》
但这恰恰是梁静茹的特色。
她并不显露地使用歌唱技巧,歌曲中往往投入恰到好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代入感。
加上抒情慢歌的较之舞曲更为强大的传播能力,梁静茹的情歌作品,几乎在所有歌手中传唱度最高。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更是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被封为情歌天后,并非没有理由。
职业歌手们在榜单上居高不下,组合们的发力也异常凶猛。
五月天惆怅着“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苏打绿也在默默呢喃“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而SHE高呼着“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红遍大江南北。
图源《superstar》
如今的华语乐坛,似乎很难产出上个时代的优质歌手,也很难创造出曾经高密度、高传唱度的金曲。
我们离金曲越来越远。
事实上,这并不是简单的“歌手的天赋没有以前好”“流量爱豆比不上周杰伦”的问题,而是音乐市场运行规律发生变化的结构性问题。
在音乐走向互联网之前,唱片发行公司是音乐生产的终端,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唱片公司依靠旗下艺人,也依靠歌曲质量创造销量,于是,发掘独特的歌手,创造高传唱度的歌曲,成为了流行音乐生产的内在逻辑。
唱片时代的发歌方式
对创作者的把关、艺人的筛选标准、歌曲的市场欢迎程度,这些都决定着唱片最终的销量。
不同环节的严格把控中,好的作品在应运而生。
实体唱片经历了最后的黄金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
唱片公司不再对艺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那些作为歌手展示作品的播放终端,成为了更具决定性的存在。
随着流量时代的兴起,一首歌如何在更显著的位置展示、更具话题度、更能创造流量,成为了歌曲新的逻辑。
图源:微博@鲁豫有约(下同)
换句话说,某种程度上,如今做歌,更多是考虑如何最快时间内吸引听众注意力,而不是在歌曲本身质量上打磨。
为了更好抓人耳朵,歌曲的前奏愈加短小,歌词愈加通俗,欣赏门槛愈加低下,几乎成为必然。
前段时间任贤齐在接受采访时,就对现在的歌曲“没有前奏”表示惊讶。
然而别人告诉他,如果一首歌听到十秒还没有主歌,别人就划走了。
像王心凌《睫毛弯弯》式的超长前奏,从中国风转雷鬼,印度的西塔琴与中国笛子的融合,这样的巧思,如今怕是很难出现。
快节奏的流量时代下,歌手的形象比唱片本身更快被推向观众面前。
外形变成了各大公司专攻的重点,歌曲反而成了陪衬、附属品。
这种情况能否扭转吗?
答案尚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往结构中适用的歌曲产出逻辑,已经不再匹配未来的时代。
我们只能寄期望于新的生产逻辑带来更好的作品,对于千禧十年的华语乐坛,也只能在越来越遥远的时空中,默默怀念。但我们不能忘记怀念。
原标题:《“真以为梁静茹没粉丝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