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时代面孔|《隐入尘烟》:乡村的“爱情散文”与“另类纪实”
《隐入尘烟》,一部上映时排片仅有0.7%的文艺片,在互联网上线10天后,票房不减反增,直至破亿。
在营销为王的流量时代,一部“草根农民”参与主演的农村题材的冷门小众艺术电影,取得这样的成绩像是一次奇迹。
这种奇迹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的自来水流量。许多短视频创作者自发制作的二次剪辑内容,将这部电影从小众文艺片爱好者推向了大众。
有人说,这是优质内容在短视频时代的一次胜利。切中了大众情绪的好电影,没有淹没在娱乐时代的流量浪潮之中,被浪潮推上了岸。也有人说,短视频毁了一部好电影,误读和庸俗化了电影的表达,大量涌入电影院的人仅仅在享受一种廉价的共情。
两种说法看似对立,但实际上更像是现象的一体两面。
原本并不是文艺片受众的大批观众走入了影院,带来了过亿票房,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解读视角。这种解读视角更感性,它形成于观众所处的语言环境,依赖于一套自成体系的审美逻辑。
习惯了分析镜头语言、探讨人物弧光的文艺片受众,听到短视频解说文案“早知道嫁给他那么幸福,拍照的时候就应该笑一笑”时,本能地会感觉到不适。这种不适来源于一种对滤镜化、简单化审美的排斥,像是一种应激反应。
要判断一种情绪是否仅仅只是误读,光是凭借另一种情绪的感受难免有失偏颇。其实,带着所谓高人一等的视角,将发自人类本性的共情视为一种误读大可不必。如果故事主人公有铁和贵英坐在电影院里,一定也会被划分为所谓“看不懂”的那群人。
好的文艺作品总是包罗万象的。它以一个故事为容器,在讲故事的同时,展现人情冷暖与社会现实。它表达真实、提出问题,在提炼生活诗意同时,呈现创作者对于美的认识。更有甚者,借由好的文艺作品,来叩问人生,将哲学思辨也蕴藏其中。
于是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观点之间彼此碰撞,作品才有了被讨论的空间。对于作品之中的美与情感的解读也是如此。
蓝色的苍穹之下,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绑着蓝色头巾的贵英弯着腰在麦田里,挑拣散落的麦子,动作缓慢而虔诚。有人说,这一幕无论是构图还是色调,都像极了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
有趣的是,米勒正是一位出生在乡下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许多绘画灵感都来自于法国的乡村生活。23岁到巴黎学习绘画时,身边的同学都视其为“土气的山里人”——繁华的巴黎并没有给他艺术灵感,却带给他无尽的冷眼和鄙夷。
于是,他将生活以及创作的环境又放回乡村。他笔下的树木、田野,栩栩如生,他画里的劳动者,敦厚、朴实。《拾穗者》正是这样的画作,色彩的和谐和线条的美感都是画家与大自然共同的创作,那种与土地之间的深刻联结赋予了画作以生命。他的作品最终打动了世人。
《隐入尘烟》的导演李睿珺同米勒一样,是一个从乡野中走出又将镜头转向乡野的创作者。他的几部长片都取景于老家甘肃张掖的花墙子村。从一草一木到人物的精神面貌,再到故事灵感来源,都离不开这个小村庄。演员也从村里来,从李睿珺的舅姥爷、姨夫一点点扩大到花墙子村村民。这是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剧组,演员们与其说是在表演,不如说是在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呈现给镜头。
强有力的真实感来源于生活本身。
男主角马有铁的人物形象依赖于演员武仁林多年的农村生活,刀刻斧凿的脸庞让人想起美术课本上那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汗水和阳光之下透着坚毅。
电影前前后后拍了近一年。春种秋收,燕去燕归,那种四季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农作物状态也源自天然。这种拍摄,让主人公生活的真实环境不再只是故事背景板,而是成为有自己节奏的动态元素。天地以及之间的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的互动就更真实可信了。
不止于此。影片开头,女主人公贵英被带到男主人公有铁家相亲,贵英木讷地低头扒饭,嫂子在她耳边用所有人都听得见的耳语提醒她上厕所。贵英一走,一桌人如同商量一桩买卖一般,就敲定了贵英和有铁的婚事。各人脸上的表情,对话的内容,乃至席上的气氛,都像极了我们生活中曾经历过的画面。
对于在农村真实生活过的观众来说,这种真实感会更加强烈。
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曾欣赏过19世纪的油画,但画面的和谐与美感可以被感知。一眼就看出电影某个画面灵感源于《拾穗者》的观众,或许也并未感受过,那些 “这活儿我干过”的观众,眼中曾领略过的乡村图景。
两者的解读方式不同,但对于美都有所感知。在两者之间搭起桥梁的正是这些来自于乡野的艺术创作者。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李睿珺曾说,“很早以前我就想拍一部一年四季的电影,用更长的时间去表现人和自然、土地的关系。”《隐入尘烟》正是他交出来的答卷,里面有人与人让人动容的连接,也有人与自然间富有柔情的依恋。
他将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转化为了影片的背景,从一个农村孩子的视角出发,试图将我们的视线引向那些可能被忽视已久的群体,也试图重新唤醒那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珍贵情感。
影片在真实之上提炼升华,展现了田园牧歌浪漫诗意的一面,但并没有放弃刻画乌托邦之外的残忍现实。贫穷、疾病、冷眼,当苦难被日常掩盖,爱和希望如同微弱的火苗一般闪烁,在黑暗之中开出花来。
这是乡村恋人的“爱情散文”,也是乡村社会的“另类纪实”。
撰文|煦然
编辑|波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