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纪》杂志 |吴经熊后半生在美国的学术转身

2022-09-14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梁伯华 世纪杂志

世纪 CENTURY

吴经熊后半生在美国的学术转身

梁伯华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历史学博士

美国西东大学亚洲研究荣休教授

吴经熊(John C. H. Wu)教授(1899-1986)是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远东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后来更从法学院转新成立的亚洲学系任教,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学课程,也因此机缘,而发展出他事业中除法学之外的另一个高峰,出版大量发扬中国文化的著作,在美国努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他是我同系、但不同时期的前辈同事,也是我在学术上的榜样!

图 |吴经熊(1899-1986)

吴经熊的名字在中国,特别是在1949年之前,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个名字响当当的法学界专家及权威,曾任东吴法学院院长、上海特区法院院长,1933年任立法院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副委员长,并参与起草“五五宪草”,后出使罗马教廷。他种种的显赫事迹,真是无法尽书,为人津津乐道,其贡献也被当时不少的学者为文推崇,及为他作传传世。时至今天,很多大陆及台湾的法学界学者们对他仍是念念不忘,继续对他做大量研究,出版了不少有关他的文章及专著。

可惜的是,现存有关吴经熊的研究及著作绝大部分记述他的范围都是止于1949年而已,之后他来美近20年间的生活、工作及事业发展等事迹却是鲜为人知,留着大片空白。究竟他在美国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是继续他的法学研究及教学吗?还是另有新的发展方向而也值得后世人关注?

1949年后退出政坛

赴美任教

原来吴经熊在1949年(时年50岁)举家迁居美国之后,便随着政局的改变,他从中国官场的显赫要职撤退,转到美国一个纯学术的环境里,在新泽西州的西东大学出任教学工作,过着他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清净及和平的日子,专心去钻研学问及发展他另一新的学术路线及新方向。

吴经熊在西东大学任教近20年的时间里,以论著及行动,躬身力行来实践他新的渴求及目标:在西方的世界中用宣扬中国的智慧及文化,作为感染西方人士及争取世界和平的手段。他从法学院的教职转到亚洲学系去教授中国哲学及文学,并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著作,及大力倡议成立远东学院及亚洲学系,去教育美国人认识中华文化之美。吴经熊在美国逗留期间做了大量将中国文化引进西方世界,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而这段历史,可以替他后半生的事迹作了补充补白,使世界对他的一生可以作出比较完整的评价与总结。

吴经熊的美国故事,其实早在1920 年便已展开。原籍浙江宁波的他,在东吴大学法科毕业后,便赴美留学,在著名的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攻读法律博士学位,并以短短一年的时间毕业,超人的智慧与才华在年青时代便已尽显。他在美国这一年求学的故事,华东政法大学的李秀清教授曾详细记述并介绍。吴经熊毕业后,曾在巴黎大学、柏林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从事法学研究,于1924 年回中国,将以法救国作为他的抱负及目标,去服务及拯救当时纷乱的祖国,直至1949年因政局转变而撤离中国,迁往美国。

图 |1947年,吴经熊出使罗马教廷时留影,也是现存唯一的吴家全家合照。标黄圈者为吴经熊

所以,吴经熊的美国故事,应从他1949年赴美后才算真正开始。

吴经熊教授是我的前辈同事,服务于同一所大学及学系,可惜我们分属不同时期,故未曾谋面,但透过系内及大学的档案及系中老教授相告有关他的故事,我对他已略知大概。加上他的女儿Agnus Wu 后来一直在我系内担任文书工作,时常对我提起她父亲及家庭事迹,而另一任职中学教师的儿子Vincent Louis Wu 也常来系中走动及倾谈,我亦曾与其任外交官的儿子吴祖儒见面,后来也曾和幺子吴树德 (John Wu, Jr.) 及其他吴经熊的子女及孙辈见面及倾谈,所以对吴经熊这位前辈同事在美国的故事有较深入的认识及了解。若干年后的2016年4月,我在大学的支持下,与校内单位及同事们合作举办了一个“吴经熊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不少学者专家们及吴教授的后人都来参加。会议中讨论吴经熊的学术与思想,会后大家都颇有兴趣地谈他的生活与家庭,气氛热烈,使我们对他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帮助筹建远东学院

意在沟通亚洲和美国

吴经熊是西东大学远东学院创立的重要功臣,来西东任教之前,他曾在夏威夷大学短暂停留,任访问教授,并写成他那本《跨越东西方》(Beyond East and West) 的自传,剖释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很受欢迎。西东大学决定邀请他来出任法学院的创院教授,并帮助推动成立远东学院。1951年吴经熊正式上任。

图 |摄于1951年2月西东大学远东学院成立之时,吴经熊(二排居中)是学院主要负责人之一

1952年2月4日,远东学院正式成立,吴经熊获任为指导委员,筹划该院的工作及一切发展事宜,成立该院的目的是:沟通亚洲人民与美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及增进彼此的情谊。

远东学院也在1952年开办有关亚洲的课程,内容多应学生之兴趣与需要设立。因为当时西东大学尚未有东方语言文化之全盘基础教育,亚洲课程并未列入主修科系,选课学生人数也不稳定,间接导致排课与筹措经费的困难。但据当时远东学院刊行的概览所见,该院仍然每年开办不少有关亚洲的课程,涵盖语言、文化、历史、政治、宗教及经济。吴经熊的名字是列在远东学院的教师名单里,但因为他是法律学院的教授,相信当时其教学的主要精力应该仍是在法律及政治的课程上。

但作为远东学院的指导委员,吴经熊在院内仍筹办了众多的学术及公开演讲,特别是当时亚洲正经历着大变动的时代(朝鲜战争、新中国的崛起、日本战后复苏等课题),因此演讲吸引许多听众。1952-1953年度西东大学的概览记录远东学院当年邀请的嘉宾包括有著名的学者、政治家、经济及宗教研究专家、语言学家等,名单有一大串。吴经熊是演讲者之一。其他还有鼎鼎大名的胡适。当时胡适恰巧在同州的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 (Gest Oriental Library) 工作。他与吴经熊相稔,所以与远东学院时有往还。其他的演讲者还包括著名外交家董霖 (William L. Tung) 及著名经济学家何廉(Franklin L. Ho)等人。

转任亚洲学系教授

极力宣扬中华文化

1958年,祖炳民教授 (John B. Tsu) 加入西东大学,至1960年,经祖教授之努力,远东学院之课程成为现代语文系及社会学系副修科目。1961年2月1日西东大学创设亚洲学系,颁授硕士学位,后更增设学士学位课程。同一时间,吴经熊教授从法律学院转到亚洲学系任教。在他的著作中,他从此自称为亚洲学系教授而不再是法律学院教授。有了他的加入,亚洲学系的教授阵容变得更为强盛了。吴经熊被列为系中的中国文化教授,其他的包括德范克 (John DeFrancis) 为中国语言学教授、魏黄艾玲博士与李亚伟博士及蔡国英博士为中国语文教授,此外,还包括一些语文及教学法的讲师及客座教授等。

吴经熊在亚洲学系负责哲学及文学科目。他当时有一位名叫 Louis George Cannarozzi 的学生,于日后的2015年告诉我,他曾在当时上吴经熊有关“中国诗词” (Chinese Poetry) 的课。他忆述吴教授如何引导他欣赏中国诗词作品,留给他很深刻的印象。这学生特别记得吴经熊穿着中式长袍上课。他现在还留着老师在堂上派发给学生的若干份讲义教材,中英对照的有《登鹳雀楼》 《竹里馆》《雨前茶》《春怨》《望江南》《登牛头寺》《塞上曲》等多首诗词,作教学之用。这位美国学生对吴经熊教授当年的教学留有美好的回忆,对他充满着无限的敬意。

图 |吴经熊在西东大学讲授《登鹳雀楼》的教案

在当时,吴经熊是少数的华人教授之一,因此他的出现引起了同事间及学生们的注意。身材高大的他说话时带着浓厚的宁波口音,且经常穿着中式的长衫马褂出现在校园内,因此与人不同,别树一帜。此外,据他的儿子 Vincent 相告,其父在上海时曾受京剧训练,因此家中藏有京剧戏服,父亲甚至在半夜也会在家中唱戏自娱,可见他喜爱京剧的程度。可以想象得到,吴经熊因任远东学院指导委员及亚洲学系教授的职位,在旅美时自是极力推展及宣扬中华文化的活动。

西东大学图书馆的档案部典藏有吴经熊与太太李友悌(又名李德兰)在1959年9月拍摄的一张照片,地点是他在离大学不远处的住所,地址为3 Reynolds Place, Newark。可惜李友悌在同年年底因病逝世,后来吴经熊出版了《怀兰集》来纪念她。他们两人育有13 名子女,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大家庭。孩子们也经常在校园内走动,并在那里上课,例如幺子吴树德便是西东大学的毕业生。因此他们的成长过程大量受到了父亲吴经熊教育的影响,与及远东学院及亚洲学系在校园内所营造起来的中华文化气氛所熏陶。

图 |1959年9月,吴经熊、李友悌夫妇摄于西东大学旁寓所前,李友悌于同年年底不幸病逝

吴经熊在幼年时便已接受扎实的传统国学基本训练。6 岁时开始传统启蒙教育,读文识字、背诵四书五经,而在9岁又开始学习英文,所以中英文的造诣,根底很早便已奠下。因此他晚年醉心传播中华文化,其来有自,而因缘际会,在美国更开展了他除在法学领域的高峰之外,再闯出另一个学术的高峰,出版了大量向西方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书,例如《老子:道德经》(Lao Tze: Tao Teh Ching) ;《孟子的人生观与自然法》(Mencius’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and Natural Law);及《禅学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Zen) 等等的书。这些书都是他在西东大学工作时期所撰写的。

实践人生新理想

用东方智慧寻求世界和平

吴经熊的一生,我们可以将他的学术生涯分为两大阶段:其前半生(1949年即他50岁之前)主要在法学著作及法律工作上耕耘做出贡献,特别是在美国取得法律博士及受西方法律及法律思想的影响。面对当时中国混乱的局势,从军阀割据、列强及日本侵略到国共纷争,吴经熊希望能够以西方法律及思想来救国,更希望以法治国。虽然他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50岁之前,他的著作及工作仍是着重于与法有关的事宜,以法救国及治国是他当时努力以赴的理想及目标。他的后半生(1949至1986年),他对学术的兴趣及著作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1949 年大陆政权交替后,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信奉孙中山思想及跟随蒋介石的他,不得不离开故土,面对着国内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及战争的残酷(如朝鲜战争、冷战及越战等)。流寓在美国的吴经熊更加感悟到,世界所急切需要的和平,并不是单单用法律的手段便可得到。在西东大学教学的这段近20年的时间里,他开始了学术上取向的转变,大量用东方的哲学及中华文化思想,来作为一种救世的手段。这时,他早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开始重新转化,给他为争取世界和平的尝试,提供了新的方向及新的活力。他开始撰写宣扬中华文化的书籍,阐释及提供给西方世界大量的东方智慧,希望将东方智慧转化成和平的力量;并更尝试将他的思想扩大及提升至中西文化整合融通的层面,及以中华文化中的天、道与基督宗教神学相互对照,一如他自传中所云,要跨越东西方,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及达至世界和平。

从上述可见,在西东大学任教这近20年的时间,对吴经熊晚年思想的转变是有着极大的作用。西东大学提供他一个从未有过的稳定及和平的学术环境。处于漂泊异地的境况,怀着去国千万里的思乡心情,让他的心态上重新返回到他的族裔及文化的根,特别是在美国有歧视少数民族的社会背景中,吴经熊更强烈地认同他引以为傲的中华思想及文化。在他不断努力下,逐渐开展出他专业及学术成就上的第二个春天,也成为了他一个崭新的学术里程碑。他不断撰写有关中华文化的书籍,教授中华文化文学的课程,更躬身力行地去创办远东学院及成立亚洲学系,并邀请大量著名学者来校作演讲,推广中国文化。

图 |2016年4月,西东大学举办纪念吴经熊研讨会。左起:西东大学犹太文化与基督教研究系主任Lawrence E. Frizzell、作者梁伯华教授(Edwin Leung)、天主教研究系主任 Ines Murzaku及华研基金会主席陈东东教授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前半生在法学界上因显赫的著作及成就而享有话语权,来到这个新大陆后,随着角色及环境的改变,他因而失去了以法救国及治国的原动力,加上在学术兴趣上的转变,他已渐渐失去或降低了在法学界的话语权。但是在同一时候,他却怀着对世界和平的祈求,努力用东方智慧和中华文化来感化世界及团结追求和平。他因而转变成拥有一种新的话语权,也成为一个世界和平使者。对他一生的成就来看,吴经熊来美后,实在是一个新的突破,及对世界新的贡献。

吴树德在2002年曾说到他父亲“在差不多二十年在西东大学的日子里,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以学术成就及著书立说而言,是最丰盛及多产的时期……若他仍在世的话,一定会十分感谢西东大学所给予他的一切”。他认为父亲这一段在美国工作的时间里,让他很多的思想可以沉淀,而累积成无数的著作出版,提供给西方世界的思想界及读者们。这对美国汉学界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西东大学提供了吴经熊在晚年的学术思想上,做出沉思、反思、过滤及沉淀的一个重要环境,从而发展出他的一个新的学术里程碑及新的话语权。

在同一时间里,西东大学也提供给吴经熊一个安稳及和平的环境,使他作为父亲去养育他的13个儿女长大成人。2016年,在西东大学由我及同侪们召开的吴经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一篇有关“吴经熊在美国的日子”的论文,英文题目是 “Professor John C. H. Wu in America: the Seton Hall University Years 1951-1968” 。除学者专家与会之外,吴氏的众多子孙也出席了研讨会,众人云集西东大学,讨论及回忆有关吴经熊的生平、思想及事迹,场面感人。

图 |吴经熊研讨会会议议程本封面

会后,吴经熊的一位孙辈Ignatius Dino Wu特别问我说,他不明白及困惑为何他的外祖父吴经熊会在事业上达到法学界至高巅峰的时候,却突然抽身离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上面所作的分析中,应该是相当地清楚及明显了。吴经熊大部分的子孙后辈,现在都是在美国生活及安家。

1968年,吴经熊在西东大学服务了18年后,因年纪已经超过了当时教授法定的退休年龄,宣布正式离任。因子女已长大成人,他已再无后顾之忧,而选择与新的伴侣前往台湾以度余年。但是他却推辞了辅仁大学给他的法学院创院院长的职位,而往阳明山的中国文化学院(1980年改制为中国文化大学)任教,去延续他晚年对中华文化思想的学术追寻。至1986年2 月6日他病逝于台湾,结束了这个时代中一位难得的著名大师的一生——一位横跨法学、哲学及文学三大领域,并将之融合为一,而又跨越东西方的睿智学者。

他的幺子吴树德,跟随父亲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步伐,亦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前身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学至荣休,并大力宣扬乃父吴经熊一生热爱中国及中华文化的精神。他和我的一些讲话可参见YouTube 上 “西东大学纪念吴经熊研讨会”的片段。

END

原文刊于《世纪》2022年第4期

责任编辑 | 杨之立

新媒体编辑 | 杨之立

编辑助理 | 尹佳佳

原标题:《《世纪》杂志 |吴经熊后半生在美国的学术转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