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安硬核科技城,不只有丝路

2022-09-14 0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1/6图片工作室 丈量城

关键词:

科技发展 | 国际交往 | 生态文明

提起西安,历史与文化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十三朝古都的悠久历史,世界历史名城的知名度,带给了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自豪感的底气,承载了万千中华儿女对盛世的想象,却也让这座城市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被寄予更高的厚望。

▼ 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钟鼓楼)

▼ 大雁塔

「古都」要活出「新意」,做一座「鲜衣怒马」的「不朽之城」,就要懂得把握时代脉搏走出新思路。

▼ 西安是鲜衣怒马的文化之城

今天的西安,是「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的第九座国家中心城市,新时期引领中西部开放发展的核心引擎,新欧亚大陆桥的枢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内陆开放与国际交往的先锋城市。

2022年2月,西安发布《‘十四五’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

正式明确围绕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建设「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中心和「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中心,努力建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参与国际循环的关键节点。

▼ 西安奥体中心区域

时不我待,古都西安,如何回应新时代新使命的召唤,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新「丝路」中创造新辉煌?

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的浦东,是西安城市与产业现代化的先行者与开拓者,更是内陆高新区发展的「领跑者」,理应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交出自己的答卷。

▼ 西安高新区

经历了过去30年成功的一、二次创业,西安高新区百尺竿头,开启了第三次「创业」新阶段——「丝路科学城」,这座220平方公里的国际化科学城,自西高新向南至秦岭,铺展开宏伟的发展蓝图。

以高新区为起点,丝路科学城不仅将绘就出西安城市发展的未来,更将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一带一路」与内外双循环战略下,强有力的创新引擎!

▼ 丝路科学城,西高新「三次创业」主阵地

01

西安不止有汉唐

丝路也不止由汉唐始

MEASURE THE WORLD

回顾西安璀璨的历史,第一时间浮现在人们心中的总是血性尚武、气吞山河的秦汉,和开放包容、万国来朝的唐;但西安更是礼乐兴盛、天下大同的周朝兴盛之地,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精神「源点」。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早在三千年前,周人便定都丰、镐二京——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在沣河畔拔地而起。

▼ 兵马俑,秦文化的西安

▼ 昆明池,汉文化的西安

▼ 大唐芙蓉园,唐文化的西安

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同样以此为起点徐徐展开。根据《周天子传》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964年周穆王便自此向西展开了其传奇的西征之旅。「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

▼ 诗经里,周文化的西安

从沣河流域出发,周天子以积极开拓之精神向西巡游,用所携带的丝绸换取了西王母给予的狩猎权和八车宝石。

这一次以丝绸换取资源的贸易,打破了早期中原地区与西方各部族往来的壁障,开启了最早的西向探索,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对丝绸之路上丝绸贸易的记载。

可以说,周穆王和西王母由此开辟了丝路贸易的先河,而周天子西行开辟的「玉石之路」就是丝绸之路最早的雏形。

▼ 沣河与潏河交汇处也是丝路科学城选址处

自秦岭缓缓流出,贯穿丝路科学城的沣河,见证着「丝路」的源起,发展与繁盛。以「丝路」为名,「科学」为的,承载着西高新再次出发使命的丝路科学城,也必然以「周」为始,以「国际」为径,从而为西安诠释出不同的「丝路」范儿!

02

丝路不只有贸易往来

更有科技交流

MEASURE THE WORLD

我们都知道,丝路作为古代欧亚大陆的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之路,数千年来持续推动着国际文化的汇通交融。但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承载着文化与贸易往来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更是一条「科技之路」。

▼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葡萄、苜蓿、胡桃、胡椒等大量作物自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桃、梨、大黄等农作物与药材则向西传播。

同时,不同作物的种植技术、桑蚕技术、制糖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天文、数学、历法等宝贵的科学知识,也在开放交往中得以更为广泛传播。

丝路联通了沿线各地的生产、生活技术与科学知识,丰富和提高了沿线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体验。

▼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多元化交流

可以说,「丝路」上的国际往来,不仅局限于物质与文化产品,更在于过程中关键核心的生产技术与前沿的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共创、共享。正是开放积极的科学技术交流,让过去的西安在科技创新领域冠绝全球。

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绝不能仅仅是商贸交流,缺少了「科技」,就无法完整地诠释「丝路」。因此,西安更需要一个科技人文交流中心。而作为西安源头创新、硬科技创新动力中心的西高新,无疑是最佳候选。

回望过去,她似乎也一直在为新时代中国西部的「丝路」科技交流中心做准备。

▼ 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

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初心,1991年至今的30余年里,高新区不断创新、突破自我,2020年已达到2,410亿元的生产总值,占西安全市24.1%,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5561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732亿元,中西部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1,654.61亿元,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截止2020年,西安高新区已聚集高等院校12所,科研院所49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11个,新型研发机构186家,本地企业研发费用GDP占比超6%,更是连续数年举办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面向硬科技创新时代,西安审时度势,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的产业发展新目标。

▼ 西安高新区俯瞰(来源:全景网)

高新区,无疑是西安过去,现在,未来「硬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与金字招牌。

作为高新区第三次创业的主战场,丝路科学城将通过整合并集中建设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两院七所」创新院所,打造中科院西安科学园。

不仅聚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更将开始建设阿秒光源等五大大科学装置,构建科学时代西安「硬科技」源头创新的「硬核」。

步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逐步变成庞大专业的创新系统,而大科学装置正是探索实现重大前沿科技探索的重量级武器,是吸引全球创新人才的重要「磁极」!

▼ 代表城市「硬科技」的西安高新区(来源:全景网)

从产业招商时代迈步进入科创竞争时代,丝路科学城将以大科学装置为「硬科技创新源」,嫁接高新区完善的科技创新转化链条,进一步放大、兑现硬科技创新价值,成为西安乃至中国西部更迭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杠杆!

03

丝路不只有万国来朝

更有长漂汇聚

MEASURE THE WORLD

成就科技交流,首要就是人群的聚集,不仅仅是技术人才的聚集,更是各种多元人群的聚集。一方面是为交流创造氛围,另一方面也为跨界提供条件。丝绸之路的兴盛,就见证了世界各地人们汇聚长安的繁荣盛景。

在西安作为中国一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漫漫历史长河之中,闪耀着大量来自边疆与他国的「长漂」们:

东晋时期,来自西域龟兹的知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法师,为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汉时期,来自匈奴休屠部的太子金日磾深受汉武帝重用,成为守护西汉政权的中流砥柱;

盛唐时期,阿倍仲麻吕因「慕中国之风」终生留在唐朝,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核心代表……

▼ 长恨歌,唐朝时期万国来朝的盛世场景再现

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中说:「唐代西域各国胡人流寓长安,其居处自不限于一隅,然在城西者甚夥,而贾胡则似多聚于西市。」

在丝路鼎盛的唐朝,长安西市周边便形成了最早的「国际人才社区」。以文引人,以文化人,正是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带动了高水平「长漂」的汇聚,造就了至今令无数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繁荣盛景。

▼ 书店内充电学习的年轻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丝路科学城将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成为一片以硬科技创新为底色,丝路国际交往为牵引,绿色共享生活为示范,成为西安打造「新生活」范本,构建西安新时代引人、聚人的超强磁极,吸引全球「新长漂」共建面向未来的新西安!

▼ 高新区,嘉会国际交流中心

近些年来,西安正在文化生活方面不断焕活新生。如果说,曲江正在将历史「活化」,用新国潮的方式,承担着「复新」和再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那丝路科学城就将是「古都」西安未来「新生活」的新「源点」。

▼ 嘉会坊创业街区

除了集中建设高水平创新「锚机构」外,高新区已初步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嘉会坊创业街区,不仅成为高新人才与企业秀出创新成果、交流科创与行业经验,获取创新创业服务的事业平台,更已成为面向未来的前沿生活展示场,硬科技融入生活的体验场!

▼ 嘉会坊创业街区

梁家滩国际社区已投入使用——国际学校里有着2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师生,他们正以前沿的国际教育方式培育着未来的创新「雏鹰」;奥特莱斯中,全球的创新人才可以度过快乐幸福的亲子周末,满足对接国际的时尚消费体验;

▼ 梁家滩国际社区,奥特莱斯

美丽的湿地公园中「三河一山」绿道穿过,吸引着周边的国际人才时不时地滨水跑步休闲。

▼ 「三河一山」绿道

中央创新区(CID)区域,未来之瞳已拉开建设格局,初见雏形。瞳系列建筑(大剧院)、地铁6号线小枢纽,以及大仁遗址公园已开启建设,国际化都市文娱逐渐齐备,将成为西安未来都市休闲的新磁极。

▼ 中央创新区(CID)区位

未来,围绕文创人才的创新聚落、科创人才的科学家社区、智慧化的城市管理与面向碳中和美好未来的高效能源管理等等,都将一一在这片区域生长而出,展示既舒适高效,又易感易得的幸福未来新生活。

中国范儿、国际胸怀的新生活,正在以「新长漂」的聚集重新定义丝路!

04

丝路不只有商贾繁荣

更有诗与远方

MEASURE THE WORLD

不同于大众对「科学城」现代科技都市感的想象,丝路科学城内不仅将保留大片的农田、水系与村落,沣河与潏河更在丝路科学城的中心交叉而过,构建起科学城的绿色心脏——生态文创组团,如纽约中央公园一般,为繁华都市保留大片珍贵的纯真自然。

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科学城不仅在自然的规模、形态和结构上站在「中央公园」的肩上,更重要的是在保留本应远离都市的自然基础上,延续着区域的诗意,可谓将「诗与远方」留在了科学城的中心。

▼ 生态文创区位于丝路科学城的正中心,成为其「绿色心脏」

数千年间,西周先民在沣河畔所作的《诗经》,作为中华儒学文化的经典作品,沿丝路向西送去了中华的儒家精神。

如今,漫步于沣河岸边,仍能感受到周朝先民栖息过的沣水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优美生态,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浪漫环境,体会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之美。

▼ 仪祉湖湿地公园

后秦皇帝姚兴,在「秦渡」登船前往草堂寺,在秦岭脚下听鸠摩罗什讲经说法,「渡」来了西方的佛教文化。

如今,造访秦渡古镇,仍可以在一碗筋、薄、爽、滑的米皮与鲜香浓郁的调味中,感受千古丝路贸易往来带来的中西融合的味蕾体验;游至秦岭脚下,在鸠摩罗什法师译经传法的草堂寺,悠然的寺钟仿佛还在诉说着千余年前中原先民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文化交流史。

▼ 沣河与秦渡古镇,后秦皇帝姚兴由此登船前往草堂寺学经

▼ 草堂寺-鸠摩罗什像,鸠摩罗什曾在此讲经说法

拥有罕见「一渠穿两湖」形态的仪祉湖公园,记载着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因势利导的中华治水哲学;

沣河畔、秦岭下的秦渡古镇仍然鲜活生动,流淌着前年的渡口文化与农耕历史,讲述着中国人依山而居、枕水而眠的田园梦;

流淌着《诗经》中古朴浪漫气息的沣河自秦岭缓缓流淌,滋养着村庄与中原地区罕见的万亩稻田;

充满野趣、生态宜人的洨河生态公园,共同构建起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游魅力。

▼ 「一渠穿两湖」的沣惠渠

将「诗与远方」安在未来科学城的正中心,在这古丝路开启的空间、时间、精神之「源」里,中外、古今、天人交融呼应,「诗与远方」的生活从来不必真在远方,身处繁华都市,转身亦可感受宁静与诗意。

▼ 抬眼见秦岭的优质田园生态风光

「日游秦渡口,夜宿秦岭下」,来自一带一路的国际创新人才,将怡然地游憩、创造、交流,在「有诗有画有伙伴」的绝佳环境中,激发更多硬科技源创新!

05

丝路是「起点」

也是「终点」

MEASURE THE WORLD

作为丝路文化高地,西安的历史,千百年来总与丝路紧紧地绑定在一起。汉代,西安是汉武帝向西派遣使节至东南亚、中亚乃至罗马的起点;唐代,西安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起点,更是全球胡人来华「长漂」的终点。

早在周朝时期,先民便在早期的多元文化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尚和去同,以他平他」的思想,强调对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在共同发展中努力做到尊重差异、兼容并蓄、共同发展。

可以说,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华文明面对国际合作与交流交往时的精神基础,为盛唐长安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乃至如今中国面向全球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基础建设。

▼ 大唐芙蓉园

这里不仅是中西方交流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精神之起点,也终将成为未来全球创新人才的「终点」。

从新出发,丝路科学城,必将站位中华崛起的科创新时代,汲取数千年「丝路之源」的精神养分再出发,用开拓的精神建设中国中西部国际化「硬科技」创新的新「起点」,以开放的姿态纳天下之英才打造全球人才新「终点」。

▼ 丝路科学城所在范围航拍

是以丝路科学城,必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立城精神下,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样板示范区和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点」!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原标题:《西安丝路科学城的硬核科技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