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妈妈!》:困在记忆里的女儿

曾于里
2022-09-12 09:0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注:本文有剧透

《妈妈!》是市面上少有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并且它也属于女性电影里更为稀缺的那一类——聚焦中老年女性的生存处境。事实证明,导演杨荔钠的选择大胆但正确,吴彦姝和奚美娟在大银幕上贡献了不相伯仲的顶级表演,亦进一步拓宽中老年叙事的想象空间。

《妈妈!》海报

电影由阿尔兹海默症(别名“老年痴呆症”)切入。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超过4000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种种问题显得愈发迫切。因此,这些年关注阿尔兹海默症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妈妈!》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颇具戏剧性。这一题材的作品更多聚焦年轻一代与罹患病症的长辈的关系,《妈妈!》则反过来,由85岁的妈妈照顾65岁的罹患病症的女儿。

母女的关系有过玄妙的变化。在罹患病症之前,65岁的退休大学教授冯济真(奚美娟 饰)照顾着同样从大学教授退休的85岁母亲蒋玉芝(吴彦姝 饰)。冯济真的生活朴素、规律,也略显刻板,她吃素,饮食非常单调,热心于做公益,但少言寡语。她像照顾小孩一样细心照料母亲的生活,比如自己咸菜白粥,但母亲的早餐营养种类都很丰富,每天也是变着花样给母亲准备营养丰富的正餐。她与母亲当然爱着彼此,只是她们的关系却称不上亲密无间,比如她们会相互置气,会冷战,虽然会很快和好。

女儿冯济真(奚美娟 饰)

母亲的个性与女儿截然不同。如果说女儿是内敛、约束,那么母亲则是外向、奔放。她是文科教授,记忆清晰、过目不忘,骨子里很浪漫,对诗歌信手拈来;她很活泼、甚至带有那么一点顽劣的味道,有时会像孩子那样对精心准备的早餐无动于衷,爬着梯子在书柜上翻来找去——丝毫不考虑危险性;她更是天真可爱的,早上跟女儿冷战着,晚上就跟女儿撒娇、求暖床,有时对于女儿一些不合己意的要求也会耍起无赖来……

妈妈(吴彦姝 饰)

在女儿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后,母女之间照料与被照料的关系发生倒转:以前是女儿照料妈妈,现在是85岁的妈妈要照料65岁的女儿;以前妈妈是“假任性”,现在女儿是真任性。母爱惊人的力量自此爆发。妈妈没有埋怨、惧怕或退缩,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得努力地活下去了,才能照料好我的女儿;以前她觉得自己已经活够了,所以特别随心和恣意,现在得改变生活态度和习惯了。她大口吃着早餐,铆足了劲锻炼身体——平板支撑、举哑铃和瑜伽都不在话下,重新捡起她早已经生疏的厨艺……

妈妈照顾女儿

更难得的是,她给女儿的那份笃定和心安。她告诉女儿:“每个妈妈都是母狼,我虽然老了一点,但是我的耐力不差,保护幼崽是天性,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小孩。真有一天,你不会阅读了,不认识路了,就让我做你的眼睛和腿脚。”她的确也是这么做的。她给女儿做饭,帮女儿洗澡,在女儿发病捣乱或者乱发脾气的时候能够不失控地冷静地应对……

这是《妈妈!》所要传递给观众的第一层内涵:经由迷失在记忆中的女儿,折射妈妈的伟大。值得注意的是,杨荔钠对妈妈的讴歌,与其说是对“母职”的强化,毋宁说她想要彰显的是女性生命的博大与韧性。

电影也经由疾病引发的种种残酷的衰败,表达对阿尔兹海默症群体及其照料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单身愈发普遍的情形下,人们在拥抱自由的同时亦承担着自由的风险——各种意外与风险有可能随时降临,我们做好充分准备了吗?社会做好准备了吗?这是电影给人的尖锐追问。

不过,《妈妈!》的第一层叙事也招致了一些批评,不在于母女的优雅、自持、从容,而在于电影在强化与凸显这一切时,无形中就带有一种“阶层视角”,让这个残酷的疾病囿于精致的生活空间,脱离了更为残酷的人间世,也就削弱了疾病的痛感。比如有多少家庭里的成员都是退休教授?住的是这样窗明几净的别墅?住得进价格高昂的高档疗养院?

两位女主角面对意外时,有条件相对优雅从容地应对

对此,倒是有必要替导演申辩一句。电影多少是显得“精致”,但导演特意选取高级知识分子作为主人公,有着更深刻的意图。一方面,阿尔兹海默症的典型症状是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当这种疾病发生在一个一生克己慎独、优雅睿智的知识分子身上时,这种落差显尤为强烈、令人唏嘘,同样能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身份设定,可以让导演借助“记忆”这个主题,回溯到历史的深处去。这是电影的第二层内涵。也是在这一面向上,电影显示出它的思想深度和拍摄技巧——经由个体的记忆迷失回归集体记忆,把历史的伤痕呈现包装在一个很现实的议题里,让电影可以很顺利地公映,公众可以很坦然地讨论。

观众一开始的纳闷慢慢就得到解答:为什么女儿会活得如此刻板呢,甚至带有那么一点自我惩罚、自我赎罪的意味?为什么女儿在记忆消散之前,一心想要把父亲的考古日记整理出来?为什么女儿一再看到的是关于父亲的幻影?当她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当她在记忆中迷失时,那些隐藏封闭在内心深处,平时里不敢想、不敢提的记忆,才纷纷跑了出来。

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所了解的观众,很容易经由女儿的记忆拼凑出历史的模样。电影的背景是2014年,女儿65岁,妈妈85岁,1957年当女儿8岁时,父亲曾在外考古……在女儿的记忆中,一家三口有过其乐融融的时刻。然而,历史风云变幻,知识分子曾经是遭遇巨大冲击的群体。困在记忆中的女儿,有时会突然回到少女时代,此时的她只有惊恐、紧绷和拒斥,门外仿佛是紧促的敲门声,她拉着母亲躲在床底下,仿佛门外的人是坏蛋,而对于这样的敌人她手中有猎枪……

虽然幻影中的父亲已经白发苍苍,但实际上父亲并未老去,他投湖自尽了。“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搁浅的鲸鱼是殉难者。等女儿真正明白历史发生了什么、真正理解父亲的深爱时,已追悔莫及,她将这一切视为自己的罪孽,她的克制、自持、对一切冤枉的忍受,都是出于赎罪的心理。

这时,电影中的阿尔兹海默症既是一种真实的、具体的疾病,对于女儿来说,这也是历史记忆的隐喻。她想抹去这一段记忆,太压抑这一段记忆,或许这才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可在疾病发生后,当她真正能够说出这段记忆时,她反而能够从以前紧绷的状态中真正解脱出来。

可这终究令人心生喟叹:为何只有在记忆迷失、在蒙昧的痴呆状态中,她才敢于提及那一段过去?父亲从事的考古行业,“考古工作,能让我们看清过去,也记得现在”,我们可以好好活在当下的同时,坦荡地面对历史吗?

《妈妈!》并非一部普通歌颂母爱,或者描绘阿尔兹海默症的社会问题电影,经由记忆的双重内涵,《妈妈!》抵达集体记忆的深处,充分彰显杨荔钠导演的敏锐、勇气和深刻。吴彦姝和奚美娟精准、细腻、绝妙、动人的演技,为导演的所有表达加分。

释然的、尊严的收尾

只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电影有它的问题。文淇饰演的周夏,功能性意味太强了,符号属性大于电影的逻辑,反而成为电影可以删去的枝蔓。而电影整个后半程,又稍微显得冗长和滥情。当然,观众千万别以为电影的结局是温情、煽情的,也不要认为它是悲观的、悲情的,它只是关于释然与尊严。当妈妈罹患了帕金森病,她穿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华丽旗袍,推着女儿走出疗养院的大门,发放巧克力的大妈对她们说“走了就别再回来了,这些巧克力带着路上吃”,而从海边回去的人对她们说现在涨潮很危险……母女俩在海浪中相拥、相泣、表达对彼此的相爱。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海浪终将淹没一切,但别担心,“等这些句子长大,它们会自己走出来”。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