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就业观④|再入职场的创业大学生:眼界比高薪更重要
【编者按】
2月3日起,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简称考研)成绩陆续公布,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新一波春招高峰到来。根据人社部和教育部的统计,201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820万人,创历史新高,如果把海归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统计在内,总数将超过千万人之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系列报道,希望管窥一豹,立体化透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深度观察和剖析大学生求职新趋势。
“他们觉得我对工资的要求会比较高,未来留不住。”在2017年10月的一次秋招面试上,当陈涵(化名)说出自己大学创业月入3万时,却被面试官拒之门外。
在下一次面试上,同样的创业经历,陈涵称自己在谈收入时“减少了一个0”,却拿到了知名企业的offer,“可能创业对就业最大的影响,就是提高了对钱的感知度,刚毕业的工资确实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随着考研成绩的公布,2018年就业季即将进入另一个高潮,其中,有一群特殊的毕业生,他们早在大学时期就自行创业,且获得了不菲的收入,面临就业季,是继续创业还是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了他们人生的选择。
“刚刚步入社会,先学习、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但没有走上创业的路,或许未来也是一种遗憾。”放弃创业项目的颜叶(化名),如今已经拿到一家知名银行的offer,对她而言,就业季是一个既迷茫又清晰的时期。
而创业收入和求职工资的对比,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囧境。有的创业大学生大学期间已达到纯收入近百万元,求职后1.5万元左右的月薪,往往仅是以往收入的几十分之一。
对此,大多数创业者认为,工作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和资源,收入并非唯一考量标准。也有大学生创业者为了未来更安心的工作,提前进行生活资金储备,“就业前三年工资或许不会太高,但无论高低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可以安心发展工作。”
创业经历成面试谈资
2月2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赵龙刚刚结束了为期12天的苏宁职前培训。
早在2017年10月,赵龙就已经和南京苏宁总部签订了三方协议,而此时,求职时间不足2个月,他手中已经握有十多份入职offer,其中不乏华为、中建八局等知名企业。
谈起自己的求职经过,赵龙认为离不开他大学四年的创业故事。
2014年9月,刚刚步入山东大学的赵龙,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加入了一个初创团队。三年多下来,他们创办的大学生正装品牌“别样正装”,不仅通过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还从山东大学扩展到了全国112所高校,年销售额过百万。
尽管赵龙在大学期间还有过百度、腾讯等大公司的实习经历,但创业经历,成为了他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特色。
“面试时问的频率和内容最多的就是创业,他们也很好奇。”赵龙说,创业的经历贯穿了自己大学四年,也是自己最宝贵的经历。
但也有公司担忧,在大学时期就年收入过百万,能否愿意在企业长期发展下去?
对此,赵龙想得很明白,“创业和就业两者是相关的,我的创业项目就是基于零售的项目,在苏宁也是做零售相关的内容,其实是相通的。”
在他看来,创业只能维持一个现状,长期来看无法给自己带来大的提升,“特别是资源、资金、人脉、经验积累等,所以想到大公司来继续磨砺。”这样的回答,也获得了面试官们的欣赏。
已拿到上海某银行offer的颜叶表示,当初的创业经历在自己的简历上留下了出彩的一笔,“当时做过的事情都是实打实的,不是那种特别空泛的东西,而很多公司看重的就是这种办实事的能力。”
相比于赵龙近四年的创业经历,颜叶的创业有些短暂,但辛苦和压力却一点儿不少,“我们是在大二期末才开始决定要做创业项目,当时想办一个职业体验平台,9个人七手八脚的就开始做了。”由于没有资源和社会经验,忙碌了很久,大家也没有把项目落到实处。
焦头烂额的杂事、毫无头绪的未来,让颜叶苦恼了很久。步入大三的尾声,当时准备考研的她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复习,“当时突然就想到了找到工作之后那种平淡的小生活,实在太吸引我了。”
退出创业团队的颜叶开始准备考研和求职,尽管创业没有成功,但近一年的经历,却成为她面试时的谈资,“我很喜欢和面试官讲一些做创业项目的趣事,有次还把面试官给逗笑了呢。”
对于自己的选择,颜叶认为,“刚刚步入社会,先学习、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可能幸运,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路,没有找到也不用太担心,顺其自然走到前面总会有路的。”
创业收入高,求职受影响
在很多毕业生的创业经历成为加分项时,来自厦门某高校的陈涵在求职时,却被自己的创业经历“绊了脚”。
在2017年秋招时,陈涵在一路打拼之下,终于进入一家运动品牌公司的终面。面试官对于他的大学期间零售的创业经历十分感兴趣。
“但我比较失误的是,告诉了他们我的真实收入,就是最低每个月也能有3万(元)纯收入,当时就感觉面试官沉默了一下。”最终,陈涵被通知未能通过面试。
在下一次面试时,陈涵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没有主动提及收入,在问到时,也有意识地“减少了一个0”,“就说收入只是为了补贴自己的生活费。”
如今顺利入职的他,谈起这段经历还是哭笑不得。但他的经历,确实是大学生创业者在求职时常常面临的尴尬情况。
赵龙也表示,在面试时,谈及创业经历,面试官最关心的就是为什么会放弃创业,“会试探一下你是不是会在企业留足够长的时间,还是只是拿企业当跳板。”
对于这种试探,赵龙选择实话实说,“我觉得如果一个公司连留住人的自信都没有,那么也没有必要去,对个人和公司都好。”
他认为,一些大公司就不会有这种担忧,“他们觉得大学期间可以创业,代表你能力比较强,而他们需要的就是能力强的人,不会担心你能否留住。”
此外,求职时对工资预期过高,也是企业担忧所在。
赵龙对此表示,对于工资的预期高其实大家都有,大学生创业者并不会因为大学期间收入过高,就会对求职的工资预期高。
“因为对我们来说,出来(求职)就是为了工作,如果是为了金钱,何必出来(求职)呢?就不如继续创业赚钱了。”赵龙说,赚钱并不是他找工作的唯一标准,而是有着更多维度的考虑,比如眼界、工作经验、平台资源等。
赵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对于工资的预期就是在1到1.5万之间,如今入职也刚好达到了自己的标准。
如今正在创业的上海某985高校研究生李泰(化名),也有着与赵龙相似的看法。
今年9月即将求职的他,对于未来的工作及工资想得很明白,“有过创业的经历的大学生,而且不是被动放弃的人,毕业后决定找工作都不是仅仅看重那份收入,而是工作能带给我们的其他资源。”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在大学时期的创业,让他比较早实现了经济独立,所以,对于金钱并没有太大的渴求,“求职一是不想浪费自己近8年的专业学习,二是觉得工作能够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
但他对于未来的工作也有着自己的担心,“现在因为平均月收入比较高,生活水平会相对高一些,包括消费、旅行等,担心刚刚步入职场的前两年,会因为收入的减少而降低生活水平。”
为此,他已开始为一年后的工作进行资金储备,“至少保证自己和家人(在自己)就业两三年内的生活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这样才能够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平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用受迫于生活压力。”
曾经的创业者选择不同的未来
对于“未来还会再进行创业吗”这个问题,赵龙、颜叶、陈涵都表示还未想好,不知什么时候创业的火苗又会冒起。
或许有的人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但赵龙最看重的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创业是想给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在公司能创造的价值更大,为什么还要去创业呢?”
他认为,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是不变的,“只是创业是自己当老板,就业是当员工,我对角色和形式其实没有特别的追求。”
此外,他认为,创业是B,而工作是A,“如果想到B的话,就要先经过A的锻炼,要不然一个刚出来社会的大学生,不会有太多资源和人脉。如果以后自己有了资源和资本,又有很强烈的创业意愿,那么还是会考虑再进行创业。”
陈涵则是因为毕业前的一次失败尝试,对创业开始变得畏缩。当时面临就业的关键时期,不愿意放弃大学三年创业成果的陈涵,联合两个好友,打算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创办自媒体。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录制专业视频。
然而效果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轰动,在经历了第三次被封号,以及好友的关系破裂后,陈涵选择了放弃,同时也放弃了自己此前的服装零售创业。
目前,顺利进入一家知名企业的他,选择了踏踏实实的工作。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还是想创业的,因为收入比较高,而且成就感很足。但真的觉得自己经验不够、资金也不够,想要做大的话,还是要先从学习开始。”
陈涵告诉澎湃新闻,或许若干年后,各方面机会更为成熟了,自己还是会去创业。
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山东大学将就业指导中心,改为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对于学生们的创业项目,学校不仅会关注,而且常常会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
该中心老师王迎春告诉澎湃新闻,“对于学校里已经注册公司的团队,学校不仅会帮助学生引入更好的导师资源指导、打通地市孵化平台,同时还在校内打造了更加便捷的众创平台邀请入驻。”
王迎春介绍称,早在双创政策提出之前,学校就和校友企业共建了“凤岐茶社”,将北上广的创业资源引入学校,通过组织沙龙讲座、社群群主训练营、融资路演、电商创业等活动,线上线下配合打造“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
“为了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入驻凤岐茶社的学生创业团队水电、场地甚至教育培训等费用一概由学校承担。”上述赵龙的创业团队,正式凤岐茶社最早入驻的一批创业团队之一。
随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的创业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据王迎春介绍,单单是去年的寒假开学,在学校注册公司的学生团队就已经有十几个了,“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而这些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自主创业,假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前往苏州深圳等公司实地考察学习,不仅能力和经验得到了提升,眼界也变得更加宽广,“无论是继续创业,还是毕业找工作,自主创业都是学生非常宝贵的经验,也是求职时很重要的一个砝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