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国王室,为什么拥有德国血统?

2022-09-11 0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鹪鹩君

责编|Thomas

回顾近代英国的发迹史,其中不乏优秀君王的身影。英国王室与大英帝国互相成就,最终造就了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长期以来统治英国的王朝并非出身本土,而是地地道道的“外国人”。

考察历史也会发现,英国人确实存在被外国王室统治本国的传统。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征服英格兰,从此开启了长达700余年的法系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今日的英国王室

除了法国人之外,还有与英国人同宗同源的德国。现代英国(英格兰)人起源于公元5世纪从德国北部渡海迁移而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德意志人同属于古日耳曼人。两者不仅共有同一个“老祖宗”,还曾是比邻而居的“老乡”。

公元17世纪,出身德国的汉诺威王室更是直接入主英国,使英国王室血统从法系转移至德系,延续了外族王朝统治英国的传统。

▲英国王室

像是号称“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就出身于汉诺威王室,具有德国血统。而这种德国血统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为什么雄视全球的英国人会允许出身德裔的王室统治本国呢?且待下文道来。

▲维多利亚女王

一、17世纪之前的英国王室

英国在近代是妥妥的“开了挂的王者”,可谓傲视全球。但在古代世界,却是远离欧洲文明中心的“孤岛”。

不列颠岛上最早的原住民是欧洲三大蛮族之一的凯尔特人,又被称为“布立吞人”。他们普遍处于部落时代,开始使用铁器,但并未形成国家。

▲不列颠岛

直到公元5世纪,欧洲大陆上的日耳曼民族开始大迁移,原本盘踞在现代德国西北部和丹麦南部地区的两支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渡海征服英格兰,残存的凯尔特人只能向西部的威尔士和北部的苏格兰地区退却。

盎格鲁撒克逊人于是取代凯尔特人成为英格兰的主体民族,以至于今日英文中“England”一词就来源于盎格鲁部族之名“Anglo”。

▲盎格鲁萨克逊人渡海征服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地区建立了七个小王国,互相征战。最终在公元927年,威塞克斯国王埃塞尔斯坦统一英格兰,建立起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统治。

这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统治英国的本土王朝。11世纪初,同属于日耳曼人的北欧维京人曾短暂征服英格兰。但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本土王朝复辟后仍然掌握着英格兰的统治权,直到1066年法国诺曼人的到来。

▲公元9世纪不列颠“七国时代”形势图

1066年法国北部的地方诸侯“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本身也是北欧维京人侵入法国北部后建立的征服性质的公国。只是这些“侵略者”定居诺曼底后逐渐受法国文化熏陶,自身开始法国化,但是骨子里对外征战掠夺的本性依然如故。

在诺曼人的强大武力下,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末代英王哈德罗二世战死沙场,英国本土王朝最终灭亡。

威廉建立起诺曼底王朝对英格兰的统治。至此之后统治英国的四代王朝,或是在血统上,或是在政治上,都与法国有较深渊源。

▲12世纪初的态势

作为法系王朝开局者的“诺曼底王朝”,将大量法国制度文化移植到英国。诺曼贵族阶层和王室宫廷普遍使用法语,使得起源于古日耳曼语的古英语也吸收了大量法语词汇和语法,逐渐转变为中古英语。

法国的贵族文化、宫廷礼仪也被传入英国。甚至今日英国王徽上仍留有用古法文撰写的箴言。

政治上,诺曼底王朝推行欧洲的封建制度,调查全国土地情况,强化对贵族的控制,加强王权。使得原本孤立的英国被纳入到欧洲文化圈中。

▲英国王室徽章:上方圈饰上用古法语写着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怀邪念者蒙羞),下方饰带上用法语写着:Dieu et mon droit(我权天授)

继之而起的金雀花王朝出身于法国西南诸侯——安茹伯国。该王朝将英国本土与其在法国的广阔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幅员辽阔的“安茹帝国”。

此时的英王既是与法王地位平等的一国之君,同时又是法国国内安茹伯国、诺曼底公国、阿基坦公国、布列塔尼公国等封国的领主,属于法王的封臣。

这种身份矛盾导致英法两国交恶。法王无法忍受国内大片领土受控于英王,时刻想要“削藩”;而英王则想彻底推翻法王统治,自己取而代之,将英法两国整合到一起,称霸欧陆。

最终导致14至15世纪长达百余年的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1453年法军收复了除加莱港外的所有法国领土,英法两国在领土上彻底“分家”。

▲1189年安茹帝国的领土范围

15至16世纪,都铎王朝统治英国,彼时的欧洲宗教问题成为焦点。

中世纪晚期,西欧天主教会陷入腐败的泥潭中,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各国王权的集中。

为此15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捷克的胡斯,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与瑞士的加尔文和茨温利发动宗教改革,意图通过建立“新教”,抑制天主教的奢靡之风,使教会廉洁化,得到民众的拥护。

▲欧洲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英国虽然也进行了宗教改革,但是起因与目的却和欧陆各国有所区别。

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因为自己的原配妻子凯瑟琳王后没有生育出男性继承人,为了延续王朝统系,企图离婚再娶。但是天主教教规不允许离婚,除非得到教皇特许。而教皇在亨利八世的政敌,神圣罗马皇帝的支持下多次拒绝发出许可。

为此亨利八世在未经教皇允许的情况下,与宫廷侍女安妮·博林秘密结婚。之后被教皇发现,并受到责罚。

亨利八世索性与罗马教廷决裂,宣布英国脱离天主教信仰,建立起“英国国教会”,由英国国王自任“教主”。掀起了英格兰宗教改革序幕,自此英国进入了“新教阵营”。

▲英国宗教改革的推手——英王亨利八世

英国虽然进行了宗教改革,但是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亨利八世个人的婚姻问题以及加强英国王权,因此英国国教并未在教会组织和教义层面改革天主教旧习,这就引起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二、英国内战与“德系入主”

17世纪初,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王位由统治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继承。

斯图亚特王朝起源于法国布列塔尼贵族,严守天主教信仰,敌视新教。这就与已经普遍接受新教信仰的英格兰民众产生矛盾。

再加上斯图亚特诸王不习惯英国议会政治的传统,漠视甚至直接解散议会,实行专制统治。导致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围绕宗教和议会两条主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下的议会军与保守贵族支持下的王军进行反复较量。

▲英国内战形势图

1649年到1660年,议会军在著名将领克伦威尔领导下,一度处死国王,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其后又经历了王朝复辟,双方斗争激烈。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驱逐了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斯二世,议会军取得最终胜利。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避免再次出现专制独裁,同时也为了防止天主教势力在英国的复辟。英国议会在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将国王的权力限制在议会权力之下。同时规定天主教徒不具有继承英国王位的资格。

▲英国议会

驱逐了老国王,如何选择新国王又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议会既希望从斯图亚特王朝的旁支血脉中找寻继承人,以图稳定政治局势;又要避免天主教徒成为国王。这样一来反而缩小了寻找的范围。

最终,议会选择了老国王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女婿威廉。威廉是统治荷兰的亲王,当时的荷兰已经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工商业发达,威廉的施政也比较开明。更重要的是,威廉和玛丽都是新教徒,符合英国民众希望进一步使英国国教新教化的需求。

这两位国王也不负众望,即位之后,努力修补与议会的关系,并且改革英国国教会的陋习,使教会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玛丽与威廉画像

可惜好景不长,玛丽与威廉在1694年和1700年先后崩逝而且身后无子嗣。王位只好传给玛丽的妹妹,詹姆斯二世的小女儿——安妮,但安妮女王也无子嗣。接连两代国王无嗣,英国又面临王朝更替的局面,政治形势不稳,守旧势力也蠢蠢欲动。

英国议会为了稳定局势,巩固“光荣革命”的成果,同时也进一步防止天主教在英国的复辟,于1701年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再次强调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以及王位不得由“信奉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婚”之人继承。

▲1618年德国新教信仰分布图

再次面对王位继承人问题。英国议会将目光转向了当时还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

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当时德国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已经皈依了新教。天主教的旧习也得到较为彻底的去除。从德国选择继承人,能够有效规避天主教复辟的风险。

另一方面,当时的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小邦林立,一盘散沙。从弱小的德意志小邦贵族中选择王位继承人,能够有效防止外国势力干涉英国内政;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过考虑到兼顾新旧王朝的血缘关系,还是需要尽量从詹姆斯二世和安妮女王的亲族中挑选继承人,为此,英国议会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宗教改革后的欧洲

贵族议员们将詹姆斯二世和安妮女王的族谱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排除了50名与安妮女王有亲缘关系的外国贵族后,找到了合适人选,德国西北部小邦汉诺威的统治者——乔治一世。

1714年,乔治一世登基为英国国王。自此以后,从威廉建立的诺曼底王朝算起,统治英国近700年法系王朝结束。以乔治一世开基的德系血统的“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

三、汉诺威王朝与内阁制形成

汉诺威王朝统治英国的最大政治成果当属内阁制的形成。

其实在斯图亚特王朝或是更早的时期,内阁已经在英国出现,当时它还只是协助国王处理政务的御用机关,阁臣均由国王选任,与议会没有必然联系。但这种情况在汉诺威王朝时期发生了改变。

▲乔治一世的画像

作为汉诺威选帝侯的乔治一世,在继承英国王位时已经54岁了。他长期生活在德国,无法适应英国的政风民俗,甚至无法流利地使用英语。再加上,在英国有议会“管着”国王,和能够随心所欲发号施令的汉诺威相比,乔治一世更青睐后者。

因此老国王并未将统治中心放在英国,而更喜欢在德国做一个“小邦之主”。他甚至常年住在汉诺威的莱纳宫内,很少驾临英国本土。

▲汉诺威选帝侯国(王国)的宫殿——莱纳宫

对于英国政务,乔治一世采取“佛系”态度。索性将政务一股脑地交给内阁处理,仅指派一名亲信贵族作为首席大臣代替自己主持内阁政务,这名大臣就成为英国“首相”的雏形。

此后英国君主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首相总领内阁便由此开端。

1727年他的儿子乔治二世同时继承英国和汉诺威的王位。乔治二世同他父亲一样,也是一个过惯了汉诺威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同样对英国政务不感兴趣。

这就使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度获得了充足的发展时间。

▲由乔治一世任命的,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由于国王长期“放任”内阁,首相为了有效地推行政务、维持政府运转,就不得不争取议会的支持。

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惯例,英国国王只能选择在议会选举中占有多数席位的党派的领袖出任首相。

这样一来,内阁就由对国王负责,逐渐转变为对议会负责。英国近代的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并延续到现在。

▲唐宁街10号中的内阁办公室

正是由于汉诺威王朝两代国王“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最关键的一环——责任内阁制得以确立。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议会和内阁控制国政。

在先进制度的支持下,18世纪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获得划时代的发展。

▲1851年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展示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1780年英国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而到了1848年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同时期的英国煤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强大的生产力推动着英国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1900年,英国的全球殖民地面积达到3271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到3.67亿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1897年大英帝国的疆域(粉红色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当时英国的国力达到极盛。但是同时代的德国也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德国成功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国力,迅速崛起为新兴的欧陆霸权。英吉利与德意志这对同宗同源的“老冤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矛盾渐起,最终在一战中兵戎相向。

四、温莎王室的继承与改名

维多利亚女王可谓一代雄主,但她却没保住先祖传承的“汉诺威王朝”。

1836年,维多利亚与德国的阿尔伯特亲王一见钟情,两人最终在1840年成婚。婚后的女王与阿尔伯特感情很亲密。而阿尔伯特也顺利成为女王的“贤内助”,但可惜的是,这段幸福婚姻只维持了21年,1861年阿尔伯特亲王因病早逝,年仅42岁。

▲阿尔伯特亲王与维多利亚女王

丈夫离世后,维多利亚女王陷入悲痛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从公共生活中隐退。为了纪念亡夫,同时也参考了乔治一世继承安妮女王王位时,王朝转换的先例。

维多利亚决定让王储爱德华七世继承丈夫的姓氏——“萨克森-科堡-哥达”。由此英王统系从“汉诺威王朝”转成了“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与当时统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霍亨索伦王朝有亲缘关系,德皇威廉二世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

按理说,两国王室之间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能够拉近英德两国间的关系,但却没想到正是这位德国外孙,使两国关系愈加疏远,矛盾丛生。

▲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后,一改铁血宰相俾斯麦“拉拢英俄、遏制法国”的大陆政策,开始实行扩张殖民地,争夺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

在海军军备、殖民地、巴尔干等问题上与英俄矛盾加深,最终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德这两个无论是在王室层面,还是民族层面,都同宗同源,且位列当时世界第一、第二位的强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兵戎相见。

▲一战时分属“协约国”与“同盟国”阵营的英国与德国

一战中的交战状态,使英国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反德情绪。尤其是英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具有明显德国风格的王朝名称,更容易引起英国民众对于王室态度的怀疑与反感。

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为了表明与有血缘关系的德国皇帝血战到底的决心,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御令,宣布将英国王朝的名称,以及国王父系子嗣的私人姓氏由“萨克森-科堡-哥达”改成“温莎”。

▲漫画《明智的切割》意为一战中乔治五世“改朝换姓”切断与德国皇室的关系

温莎一名,来源于英国王室的家族城堡——温莎堡。相传温莎堡是由诺曼底王朝的开创者威廉一世建造的,具有上千年的历史。

英国王室以此作为王朝名称,也是考虑到温莎作为不列颠古老王朝的象征,能够使自身更具有英国本土性的特征。由此英国王朝转变为“温莎王朝”,一直传承至今。

▲英国温莎城堡图

二战后的英国又迎来另一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统治,她和菲利普亲王的婚姻,与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何其相似。

我们不禁要问,在伊丽莎白二世身后,英国是否会像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一样,再次经历“王朝更迭”呢?答案是否定的。

菲利普亲王本为希腊王子,具有希腊与丹麦王室血统。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融入英国王室,菲利普在与伊丽莎白结婚时,改用了母亲的姓氏“蒙巴顿”,以此使姓氏显得“英国化”。

同时,亲王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结婚之后,他提出希望按照维多利亚女王和安妮女王的惯例,将自己与伊丽莎白后裔的姓氏从“温莎”改成“蒙巴顿”,或是用自己封地的名称——“爱丁堡”(菲利普婚后被封为爱丁堡公爵)作为新王朝的称号。

但这位“外来女婿”的要求,却遭到了伊丽莎白的祖母——玛丽太王太后的反对。

▲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加冕照

为了维护“温莎王朝”的百年基业,老太后甚至说动了当时的首相丘吉尔,要他以团结民众为由,建议伊丽莎白二世发布敕令:保持“温莎王朝”的名号不变。

这一决定最终在1952年英国议会以立法形式加以确定。这一违反英国历史习俗的决定,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引起了菲利普亲王私下里的抱怨。

伊丽莎白心里也知道菲利普的委屈。为了安抚丈夫,女王特地在1960年——即玛丽太王太后去世7年后,发布枢密院御令,宣布自己后裔的姓氏改为“蒙巴顿-温莎”,而王朝名号仍为“温莎”不变,这才使老亲王稍感欣慰。

作者|鹪鹩君

资深历史爱好者

责编|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原标题:《英国王室,为什么拥有德国血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