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位大学“青椒”的59万字教学日记

2022-09-12 1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戴步云看来,“育人”向来大于“教书”。

江西师大心理学院的教师戴步云,从任教第二年开始记教学日记,5年多下来已有59万字。记录工作及与学生相处时的点滴,这是他对教学的反思,也是珍视与学生相处的证明。

父母都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教师节对于戴步云来说也是普通的日子,只是会比往日多花两三个小时回复学生的节日祝愿。他乐意与学生交流,感觉自己也会年轻不少,“这是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全文共3727个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记者丨白娟霞 舒涵 章嘉伊 李琬婷 周冰

编辑丨YQ

01“有必要记下来”的事情

日记里有个独立的文档,16000字,为期九个月,完整记录了一个过程:他发现有个学生因心理问题濒临自杀,就与院领导、辅导员和其他同学沟通,对学生进行了妥善的照顾;随后,又劝家长送那个学生去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终于出现病情好转。当然,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想法,戴步云没有把这个文档打开给我们看。

“作为老师应该建议他适当学会放弃,集中精力做好少数事情。”

“愿意去看病是走向康复第一步。”

“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

诸如此类的语句记录着他与一个个学生沟通的点点滴滴。

去年12月24日,西安因为疫情进行封闭管理,一些学生面临无法参加次日研究生考试的窘境。看到微博上发布的求助信息,戴步云决定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考生,连夜多方联系,还找到了陕西省教育部门的领导。凌晨1点,那位发微博求助的学生被救护车送往考点,顺利参加考试。

春节,他在学生群里组织了一场关于“一年来收获与成长”的讨论,14个学生的发言,戴步云逐句摘录。比如杜昊阳一是学会了“番茄工作法”,二是理解了理论与现实是相辅相成的,三是感受到了习惯的力量。日记里对每个人的分享内容,都予概括并加详细解说,并标下序号。

3月29日晚,戴步云教的“现代测量软件”课,总共12人选修,有28人来旁听。戴步云觉得,网课的形式很好,这样外校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可以旁听,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前来旁听的人,纷纷表示很有收获。”

4月22日前一晚,戴步云听了葛仲然关于时间管理讲座以后,意识到自己手上的任务应该用过程管理和任务分解,有效避免自己的拖延,不由想到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deadline之前才急急忙忙地做。他计划引进过程管理,把大任务分解成阶段性的小任务,学生可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完成任务,既保证质量又能避免最后时刻熬夜。

▲教学日记节选

这都是戴步云部分分享给我们教学日记里的文字。2017年,他来师大工作的第二年,为了不遗忘一些“有必要记下来”的事情,也是为了日积月累总结越来越多的经验教训,于是每晚睡前半小时,他都会用电脑敲下自己当日所思所感,详细到和某人说的某句话。

起初只是隔三岔五才写,再往后就每天都写。要是哪天没空写,次日还要补上。随着和学生交流越来越多,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值得记录的事情,有时候一天不止一篇,日记越写越长,单是去年,就写了20万字。

除了每年一个文档,有时候会为某件事专门记录一个文件。对自己工作能够提供借鉴的内容,会着重地写。比如改SPSS考卷时学生普遍犯的错误,做问卷数据分析要注意的细节,心理学二专生测量课考试时常错的题目等等。

日记也记录和学生相处的细碎日常,比如教师节素质拓展团辅活动,请学生聚餐时发生的趣事。和学生相处的的照片也有留存:新生入学时带他们参观校园,入学一周后带他们骑行环游艾溪湖,中秋前夜召开班会发月饼,和学生聚餐有人展示才艺,这些照片都有独立的文件夹,以日期命名。

入职以来,共有51个学生选他做毕业论文导师。凡是带过的学生,每人的学院、年级、专业、姓名、读研与否、在哪里工作定居,他都整理出了详细信息,时常更新,还给他们建了微信群。学生的毕业论文至少要指导一年,“个个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学日记时常翻阅。学生中谁有心理问题,哪个自幼父母离异,谁家里困苦,谁家又经历过洪水地震,他心里都记得清楚。

02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腔赤胆平乱世,以笔为剑定江山”,大学二年级他给自己起笔名“笔为剑”并沿用至今。他希望模仿鲁迅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彼时学习电子专业的戴步云希望自己可以“做些建功立业的事情”,在电子领域做出成就。

面临青春期的疑惑,高中时的戴步云便对心理学产生兴趣,高考第一志愿是华东师大的心理学,一分之差没考上,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电子系,毕业后工作两年,放不下喜欢的心理学,辞了工作又回到师大心理学院读研。

2008年戴步云跨专业考研成功后,有人问他能不能分享考研笔记,戴步云找了几个同年考研成功的网友,整理的资料打印几百页出售,没想到很快火了,转眼卖出几百本。2011年,这本考研资料作为正式书出版,很快销量跻身心理学考研书全国前三。

回想起来,戴步云觉得这本书 “贴近考研人”,为了便于跨专业的考生理解,写得仔细且幽默生动,也许是其成功之处。

2016年1月,戴步云从华南师大博士毕业后进入江西师大任教。在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同时,他有意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不久学院安排他做辅导员,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免不了要多了解学生。久而久之,他和许多学生关系好,很多人有疑惑都愿意与他交流,学习生活都有。戴步云在读博士期间的日记,学生中有去读博士的,他会分享给他们看。

“严格”是戴步云门下学生对他的普遍印象,指导学生做论文时,戴步云的要求是“做出高水平”。他带的一些学生,毕业论文在大四开学前就写好了初稿,早于别人半年,论文反复打磨,细致到标点与页码。对细节的追求,教学日记里也是如此。

今年保研到华南师大的俞雅慧,毕业论文改了34遍,她之前也听过有位学长论文改了53遍的“传说”。初识戴步云,俞雅慧觉得他是一个“尊重课堂”的人,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指引学生,所以选择他作为毕业论文导师,“他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双专生杜昊阳觉得戴步云是“引导型”老师,怎么查阅文献,怎么理解知识,戴步云都会用启发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戴步云对学术的态度也让他对学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如今他在西北师大读研,戴步云还经常关心他最近有没有收获。

戴步云的特点是把学生打造成一个团队,找他做导师的学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你能为团队带来什么?你需要团队为你提供什么帮助?”他经常组织学生开交流分享会,双专生与本专业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坐在在一起讨论。

▲戴步云和学生在一起

戴步云有和善的一面,学生与他没有距离感,他经常在群里问有没有同学和他一起吃午饭。19级的周春艳觉得“他的对话、行为与思考,很多时候都让你觉得有亲切感”,他自己也希望与学生交流是以“学长”的身份。

03“那位老先生是戴步云的爸爸”

戴步云的父亲戴海琦,1982年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教育专业毕业,退休前曾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是心理统计测量方向老“三剑客”之一,他领衔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成为江西师大的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来,戴步云主攻的专业方向也是心理统计测量,主要教的课正是父亲深耕多年的“心理测量学”。

戴海琦是学校第一个博士点最早的两位博导之一。许多人见到戴步云都会说“你爸爸真厉害”。戴步云看在眼里,父亲是对事业极其认真的人,甚至废寝忘食,无论教学、科研、管理,都一丝不苟。戴步云亲眼看见他有时忙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也记得自己在读幼儿园时,父亲接他放学路遇同事,停下来讨论工作一聊就是半小时。

戴海琦对学生厚爱有加。尽管他在教学科研很多方面都取得过全校、全省乃至全国很多个第一,但他始终认为“教学方面最大的成果还是学生”。父亲的言行,让戴步云从小就耳濡目染。

因为兼任辅导员和学生党支部书记,经常遇到棘手事情,戴步云都会主动去问父亲。父亲告诉他,带班时要选有责任心的人做班长;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没有制度不成方圆。

家庭的氛围是“严肃又活泼”的,父母对戴步云影响最深的,先是对知识的渴望,再次是其他做人做事的道理。戴步云考入师大心理学院读研时,戴海琦给儿子上了两门课,其他人可以迟到早退,唯独戴步云不行。

入职时间久了,同事都知道戴步云是戴海琦的儿子,但他想比父亲做得更好,不希望自己活在他的光环之下,这促使他工作更加努力,“以后别人可能会说,那位老先生是戴步云的爸爸”。

▲戴步云和父亲戴海琦

在他两岁前,父亲已在师大任教,母亲还在峡江县的农村中学教书。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会在上课的时候把他带到教室去。听着书声长大,戴步云自幼喜欢教室的环境。母亲会劝农民把孩子送来读书,她的观念是“什么路都不如读书的路好走”。

戴步云两岁后,母亲也来到师大,在教育学院的图书资料室工作。未上小学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这里度过。母亲去忙,他就在资料室看完了《史记》、《东周列国志》、《水浒传》。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查《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辞海》,这是上小学前就养成的习惯。

对戴步云来说,师大就是家。别人问他是哪里人,他回答“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师大人”。毕竟,他从蹒跚学步开始,到高考去北京,再到考回师大读研,再到考博去广州,再到回师大工作,他已在师大生活了26年。他说自己愿意在师大工作一辈子。

1995年,戴步云刚上初一,班主任让每位同学提交一张生活照片,写上名字和理想,戴步云写的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括号里注明是科学家。带着学生做科研,教书育人,他觉得自己当年的理想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