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暖闻|重庆66岁婆婆七年缝棉袄免费送邻里,还教残疾人手艺
“新棉袄穿在娃儿身上,既合身又暖和,真是谢谢周婆婆了哟。”“周婆婆,你辛苦了哟,太感谢你了。”……3日上午,重庆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古渡春色小区,一阵阵感谢声传来。
原来,和往年一样,66岁的周庆书又把今年赶制好的100多件手工棉袄,现场赠送给有需要的家庭。
周婆婆的这个爱心举动,今年已是第7个年头。
既合身又暖和
65岁的黎祖英和周婆婆同住一栋楼,还是该栋的楼长。她说,周婆婆差不多每年要免费送100件出去,7年也就是700多件。
“除了送小区居民,周婆婆还在九宫庙农贸市场、国瑞城商场把棉袄送给有需要的人。”黎祖英说,她知道的是,好多得到免费棉袄的人,连周婆婆的照面都没打过,“她忙不赢的时候,就把棉袄装两大口袋,委托我把棉袄送给有需要的人。”
虽已66岁,但周婆婆缝制棉袄不需要老花镜。晚上睡两三个小时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赶制今年这批棉袄,周婆婆有时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深夜24时到凌晨1时之间入睡,凌晨四五时醒来,“睡不着,想到还有这么多事情(缝制棉袄)没做。”
白天除了煮饭和做家务,周婆婆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缝制棉袄上。这批棉袄的原材料从去年夏天就开始准备,前前后后忙了大半年。除了少部分成品售卖之外,绝大多数都免费送人。如今,周婆婆家里还堆放着不少半成品。“年龄大了,身体也多病,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周婆婆说,希望趁现在自己还干得动,就多做一些棉袄,多送一些人。
尽管周婆婆有着热心肠,家里人却经常为她担心,74岁的老伴刘国权甚至用“生气”来形容——别人退休了都是遛街逛马路,她却还要为这事不断地折腾。
“尤其是前段时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感觉像入了迷一样。”刘爷爷说,年轻人这么折腾都受不了,何况老伴这么大的年纪了。
不过,让刘爷爷感到庆幸的是,做完这一批棉袄后,老伴这阵子终于消停下来了。
周婆婆的长女周霖嫁到广州,当律师,事业干得不错。“老人家高兴就好,就是不能太累了。”4日接受电话采访的周霖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好在这些年母亲的身体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周霖说,母亲以前还想开网店,自己知道后马上泼冷水,“要是客户下个成百上千件的订单,老人家不晓得要遭累成啥子了。”
在赠送现场,周婆婆给小朋友试棉袄。免费教残疾人手艺
“从买布匹棉花,到缝纫制作,再到拿去市场上卖,全部由我一个人包办。”别看已66岁的年纪,周婆婆做起缝纫活来,动作非常麻利——裁剪、割缝、铺棉花、绗缝,最后合缝,一件大人穿的中式棉衣,周婆婆一天就能做完。尽管有缝纫机,但关键部位和工序,她还是坚持细致的手工缝制,“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棉袄,穿在身上更温暖。”
70岁的邻居陈芳,谈及周婆婆赞不绝口。作为周婆婆的老顾客,陈芳说,家里的老人都很喜欢穿周婆婆做的棉袄,比羽绒服还保暖,“现在手工做棉袄的人很少了,她又做得特别细致。”
“滴水成河,大爱无边。”古渡社区党委书记聂坤铭说,周婆婆的善举,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中。在聂坤铭看来,7年来,周婆婆用实际行动给社区邻里做出了表率和榜样,用“好人”来形容她,名副其实。
周婆婆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前几年冬天两个月要卖出3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顾客因为没买到而遗憾。
问她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安享晚年,周婆婆笑着说,要像自己的养母那样,一直做到眼睛看不清、手穿不了针那天为止。不仅如此,如果有残疾人想学缝制棉袄,她还愿意免费把手艺倾囊相授。
3日上午9时许,古渡春色小区门口。早就得知周婆婆又要赠送手工棉袄的居民们,在这里自发排起了长队,社区工作人员也已把桌椅摆好。不一会儿,周婆婆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带着一堆新做的棉袄出现在大家面前。
周婆婆告诉大家,今年准备的棉袄有100多件,适合的年龄段从刚满月到五六岁不等。红的、黄的、蓝的,各种花色摆在一起,显得格外喜庆。
重庆晚报记者注意到,凡是带着孩子来到现场的居民,都能为孩子免费领到一件既合身又暖和的小棉袄,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古渡社区工作人员刘娅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从2012年起,每个春节前夕,周婆婆都要赶制一批棉袄,免费赠送给有需要的家庭,迄今已坚持7年。如果按市场价估算,这些棉袄总价值超过了6万元。
一位小朋友穿着周婆婆送的棉袄。43岁的缝纫机
在古渡社区,周婆婆算是一位知名人物了,不仅因为她的爱心举动,更因其有一手缝纫好手艺。数十年来,正是依靠这门手艺,周婆婆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带大了孩子。
周婆婆老家在綦江区,从小随养母长大,“养母的缝纫活在当地很有名,我从5岁起,就跟在养母身边学手艺。”周婆婆清楚地记得。
年轻时,周婆婆供职于綦江铁矿干翻转矿车的工作,好几次遭遇生产事故。其中一次,当时她怀着8个月大的老二,连人带矿车翻到30多米下的公路上,旁人都吓傻了。万幸的是,她除了流一点血和下颚留下永久伤口外,母女俩竟然安然无恙。
38岁时,周婆婆选择了内退。她觉得,凭着养母传下来的手艺,也会有打拼下自己天地的一天。随后,她和两个女儿来到大渡口区,靠缝纫加工技术维持生计。
上世纪80年代流行穿旗袍,周婆婆就重点加工旗袍和一些女士套装,小有成绩。后来制衣加工生意越做越难,她又选择了冷门的手工棉衣。
现在,周婆婆位于古渡社区的加工房内,堆满着半成品的棉衣、布匹和棉花。设备也很简单,仅一台已用了43年的上海牌老式缝纫机。
不是心血来潮
为啥要把省吃俭用攒下的辛苦钱,免费制成棉袄送给大家?
周婆婆说,自己刚到主城时,不懂经营,也没得人脉资源,几乎连房租都交不起。后来,自己做的手工棉袄受到居民们的喜爱和追捧,在居民们的照顾下,生意渐渐地好起来。
“现在,养母已过世,娃娃也大了,相继成家,而且都过得还不错。”周婆婆感慨地说,得益于当下的好政策,一家子才过得如此幸福。此外,她每月还有2600多元的退休工资。
“现在我做这个事情,不是心血来潮。如果当初没得那些好心人的帮扶,我也肯定没得今天这个好日子。”周婆婆说,每年缝制一些棉袄免费送给邻里,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种感恩。
7年来,免费送了多少件棉袄,周婆婆说自己心中也没个数。
(原标题:大渡口有个周婆婆,七年缝棉袄免费送邻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