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封建”和“专制”,是相互矛盾的吗?

2022-09-09 20: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谈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黑暗”几个词语往往会立刻浮上心头。但如果仅仅用这样的看法去对待,难免会“失真”。政治制度生长的土壤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千丝万缕,难以用某一类专门的词语去概括。

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序中写道:“我们若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作家、评论家杨照在看理想节目《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中也重述了研究理解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意义所在:“「黑暗专制」这四个字是空洞的,没有任何的内容。我们先得要认清楚,到底那个黑暗专制是什么样子,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要用什么方式告别中国这样的过去。”

“封建”和“专制”是相互矛盾的?

杨照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01.

“封建”和“专制”,

是相互冲突的两种制度

在钱穆的著作中,有一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起源是当年钱穆在北大的时候,曾经动念想要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课程,却在学校的行政流程上受到了阻碍。系主任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不都是封建专制、黑暗专制吗,为什么要在大学的历史系里面特别让学生去学这个已经明显过时了的,乃至于从当时的价值观来看是对于中国有害的课程?这应该是中国走向未来必须要努力铲除的坏因素。所以反对钱穆开这一门课。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但钱穆之所以起心动念要讲中国政治制度史,也正是针对当时所流行的这样一种态度——如果中国的过去都是封建专制,那我们是不是就统统不要学中国过去的政治历史,尤其是不需要去了解中国过去的政治制度了呢?

对钱穆来说,最根本的态度,其实就是历史的态度,史家的态度。关于“中国的过去是不是就是黑暗专制”,你必须把它看作是一个问题,并且认真地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不就是因为讲了中国政治制度史,才会知道那是还不是黑暗专制?退一百步说,有人主张,我们还不够知道中国过去是如何黑暗吗?我们还需要去证明中国过去的政治是黑暗的吗?就算在这样的一个立场上,也必须要对中国过去的政治发展、政治制度的沿革来做一次整理,这样才能明白中国过去在政治上到底是如何专制,又如何黑暗。

“黑暗专制”这四个字是空洞的,没有任何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能从过去学到教训,更进一步地,如果说我们要铲除中国过去的黑暗专制,我们先得要认清楚,到底那个黑暗专制是什么样子,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要用什么方式告别中国这样的过去。

于是,钱穆整理了中国过去的政治制度,相应于《国史大纲》以及《中国文化史导论》。我们清楚地看出来,关于中国政治的看法,钱穆把秦汉这个帝国形成的时代看得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们讲什么叫做“黑暗专制”的时候,至少要弄清楚这个专制是怎么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黑暗专制牵涉到皇帝,皇帝难道没有来历,没有起源吗?当然不是,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的转变,那就是从封建制度到帝制。这非常清楚地显示一般通俗的概念是何等粗暴,动不动就讲“封建专制”,但是“封建”跟“专制”,这其实是两种很不一样的政治制度及效果。

当我们讲“封建”,不管是中国周代的封建,或者是西洋中古的封建,或者是日本一直维持到明治维新前夕的封建制度,只要是封建,就是层层分封。既然是层层分封,也就是把土地一块一块不断地分出去,让每一块土地都各自有它的领主,由它的领主来控制、管理这一块土地。在这样层层节制的情况下,要如何专制?“专制”在定义上,也就是有一个人的意志,可以从上而下贯彻到这一块土地、每一个人的身上。

“封建”与“专制”在历史字义上的描述,明明白白就是冲突的。所以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知道,这样粗暴地去理解历史根本不可能替我们添加任何实质的知识。真正要问的是,如何从“封建”到“专制”?从“封建”到“专制”,在政治体制的内容上产生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

02.

从“封建”到“专制”,

只剩皇室的世袭

钱穆特别凸显秦、汉时期的制度。秦代以后,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在统一的政府里有一个单一的政治领袖——皇帝。可是从“封建”到变成“皇帝帝制”,这中间有哪些非常微妙的变化?

在封建时期,大部分贵族家庭都拥有世袭的特权。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一定是前一个天子的儿子,公、侯、伯、子、男,哪一个“公”,都是前一个“公”的儿子,他的儿子也才能够成为“公”。大家都是在血统、血缘上一直不断地、一代一代地世袭。

可是从“封建”到“帝国”、到皇帝的出现,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封建制度被推翻了,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了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之外,在这个庞大的帝国的政府和体制中,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地世袭、承袭。郡太守不能把职位传给儿子,县令不能把职位传给儿子,这是政治制度上非常重要的变化。皇帝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因为没有底下这些可以跟他分权的封建贵族了。

之前的封建贵族为什么能够跟天子分权,让天子无从专制?因为他们都是世袭的,你根本拿他们的权力没有办法,不能说今天我把权力交给你,明天我就把权力拿走。你甚至没有办法说今天我把权力交给你,到了几十年之后,你死了,我就把你的权力收回来。不行,因为这个时候权力已经交给了儿子,一代一代这样传下去。所以什么叫“封建的瓦解”?一部分就是这种贵族世袭身份主要来自于封建制度,没有了封建制度之后,皇帝跟政府、跟统治之间就产生了新的关系。

为什么在写《国史大纲》的时候,以及在写《中国文化史导论》的时候,对于秦汉时期政治上的变化,钱穆都特别看重?因为皇室跟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必须要重新定义、重新安排。如果过不了这一关,就不会有后来的庞大的帝国,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皇帝专制”了。

这样的安排方式,关键的问题是:皇室跟政府应该怎么样安排?皇室是不是就等于政府?如果皇室要跟政府分开,两边的权责又怎么分呢?这是我们了解秦汉历史的头号问题。同时,钱穆从通史的角度来看,这就中国政治史碰到的大问题,也是他拿来衡量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关键的一个现象和事件。

以历史的大趋势,也就是通史的眼光来说,钱穆特别提醒我们,中国人在传统上都认为皇室跟政府应该要分开,而且也依照这个原则在演进中国的政治制度。皇帝是国家唯一的领袖,但是实际政权,也就是操控日常政务的权力并不在皇室,而在于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的统一;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政治上所有一切实际的责任。

所以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这个基本的观念:首先,皇室是皇室,政府是政府,这样对于帝国的统治比较有帮助。再下来,皇室作为国家统一的代表有皇权;政府要真正实际统理人民,那就有政府的权力。

政府的权力,因为实际在中国统领政府的是宰相,就变成了相权,所以皇权跟相权一来在原则上是分离开来的,但另外一方面,在实践上它又有很多的纠结。所以该怎么分皇权和相权,就变成此后中国帝国要延续下去,在政治上必须处理的大题目。

例如汉代的皇权和相权是如何划分开来的?钱穆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当时的皇帝跟宰相各自有一个秘书处,但是这两个秘书处的组织,尤其是组织的规模是不同的。汉代的皇帝有所谓“六尚”,我们现在最熟悉的是其中的尚书。尚书这个“尚”字是个动词,意思就是“掌管”,所以尚书是管文书的。那其它的“五尚”是什么呢?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管衣服的,管吃饭的,管戴帽子的——其实也就是管礼仪的,管座位的,还有管洗澡的。这个名字也很清楚,“五尚”都是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这是皇宫里面的服侍者的角色。

对照来看,宰相的秘书处称之为叫做“十三曹”,在当时官制上非常重要。不同宰相底下的部门称之为叫“曹”,后来就变成了“部”“处”“司”。宰相秘书处的这“十三曹”,有一些看名字就知道是管什么的,例如户曹,是管户口的,实质的业务最主要是农业和祭祀。另外有兵曹,这是管兵役的;有金曹,这是管财务的;有仓曹,这是管谷仓的。但是其他的部门没有办法单纯从名称上看出来,例如西曹,西曹很重要,它是管宰相底下各个不同的位置在人事上面应该如何安排的(“主府吏署用”);还有东曹,管的是比西曹等级更高的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二千石是当时最高的官。因此,有了东曹西曹两个部门,当时的朝廷上上下下,从高到低,一切官吏的任免、升降都要经过宰相的秘书处。

除此之外还有奏曹,管理政府当中一切奏章;词曹,名称来自于词讼,这个部门主诉讼事务,所以实质上这是司法部。另外有法曹,它不是管法律的,比较接近今天的交通部,是管“邮驿科程”,指的就是交通方面的时限、量限等等。还有尉曹,这是管“卒徒转运”的;贼曹,是管抓盗贼的;决曹,是管关于相关的刑罚、刑法各种不同规定应该如何适用的。最后还有黄阁,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比拟的话,这是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这十三个机关,合成了宰相直辖的“办公厅”。

03.

秦汉封建制度下,

政府由什么构成?

根据这十三曹的名称就可以想见,当时全国政务都是汇集到宰相这里来的,并不归属于皇帝。换句话说,在秦汉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的差异,就是本来的贵族家庭倒下了,这个时候只剩下皇室。皇室也就是单一的一个家,这个家要改头换面,扩大它的规模和运作,变成“国家”。所以本来在这个家里面的家宰,也就是负责家务的人,就必须要在这个扩大的规模和扩大的体制当中转变成国家的政治领袖。

所以,原来的封建时代,在内的管家称为“宰”,出外去帮忙的称之为“相”,照历史传统来说,“宰”“相”这两个字拼在一起变成了新的官职,这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的遗留。正因为这样,秦汉时代的宰相有的时候在身份上会有这样的混淆:他一边有公共事务的那一面,要管国家的政务,但他有的时候也会触及皇帝家的家务。这在《周礼》的《天官冢宰》这一篇当中就有记载。可秦汉时期,宰相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务,慢慢地,他就没有工夫去管皇帝的家事了。

因此,在御史大夫,也就是副丞相以下就设了一个御史中丞,他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这个人干什么?为什么称之为叫“中丞”?因为他就驻扎在皇宫里面,所以就产生了在政府里有一种特别的职位,这种人的官职上多加了“中”这个字,他们都是驻在皇宫里的,皇宫的一切事情归御史中丞来管。而御史中丞仍然隶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又仍然隶属于宰相,所以皇室的一切事物仍然由宰相来管。

一方面,宰相本来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家,应该只管皇宫里的事情,因此他还是要管皇宫里的事,不过那是封建旧体制还没有彻底地转化。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皇室变成了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宫廷里的事情也归宰相来统治。那个时候皇帝有什么事就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给宰相。宰相有什么事情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室跟政府大概的关系。

光是皇室跟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有这么多的纠结,我们再看中央政府中的高官,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这都是古代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痕迹,不过那个时候就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转化,“化家为国”,原来管皇帝家务的,现在也管国家大事了。例如太常,本来是管祭祀的,这个时候兼管教育,因为古代的学术都是归于宗庙当中的。

另外有大司农跟少府,他们都是管财政经济,然而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的经济,少府管的是皇帝、皇室的经济。大司农的收入支销国家的公费,少府的收入则当皇室的私用,皇室是不可以用大司农的钱的,所以皇室跟政府在法理上是划分开来的。全国的田赋收入是大宗,这是归大司农管。工商业的税收,例如说海边的盐、山里的矿,原来从封建传袭下来,收入不高,所以由少府来管。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把盐、矿跟铁大肆地进行管制,并且大幅地提高它的收入,这些收入就进了少府。所以到后来,例如说要去打匈奴,实际上在国家的体制上等于是皇帝掏自己的腰包,用进到少府的、属于皇室的钱去补贴国家的军费,这都是在政治体制上面非常特别的设计。

不了解这些设计,我们没办法解答中国为什么能够运作那么长久、庞大的帝国;不了解这些体制,我们也不能了解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和成就——把皇帝和政府区隔开,体制化,奠定了中国未来帝制最根本,也是最扎实的基础。在要论断这是不是黑暗之前,钱穆希望大家先弄清楚,这不是简单粗暴的定义,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经过许许多多人殚精竭虑、想尽办法去设计、去打造出来的制度的事实。

原标题:《“封建”和“专制”,是相互矛盾的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