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主流媒体频繁聚焦,兴化垛田魅力四射
“每年4月前后,江苏兴化,油菜花绽放,块块垛田宛如一座座小岛。这里独特的低洼地水土利用方式和罕见的规模庞大的垛田地貌集群闻名于世。”9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11版版面头条《在发掘中保护 在利用中传承》一文中,“兴化垛田”再次精彩“亮相”,展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为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各地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价值,科学开发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让农业文化遗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柏芸认为,作为我国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兴化垛田因地而宜、因水而宜,挖土增高,将低洼沼泽地变成可利用的高质量垛田,创造性地将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垛上种蔬菜、水沟养鱼虾”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已是兴化垛田近期内第三次亮相主流媒体。7月末,兴化垛田曾三天内两次亮相《光明日报》。7月29日,《光明日报》第7版《穿越千年,农业智慧闪耀绿水青山间》一文中,我市垛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俊杰讲述了如何在人与土地互动中、在产业与科技互联中、在发展与保护互助中,放大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和综合效应,让现代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更有温度。7月31日,《光明日报》第8版《农业文化遗产:今天如何更闪光》中介绍了兴化垛田农业系统的形成以及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的生动实践。
垛田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南荡遗址考古发现,兴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边的土丘垦殖,出现了“垛”的雏形。北宋,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
明清时期,大批南人北迁,兴化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兴化水多地少,于是人们除沿湖围湖造田外,还在湖中开辟垛田,即在较浅的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苲,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如此反复,垛渐渐长高,形成垛田。
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完整实现,垛田仍保留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搅水草等获取自然肥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垛田农耕体系,成为研究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2013年被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兴化垛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摄影:周社根
编辑:朱楠
审核:陈广新
签发:姜帷韬
版权声明:【兴化发布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点
和
发布君陪伴你每一天
↓↓↓
原标题:《主流媒体频繁聚焦,兴化垛田魅力四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