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亮瞻局|撕裂的软实力:特朗普“假新闻”奖背后的传媒战争
1月17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网站公布了他提议设立的“假新闻”奖名单:包括10项已经被证实的不实报道,以及所有“通俄门”报道。
总统的声明一开头就称:“2017年是充满无情偏见、不公正报道,甚至彻头彻尾假新闻的一年。关于特朗普总统的报道90%是负面的。”紧接着,声明公布“获奖”媒体名单及相关报道公示。排名“十大获奖者”之首的是《纽约时报》,该报专栏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在特朗普上台当天曾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市场将永远不会复苏”。然而,美国经济近一年来增长迅速,股市也屡创新高。不过,“假新闻”奖最大“获奖者”毫无悬念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十大获奖假新闻”中4次入围,《时代》周刊、美国广播公司(ABC)、《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也各有一个“假新闻”入围。
特朗普以独特的“颁奖”将美国政治背后的传媒战争推至台前。共和党网站还称,第11项“假新闻”奖是所有“通俄门”报道。实际上,在前10项“获奖假新闻”中有关“通俄门”的报道已经占了4项。比如ABC记者罗斯曾称已找到“铁证”证明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期间安排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与俄官员接触。但事后发现这一报道有误,罗斯也承认出错……
白宫向全美主流媒体精英公然宣战的举动既让人吃惊,却又很符合这位“牛仔总统”的风格。在特朗普看来,其执政整一年的表现是绝对称职的,新政府已经开始卓有成效的让美国走上“再次伟大”的快车道,而美国传媒界及与之勾连紧密的部分精英阶层不仅无视这一“事实”,反而还在不断给总统和国家制造麻烦。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以一种近乎“泄私愤”的形式对媒体发出了警告,且通过让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背书来证明自己目前在党内的强势地位——他肯定认为自己现在比一年前更有底气这么做。
既然总统公开宣战,在美国的媒体环境下,富有高度问责精神的媒体恐怕是求之不得。果然,“假新闻”奖最大“获奖者”CNN在1月28日决定应战,当天CNN用一篇毫不留情的专题报道告诉世界:美国总统是“如何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将亚洲拱手让给中国”……
这也许是近30年来美国政府与新闻界最“势不两立”的时刻,CNN应该不会忘记自己是如何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营小电视台发展成今天的传媒巨擘的:当美国政府、军方、媒体及公众舆论在越战与后越战时代彻底撕裂,并间接导致美国在东南亚的溃败时,是以CNN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媒体通过重建与政府和军方的互信得以壮大发展。
当然,白宫和五角大楼需要媒体帮助自己打造软实力而不是正好相反,CNN们则自诩深谙此道并迅速崛起。
越战时期的战地报道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过:“军事行动中的头等大事是不让敌人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而报界和广播界的头等大事则是尽可能扩大宣传”。
因此,在战争这样的特殊时期,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能也是不允许存在的,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会出于自身目的,对新闻报道进行程度不一的管制,以使其符合自身的要求乃至借此达到利用舆论宣传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战时新闻审查制度。
自二战以后,美国主要由国防部和军方实施战地新闻检查。越战期间,一方面由于美国始终没有正式宣战,所以一直无法正式建立完善的新闻检查制度;另一方面,越战是冷战时期特殊的兼有意识形态目的和地缘战略目的的局部战争,和二战相比在民众支持度上有着先天不足,所以美国政府和军方希望通过新闻记者的报道来赢得国内舆论对越战的支持,因此在客观上放松了新闻管制。
随着美国在越南的介入越来越深,大量记者涌入越南,他们基本可以随意活动并且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新闻来源。美国著名记者彼得·阿内特回忆越战期间的战地新闻报道时称:“(我们)坚持要求全面彻底的前线报道——当然为了安全考虑,在真正开战之前,我们不会写正在实施的军事行动,我们也不会写未来计划,但其他的情况我们都要求知情,而且确实都拿到了。”当时美国军方对新闻界的“开放”由此可见一斑。
在阿内特的回忆中就有当时的战地记者“质疑政府的能力,质疑战场上将军的能力。”但是这种质疑并不是自发的或者先入为主的,“原来我们这些年轻记者基本上都支持美国打仗的动机——那个时候只要跟共产主义有关的就是坏的,西方的就是好的;我们觉得,不就是场战争么,我们都敬重肯尼迪总统,他说来,那就来呗。可当我们到了那儿,使馆的年轻人、美国顾问说: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美国支持的南越总统吴庭艳很腐败,军队力量也不够,根本没正经对付越共运动。支持他基本上就是在浪费钱……1965年美军进来的时候我已经在越南待了3年,对全国都相当熟悉,当我跟美军一起出任务,我能看到他们训练的弱点:他们根本没准备好对付树高叶密的热带丛林、泥潭般的稻田;他们开来了坦克、装甲车,但只有直升机最有用。他们在北越百姓里找不到越共,因为越共都藏在丛林里头,这是那场战争的关键。我把这些都写了出来。”
这些没有被新闻审查过滤掉的质疑式报道毫无疑问揭开了锅盖,美国国内民众通过这些报道也开始质疑战争的动机、政府的目的。而同一时期电视开始在西方普及,大量用摄影机在越南战场拍摄的画面传回国内。于是,战争不再只是远在重洋彼岸的进攻和防御、胜利与撤退,不再只是印在报纸上的伤亡数字。美国人第一次直接看到了发生在东南亚丛林里的血与火,看到了美国子弟在遥远的亚洲为一场不明就里的战争流血,也看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平民的伤痛。这一切都为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1968年,美国记者赫什对发生在越南美莱村的大屠杀报道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年3月16日,美国陆军中尉威廉·卡利率领自己的连队杀光了美莱村全部109名村民,大屠杀持续数小时。男人被枪杀,女人被强奸后再杀掉,小孩子则被当作枪靶子。赫什的报道《在美莱:我们发疯了》首先在《圣路易报》上发表,随后立即被《华盛顿邮报》、《旧金山时报》等36家美国报纸转载,在全美引起了广泛的愤怒。用赫什的话说:“美国人无法接受他们的孩子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变成和纳粹或日本鬼子一样的凶残野兽。”1970年,赫什的著作《美莱四号:对一场大屠杀和其后果的报道》获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
由美军残酷暴行导致的美莱村惨案却由美国媒体曝出,其形成的冲击已远在村庄之外。如果抛开越战本身的非正义性,不得不承认,战地新闻报道与美国特殊国情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场战争的进程。站在美国军方的角度,其实也很好理解麦克纳马拉(越战期间的国防部长)和威斯特摩兰(侵越美军司令)所咒骂的“记者毁掉了这场战争”。
但对于美国新闻业来说,越战报道与同时期对水门事件和美国民权运动的报道,则共同构成了美国新闻的黄金年代。
CNN崛起之道
越战期间的“新闻失控”导致美国社会舆论全面倒向“反战”,白宫和五角大楼失去了让战争进行下去的民意基础。而越战最终的失败又反过来深远影响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从摇滚、嬉皮士文化、“垮掉的一代”到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国家战略。
反思之后,美国官方,尤其是五角大楼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1983年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和1989年入侵巴拿马的战争中,五角大楼对战时新闻报道实施了“阻断式管制”,基本上禁止新闻媒体对战争进行报道。美军入侵格林纳达两天后,才允许一支15人的新闻报道组前往格林纳达;直到冲突结束才允许记者在军方引导下进行采访。美国新闻界也因此将格林纳达称为“记者的滑铁卢”。1989年12月的巴拿马事件,国防部长切尼直到入侵开始后才向报道组发出通知。
军方的“拒记者于千里之外”导致美国新闻媒体的强烈反抗,被侮辱了的记者们随后对这两场美军成功实现国家利益同时又速战速决的成功行动口诛笔伐,几乎将其渲染成两场失败的战争。
也许是越战教训太过深刻,五角大楼铁了心要在战时新闻管制的道路上继续强硬下去。对媒体的反抗,美国军方不为所动,反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祭出了报道团制度和军事主管一票否决制两把撒手锏。
记者报道团是根据美陆军退休将军怀南特·西德尔领导起草的“西德尔委员会报告”建立的,报道团制度实际上宣告了军方对战地新闻报道的垄断地位和“独立报道”的终结。任何新闻媒体想要获得新闻报道权必须经过军方审查获得记者团准入资格,一旦违规,对不起,GAME OVER。
海湾战争记者报道团起初只有17名成员,分别来自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CNN、《时代周刊》等。美国军方要求记者团成员不许对在海湾作战的人员进行即时或不作记录的采访;不许拍摄士兵“痛苦或极度震惊的”影像;不许造成“会极大损坏伤者形象的印象”。这些规则每个记者都必须签字认可。对那些企图混入作战部队进行独立报道的记者,一经发现,即被宪兵逮捕入狱。
而军事主管的一票否决权则让记者必须仰人鼻息过日子。美联社驻华盛顿的主任桑迪·约翰逊曾参与海湾战争的报道,她回忆道:“可能你够运气……你正好是与向巴格达进军的第一批美国军队在一起的第一个西方记者。最坏的情景是,你所在的部队正处于军事管制中,直到所有事情都结束了,你才被允许报道——这取决于指挥官。”
此外,控制了信息传送手段的军方还以各种“程序拖延”招数让很多时效性新闻最终见报时失去了发表的意义,并在整个流程中层层把关新闻内容。
海湾战争的战地新闻报道由此呈现出一种奇异的两面性:一边是遭到严格管控的传统新闻媒体怨气冲天,另一方面,电视直播却又使人错觉这是一场新闻控制宽松、民众得到信息空前直观和丰富的战争,原因在于以CNN为代表的电视新闻媒体对美军的曲意逢迎。深知收视率等于一切的CNN以对军方的言听计从换来了对海湾战争的独家电视报道权。美国电视观众看到的那些“弹无虚发”的“爱国者”和“战斧”的命中画面只是军方想让他们看到的。曾参加过越战、对“新闻失控”记忆犹新的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成功操纵了CNN,不仅向美国人,更向全世界展示了高科技战争的美妙画卷,并塑造了美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成功的舆论管制不仅使观众得以在电视机前直观感受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场面,也促成了人们对于美国强大战争机器的想象。新闻的失败与新闻管控的成功
当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时,全新的“嵌入”式采访体制又取代了记者团制度。600多名记者(20%来自美国境外媒体)被分配到美国各参战军种。记者们可以接触军事生活,采访美军官兵,参与作战行动,并对其作出全面深入的报道。随军报道期间,政策规定军方可以在确保军事安全的前提下为记者的采访和发稿提供服务。 “嵌入”政策也规定了记者的安全不能成为将他们排除在行动之外的理由,发布信息的标准是“为什么不发布”而非“为什么发布”。
从这样的转变显然可以看出,美军和政府高层已经从越战“新闻失控”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从格林纳达战争时的高压管控转向了温和的“开放式控制”。当然,开放绝不等于放羊,美军在利用二十余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从各个方面主动出击。
首先,“嵌入”政策的准入权掌握在美军手里。军方分配名额时,实质的隐性标准是媒体的报道立场以及所属国家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持反战立场或与美国有利益矛盾国家的媒体,分得的名额极少,而且只限于“嵌入”以“运输和保障”任务为主的后勤部队。
其次,“嵌入”模式要求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行,这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灌输一种“我是他们中的一员”的态度,新闻报道的第三方公正性被销蚀——这比刻板的记者团制度要高明得多。
海湾战争的经验使美军明白电视媒体为了收视率和利润,会对军方绝对配合。CNN在海湾战争中的一举成名起到了示范作用。如伊拉克战争中,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比CNN更纯粹,福克斯的记者带着手枪上战场,公开宣称“我们首先是美国人,然后才是记者”。他们不再以客观中立的方式称“美军”,而是在报道中称呼“我们的士兵”,“我们的海军陆战队”等。
美军在战时宣传了19岁女兵林奇遭遇伏击受伤后坚持奋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又通过好莱坞大片式的营救重新归队的故事,并将之拍成电影。但在初期铺天盖地的报道过后,又被多家媒体挖出其中的重重疑点,而美国军方拒绝回应,林奇则保持沉默。该事件至今仍是迷雾重重。英国BBC董事长格里戈·代克对此评论说:“我对美国传媒在报道这次战争中采取的一边倒立场感到震惊,将爱国主义和新闻混为一谈,这将彻底破坏美国传媒的声誉”。连福克斯的对手CNN都看不下去了,CNN创始人特纳说:“福克斯新闻在报道战争时的超级爱国主义是在误导美国观众。”
美国即有研究机构指出,在福克斯极具倾向性宣传的影响下,美国公众对于伊拉克战争的一些关键问题都有严重误解。例如,大多数美国人相信萨达姆与“9·11”有关,相信美军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于美国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支持便对伊拉克开战,很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反而以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支持美国“解放”伊拉克……但站在美国军方的角度上,上述误解又足以证明他们在引导、控制新闻媒体上的巨大成功。
美军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和利用在4月2日的林奇救援事件中达到高潮。电视摄像师随同海军陆战队一同参加了对女兵杰西卡·林奇的解救行动,并向全世界全程直播。虽然事后这个精心策划的骗局被揭穿,但美国军方塑造英雄、利用媒体控制舆论的目的已经达到。
由此可见,新闻管控不仅不是西方话语中所谓“专制国家”的独门暗器,在传媒业更繁荣发达的西方,新闻管控同样无处不在,只不过如何能做到让“管控”成为一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手”,而非简单粗暴的“铁腕”,就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了。
双刃剑
技术可以改变历史,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伊拉克战争所展示出来的媒体技术革命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报道的模式,同时从另一个层面开始挑战美军似乎已经驾轻就熟的战时新闻控制。
在网络化与自媒体的新时代,美国政府、军方、媒体与公众舆论之间的互信再次面临危机,而白宫和五角大楼在电视时代驾轻就熟且极为成功的媒体管控体系似乎也正在走向崩塌。
2010年突然爆发并发酵至今的维基解密事件,以及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揭示出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漏洞可能造成多么颠覆性的后果,而传统媒体面对黑客与自媒体的的冲击又是多么手足无措;在2014年的乌克兰剧变及正在进行的叙利亚战争中,相关国家利用电视、网络平台,以及自媒体工具作为软实力手段主动出击,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俄罗斯RT等非西方媒体背靠政府支持异军突起,其与西方传媒在“战场之外的战争”中的重要性甚至更大。
当然,这一切都与所谓“新闻真相”已经不再有着那么直接的关系了。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每月两期,不见不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