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没有书 | 教师节特辑:亲爱的老师,你们被什么书改变了

2022-09-09 12: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的时候,好像总有人不断地在我们耳边提醒着,「要多读书啊,要多开阔视野啊。」

说的最多的,肯定是我们亲爱的老师了。

以前每到寒暑假,老师们总会在作业里布置一本经典名著的阅读,不仅要读,还要写读后感。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头疼的假期作业了,晦涩难懂的文字读起来真的让人昏昏欲睡,深刻隽永的主题又哪里是我们这些小孩儿花上一点时间就能理解的呢?所以,读后感注水量也是相当高的。

老师们读到我们精心炮制过的读后感,总是会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现在不想读、读不懂没关系,但要记住这些书,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需要用到它。

我很好奇,老师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了吗?他们都喜欢什么样子的书呢?又是什么样的书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最终让他们变成影响我们的人呢?

樊登读书教师节特辑
纪老师—高校教师

-1-

工厂里的那本书

我是纪老师,在高校教书,我是 1981 年出生的,算是比较早期的 80 后。

那时候的小孩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小孩有网络,电视内容很丰富,游戏种类也很多。以前的娱乐种类就比较少了,书籍就具有了陪伴性质,无聊的时候能打发打发时间,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看书也挺有意思的。

我在一个闭塞的县级市出生,长大。在阅读资源相当匮乏的年代,除了家里偶然出现的几本来路不明的小说,我很难读到适合自己年龄的书。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家里藏着一本古龙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小李飞刀那本《多情剑客无情剑》,但是只有上中下里的中本,那本书我看了好几年,到最后几乎能背下来了。

小时候不可能看懂,没头没尾的,一直到高中,我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封面/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新世界的大门

我 10 岁那年,我妈妈随手在工厂图书阅览室借来的一本书,十分巧合地打开了我的阅读之路,让一个更大的世界出现在眼前

后来我上大学之后,我还去找过那本书,在一些旧书网上去搜过,可能是叫《外国儿童小说选集》之类的。但是我再也搜不到那样的书了,那本书里,只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有个德国的故事,叫《两个小洛特》,两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在野营的时候遇见了对方,发觉对方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原来是一对一出生就被分开了的双胞胎,只是一个由父亲带,另一个让母亲带。

她们很有冒险精神,决定在野营结束之后互相换到对方家里,了解自己没有见过的父亲或母亲的模样。

德国儿童文学《两个小洛特》动画封面/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两个小孩的行动促进了父母在 8、9 年之后又重逢,接着冰释前嫌最后生活在一起。这篇小说有点像一个冒险故事,虽然并不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丛林冒险,但是源于生活,主角需要克服面对新环境的恐惧,我觉得很有意思。

这书里还有一篇,给我展示了我那个年龄无法想象的人间疾苦,应该是一篇印度小说,叫《小妇人》,后来我搜遍全网,也再搜不到那篇小说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儿从小在一个阶层比较高的男孩儿家里长大,然后在 10 岁左右的时候两个人就结婚了。这篇小说涵盖了她出嫁和婚礼的各种细节,反映出印度小女孩的生活状态。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这个小女孩跟我差不多大,完全想象不到这个年龄的小孩会和婚姻扯上关系。

中间的很多故事,我当时看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在之后的几十年,我生活中的某个时刻,会突然让我想到这本小说里的某个情节。

一直以来,我读书都不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且我语文一直挺差,虽然输入挺多,但是输出不出来。但我一直没有没有丢掉读书的习惯,只是后来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看。如果能挤出时间来,我还是会坚持读书的。

纪老师家的藏书/ 图片来源讲述者

-3-

读书可能不会改变人生

我一路读到了博士,后来成了教授微生物的一位大学老师。读书在我的人生里很少扮演功利的角色,只为了喜爱而读,而且来者不拒。

我在书中能感知到的是一个更宽阔的世界,它大于自己成长的那个小县城,大于我所能经历的人生的总和。这份包容心给我带来了十分佛系的心态,我也把这份游刃有余注入进自己的职业里。

平日里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当中,我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在焦虑什么,但作为一位老师,我想让学生看得更远。

我不太喜欢「好为人师」这个词,甚至有点警惕。但是如果是具体的事情,比如做一件事具体从哪里着手,我会愿意多讲一些。

之前我教过本科生,如果他们对人生的境遇有所困惑,只要他们愿意听,我就有责任跟他们讲,毕竟我比他们大个十几岁,他们的这些困惑我都经历过。

年轻的时候迷茫也不算太坏,因为这正是说明你的选择还很多。时间一长你就会发觉可选的路很少了。其实只要放手一搏就好,年轻没有什么不可能。等到时间长了路变窄了,也只能按这个道路走下去。

经常有学生问我,有没有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会告诉他,不可能。

改变是个长期的过程,读书会有帮助,但不会让你的人生发生突变。也许有些人可以,那只能说太有缘分了。

有些书对老师来说是打开宽阔人生的钥匙,而有些书可能纯纯就是时代的眼泪了。如果你认为老师们只读文学名著的话,那下面这个故事可能会颠覆你的想象。

因为老师们也有难忘的青春,也有叛逆的少年时代。

大梦老师—语文老师

-1-

老师也有叛逆的时候

我是大梦老师,今年 33 岁,有 6 年的教育经验,是一名语文老师。

因为我是 80 后,小的时候,家庭条件非常一般,我在 11 岁以前,对于读书这件事情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小时候每次去新华书店,都看到好多人坐在地上看书,那个时候新华书店是没有座椅的,要看书只能席地而坐,暑假人很多,甚至地上都坐不下了。

所以我那时候觉得看书这件事很神圣。

11 岁生日的时候,我妈妈花了 42 块钱给我买了一本精装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在 90 年代花 40 多块钱给孩子买一本世界名著,这是妈妈对我花的心血。这本书相当于我读书的启蒙,让我在初中以后真正地喜欢上了文学。

我初二的时候,家庭有一些变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但是对于读书的热爱从来没有退减过。

我不喜欢数学,不喜欢物理,不喜欢化学,在课上总会偷偷地拿一本小说,外面是数学,书里面包着小说文学在读。我初中的时候赶上心里叛逆,又有点迷失方向,我会大量地去读所谓「伤害文学」。就是读完之后会非常感伤,大概就是读郭敬明和韩寒一类。

当时特别喜欢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籍讲了两个很叛逆的两个女孩,一个叫林岚,另一个叫闻婧,虽然已经有 20 年没看过了,我依然记的很深刻。

林岚学习很好,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乖小孩。闻婧就是一个社会女青年,就像小混混,虽然林岚看起来很听话像我一样,但是她偶尔也会口出脏话,也会做一些很叛逆的事情。

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此书于2006年经法院宣判认定抄袭庄羽《圈里圈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初二那一年我做过一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

某一天夏天的中午,在上学的路上,天气很热,我也很烦躁。我骑着我的小单车,前面有一个中年妇女挡着我的路了,我觉得她骑得好慢。我超过她的时候,同时骂了一句脏话,大概意思就是「怎么骑得这么慢」,但是有脏字。

这个中年妇女本来在夏日的午后已经昏昏欲睡的样子,结果被我一句给骂醒了,她就在后面骑着车奋起直追。

我以为到学校就安全了,结果从学校进去以后,这个中年妇女就一直跟着我进去了。那时候我才知道,她是我们学校的老师,这个老师她当时喊住我了,她说,「前面那个同学你站住,你是哪班的,你叫什么名字?」

我以为我要完了。但是这个老师接下来的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她告诉我,「以后不要再这样了,这样不好。」然后她就走了。

我现在做了老师,从这个老师的身上我能看到应该怎么去对待学生。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书里所描绘的那个伤痛的世界是不对的,它会导致我做一些错事。从那以后我就不怎么看郭敬明的书了。

为什么我当时会被这种「青春文学」吸引?可能是因为我内心藏着一只叛逆的野兽。表面上看起来我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乖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是非常严苛的,但其实内心深处对学校外的生活有渴望的。

郭敬明文学里的主角多半也是学生,但是他们会走入社会,进行一系列我们学生接触不到的活动,比如说去酒吧喝酒,或者跟社会青年厮混等等,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在书里都被描绘出来了,它打开了我见识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新窗口

解说:初中偶遇老师的那个插曲,让大梦立下了成为教师的志向。在后来的岁月里,依靠阅读带给她的积累,大梦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成了一位语文老师。

后来大梦也成了家,有了孩子,她的精力需要分配给生活中其他更多的事物,读书渐渐成了一件奢侈,甚至陌生的事情。

-2-

不让耳朵闲下来

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我也经历了完全读不进书去的一段时间。当我的心沉静不下来的时候,拿在手里的书好像全是密密麻麻的外文,即使能看得懂,但是看不进去。

我比现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事情都让位于工作,因为想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地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俗话说的「挣更多的钱」。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压力非常大。白天完成了工作以后,晚上必须闲下来,要看综艺节目,看综艺的时候哈哈一乐,能带给我身心的放松,让我减压。但是看综艺节目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相当于今天看完了综艺,明天焦虑压力都还在,而且还是不知道怎么面对。

大梦在课堂上/ 图片由讲述者提供

是什么让我重新回归读书呢?其实就是从听书开始的。我觉得听书是特别好的方式,我都开始建议我的学生,利用他们的的碎片化时间多听书,耳朵不要闲下来

我们平常碎片化时间真的很多,这一天下来,我基本上利用碎片化时间能听五本书左右。

对我影响挺大的一本书是在樊登读书 APP 上听到的《洞见》。这本书里面说,人们情绪崩坏、情绪暴躁源于我们在原始社会保留的习惯,所以每一次我想要发怒、暴躁的时候,都会想象自己现在是一个原始人,我还没有开化,这会让我放松下来。

因为我本身脾气不是特别好,开车的时候有点路怒症,如果别人从旁边抹了我,我就会有竞争意识,恨不得马上超车。但是我读了《洞见》以后,对开车这件事情发生了特别大态度上的转变。即使别人在后面狂按喇叭催我,甚至他超过我,哪怕谩骂我,我都不会在意了。

读书、听书对我有很大的改变。这本书我听了很多次,每次都特别深有感触。

解说:今天的最后一个故事非常特别。因为改变这位老师生活的并不是什么世界名著,而是一本工具书。

高老师—语文老师

-1-

阅读改变我的生活,我再改变学生的生活

我是高老师,一名 70 后的小学语文老师,我已经有 33 年教龄了。

从我 18 岁师范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以后,开始阅读与自己职业生涯相关的书籍。因为我爸爸也是语文老师,他希望我做一个有情感比较丰富的人,所以我有意地开始扩充自己的文学储备。

年轻时候的高老师/ 图片由讲述者提供

我每个暑假都会参加语文老师之间的交流小组,规定一个假期读完 10 本书,互相分享读后感和教学经验。我也想把这种对美好文字的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意识到,文学以外还有一个世界需要我的关注

-2-

另一个世界

我记得很清楚,我是 2018 年的 5 月,在此之前,除了我的专业书籍和文学作品以外,我很少涉猎其他领域的书籍。我这个人不会做饭和做家务活,都有我先生帮忙打理,所以我的工作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我的老妈当时已经 70 多岁了,她给我讲了她遇到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去参加朋友的葬礼,他去的那个地方虽然离我们家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可是他却不断地绕着那个街道转圈,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妈妈回来以后就说给我听,我真的大吃一惊。因为母亲身体一直很好,退休以后还一直在家里照顾我们。

我马上开始回顾自己的家族史,我就想到我祖母活到了 90 多岁的时候,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我们一家人看到自己的亲人陷入到反复遗忘的状态,我们无能为力。我就想,我妈妈的状态是不是已经有了疾病的前兆,我得拯救我老妈,也得拯救我自己。

我立马就搜寻大量的书籍来阅读,正好找到了对应的那本书——《运动改造大脑》。

《运动改造大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运动改造大脑》是由哈佛大学临床医学的副教授 约翰•瑞迪所撰写的一本超级畅销书。在引进中国之前,这本书已经在美国本土掀起了运动促进大脑健康的新理念,重塑了运动对人的价值。

你肯定要问了,我们从小到大都听人说——要多运动,运动对身体好,可真正到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又好像被重重的困难阻隔着。那怎么一本书就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你身体力行起来呢?

我们谁都知道运动是好的,但是我们从没找到确切的理由,不知道为什么它到底好在哪里。

《运动改变大脑》这本书不是一天写就的,作者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寻找实验依据,每一个环节阐述的知识点,都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从而真正改变我们的大脑,帮助我妈妈改变她状态的同时,也让我有信心改变我自己的状态。

人家都说 21 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我就陪着我爸妈一起运动。从那时候一直到现在,无论严寒酷暑,在我的陪伴下,他们的运动从没间断过。像我前面讲述的我妈妈的状态基本上已经缓解了,身体状况的改善真的是显而易见。

我自己讲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从一个爱伏案读书的语文老师,摇身一变,成了运动达人。不仅热衷于跑步,还打乒乓球、打网球。在看到自己和家人身上的变化以后,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并带动自己身边的朋友、学生一起运动。

现在放暑假,我的生活是早上读一个小时的书,然后听两个小时书,下午午休以后,我开始弹琴,晚上就跑步,我感觉我的幸福指数真的非常高。

我还尝试改变我的学生。书的前半部分,作者说自己的学校有一些准备型的体育课,我正好负责我们学校的教研工作,当时我就给我们学校的校长建议,我说要不我们学校也引进这个体育课,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每天上课之前动一动,因为我们运动以后大脑就会兴奋,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3-

我喜欢教书

高老师是那种我们记忆当中非常典型的好老师。她获得的任何知识、习惯,最终都想反哺给自己的学生。

比如高老师在樊登读书 App 上了解了有效记笔记的方法,她会花时间介绍给学生;看到网上介绍先进的环保理念,她也会教学生带着环保袋去逛超市。

我自己改善自我的方法,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把我的经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的学生,有学习方法、有经验知识,也有为人处事的道理。

高老师的一部分藏书,几乎都是和教育相关的/ 图片由讲述者提供

我也会把自己阅读到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书籍分享给我的学生家长。前一段时间我特别感动于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们非常焦虑,不知道如何应对国家政策,既要陪伴孩子,又要工作,所以他们焦虑,也就会把这些焦虑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在我的建议之下呢,很多家长都读了这本书,也学会调整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

我做老师 33 年,每年最欣慰的,是教师节还有春节,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有雪片式的卡片向我飞来,我觉得特别的欣慰。我们虽然是小学老师,说实话,在我们这个社会层面,大家还是更看重初中和高中的老师。

我们教育的孩子都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观念上的碰撞。有时候,我看到孩子当下的改善并不是很大,但是若干年以后,他来看望我,他会告诉我说,「高老师,我有一次非常调皮,您都没有生气,还是很耐心地去教育我。」

我会很吃惊,原来这些点滴学生们都记得,甚至他们还会把我们当时说了什么话非常兴奋地再现一遍。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还记得,我觉得做老师真的很幸福。

我无悔教育事业,我有教育情怀,我就是喜欢教书。我每次走进教室,看到几十双眼睛,我就心里这么想,「每一双眼睛背后,都饱含着一个家庭的渴望,每一个孩子,都代表着一个家庭。

如果我没有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对待每一个孩子,我晚上躺在床上就会睡不着,心里会有很强的内疚。

我经常用一句话来激励我自己,「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不想辜负我的生命,我想善待我自己,善待我的家人,善待我的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家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