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7分,今年最高分国产综艺,嘉宾全是“糊咖”
这个暑期,发生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娱大事件:
有山寨男团ESO的滑稽走红,有电影《隐入尘烟》票房逆跌,还有最令人意外的是,综艺《快乐再出发》的现象级爆火……
上个月,为期七期的《快乐再出发》落下帷幕,其豆瓣评分不降反升,从9.6升至9.7,成为当下评分最高的国产综艺。
平心而论,这个分数对《快乐再出发》来说,是有些虚高的。它能拿到这样的成绩,与当下国综的整体疲软不无关系。
说得直白点,就是全靠同行衬托。
在治愈系慢综艺和旅行真人秀这方面,2022年开播的国产综艺只有《新游记》和《向往的生活》第六季两部综艺播出过亿。而且这两部综艺的豆瓣评分还都没及格,一个4.6,一个5.9。
观众在它们短评里反馈最多的,是明星刻意卖惨、剧本痕迹重、无聊、不好笑、没有真情实感……
而拿到高分的《快乐再出发》,刚好不偏不倚地避开了这些雷区。
上线之前,谁都没想到《快乐再出发》会爆火。
毕竟,它的卖相实在是太普通了。把嘉宾、制作、策划单拎出来看,它似乎哪项都不出挑。
嘉宾方面,它由六个“糊咖”组成——“0713”男团,来自2007年《快乐男声》的全国13强。他们分别是陈楚生、苏醒、王栎鑫、张远、王铮亮、陆虎。Z世代对他们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古早年月,能认全的不多。
制作方面,《快乐再出发》只拿到了B级的节目预算,冠名商、赞助商少得可怜。目之所及,全都是肉眼可见的贫穷:节目开机,在垃圾桶旁拉横幅,画面黑黢黢的,连灯都没有;节目前采,蹭的是瑞丽的场地;节目给嘉宾的生活费,每天只有两三百,连住宿、吃饭都成问题……
节目策划也不出挑,一会搞荒岛寻宝,一会让明星赚钱,全都是老掉牙的综艺点子。
不过,把这些“烂牌”凑在一起,它呈现出的效果却远超预期,让观众感受到了S+级的快乐。
#01
熟人效应
-
在习惯保持安全距离的娱乐圈,大家都相处得小心翼翼,越是大牌,越需要“体面”,恨不得把每句话、每个表情、每个动作处理得八面玲珑、滴水不漏。
近几年,为了打破这种客套格局,国综掀起了一种吊诡的恶趣味风气——把人性丑态当噱头,用博出位赚流量。
有像《密室大逃脱》这样的侦探推理类综艺,一味地用jumpscare整蛊明星,追求廉价的感官刺激;也有像《五十公里桃花坞》《花儿与少年2》这样的社交慢综艺,把明星投掷在不舒服的尴尬情境里,逼出他们骨子里的真实个性,以此满足观众的窥私欲。
然而,就在这种恶趣味风气愈演愈烈时,《快乐再出发》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场轻松愉快的熟人局,告诉我们一帮老友碰撞在一起,也可以很有趣。
因为足够熟稔,背靠十多年交情,所以0713更容易敞开心扉,制造化学反应,可以放肆地笑,也可以委屈地哭。
0713不仅毫不避讳谈及自己的黑历史,甚至还能不由自主地将它们玩成“梗”。
比如,王栎鑫可以毫不避嫌地cue张远是“婚礼歌手”,而张远则立马反唇相讥,拿王栎鑫的“离婚梗”说事:“那你下次婚礼也可以找我。”
又或者,在比划猜歌的游戏环节,苏醒看到对方要猜的是自己的歌,立马大喊“过”、“他们不可能猜出来”,这种毫不迟疑的自知之明,看上去又心酸又好笑。
各种平平无奇的游戏环节,都会在他们的参与下,带出点石成金的游戏效果。第二期有个“学唱渔家号子”的游戏,这个游戏丢在其他综艺或许毫无看点,但平均年龄38岁的0713却把这个游戏玩出了花,带出了“人类返祖”的名场面。
观众一边围观他们的吵闹,一边在吵闹中体会高浓度的快乐。这种随随便便就能让观众大笑的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综艺感。
一档好的真人秀,它的核心永远在“真”,不在“秀”。
它的嘉宾不一定要咖位大,制作不一定要上档次,环节不一定要有创新,但它在内容上,一定会给嘉宾提供充足的自由空间。
它或许不能将明星变成普通人,但它至少可以让明星呈现出普通人的那一面。
简而言之,就是够真。
透过0713,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很快乐”的人生真谛。
在娱乐圈沉浮多年,他们像大多数人一样,都接受了自己不那么成功的现实。
这种现实并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走进了发光却依然充实的中年生活——约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吹牛、畅想未来,他们懂你的梗,知道你的难,也明白你的乐。
这种抱团取暖的欢乐生活,刚好为我们提供了后疫情时代下最需要的精神情绪。让我们紧绷的神经迎来了难得的放松,被那些纯粹的快乐紧紧环绕。
#02
我们“糊”,
但我们有音乐
-
《快乐再出发》虽然欢乐,但并不肤浅,往深处看,它同样也经得起推敲。
让观众感同身受的,不只有欢乐,还有他们的音乐初心——关乎热爱、关乎梦想、关乎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
15年前,他们过五关斩六将,战胜上万名对手,被观众用短信一票一票地投出来。多年过去,起起伏伏,尽管有实力,但他们还是沦为了“糊咖”与“过气歌手”。
他们真正让观众记住的,只有那么零星的几首歌,诸如《雪落下的声音》《时间都去哪儿了》《有没有人告诉你》之类的。
这次重回主流视野,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珍惜这次机会。
不为别的,就为了曲线救国,让更多的人去听自己的歌。
作为歌手,他们都爱音乐,也一直在做音乐。六人凑在一起,谈起音乐,每个人的眼睛都是闪亮的。
随便抱个吉他、定个主题、起个旋律,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接。遇到素人,他们会跟对方闲聊,问对方有没有听过自己的歌,即便对方说不出歌名,只觉得旋律熟悉,哥几个都能开心地乐半天。
由于准备仓促,《快乐再出发》并没有细致的节目规划,常常漫无目的地编排行程:第一期是荒岛求生,第二期是冤种团建,第三期是影视城打工,第五期是海边夜聊……尽管活动五花八门,画风不断转变,但边走边唱一直是六人的拿手好戏。
坐在小破车上,他们会猝不及防地开唱;看到油桶,他们会手痒上去敲个合奏;出门前打包行李,他们会即兴玩歌曲接龙……无论是早起放空,晚上闲聊,还是茶余饭后,都是他们灵感涌现的创作时间。
有网友直接评论,“你可以怀疑他们的精神状态,但是不能质疑他们的业务能力。”
多年前,音乐是他们的梦想,如今,他们把音乐活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们的欣慰与惋惜,大多与音乐有关。
陈楚生感叹,“最重要的是,这么多年大家有作品留下来。”
王栎鑫惋惜苏醒的音乐才华没有被人看到。他知道苏醒的不容易,也知道如果当初有人肯给他机会,很多事可能会不一样。
看苏醒在节目里哭,王栎鑫哽咽地说,
“苏醒,一个我曾经十五年前最讨厌的人,一个条件那么优越的人,一个才华那么横溢的人,我十五年没见他哭过。”
他们对音乐的初心,让观众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真诚,一种久违的真情流露。
这种真情流露,让《快乐再出发》和那些治愈系综艺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上综艺,不是为了循着剧本设定刷脸、做任务、宣传自己,做一些体验生活的表面功夫,而是为了在旅行中“剖”开自己,让观众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一如某综艺制作人所说,
“满身是泥,只是形式上的放得开;真正的放得开,是不把自己当明星,能够释放出自己真实的内在情绪”。
#03
感同身受,
远比卖惨重要
-
他们曾站在流量最高点接受鲜花与掌声,也曾在低谷中见识过拜高踩低的人情冷暖。
或许,正因为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所以他们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保留一份难得的“清醒”。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也没有因为自己过气而卖惨,反而时刻牢记自己明星身份的特殊性——就算过气,也已经比绝大多数人幸运。
第三期,他们到象山影视城当群演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群演的工作枯燥至极,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排队等剧组大巴、化妆换装、吃盒饭、等待戏份开拍……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结果只有三两个镜头,而且无法保证后期会不会被剪掉。
拿到的薪水也很微薄,只有一百多块,带台词的会多几十块。
经过一番切身体验后,0713没有诉苦,而是感慨其他群演的不容易。
因为剧组导演和工作人员认识他们,知道他们来拍节目,所以会特别照顾他们,不让他们等太久。最后虽然结得工资少,可安排他们进组的朋友还是给他们额外包了杀青红包——其他群演并不会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感受。
聊起其他群演做出的努力与付出,苏醒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我们算是一下子就到了可能一个最高、最好的位置,拥有所有的资源和条件”、“跟很多人的苦比起来,我们所谓的苦不值一提”。
跟那些“最穷的时候卡里只有100万”、“一天650伙食费真的不够”的言论比起来,0713流露出的价值观显得格外真诚,剥离了他们作为明星的傲慢。
生活中的他们,都经历过需要他人帮助的人生低谷,所以他们对他人经历的困苦,才能报以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有一期,大家在篝火边唱歌,有人提议放自己喜欢的音乐。陆虎这时候没有放自己的歌,转而推荐了朋友郭一凡的《人与人》,感慨郭一凡“很有才华,就差一个机会”。这个举动深深地打动了苏醒,让苏醒泪洒当场。
类似暖心举动,还发生在陈楚生身上。陈楚生很感激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喝多了大手一挥,说“这个节目火了以后,一定要加工资”。
这些敬业且谦卑的举动,即为节目赋予了动人的底色,也让我们看到了国综缺失已久的“人情味”。
透过《快乐再出发》,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且立体的老男孩,他们没有明星架子,没有偶像包袱,没有虚假的热闹,也没有客套的寒暄,只有一种玩得开心、聊得畅快、唱得响亮的欢快氛围。
轻松,自在,真实。
什么时候国综能少一点星味、多一点人味,什么时候观众就能看到真正的真人秀。
原标题:《9.7分,今年最高分国产综艺,嘉宾全是“糊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