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才是星女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二位巾帼纪实
原创 汤朔梅 上海纪实
接受这个采访任务,并有幸与这两位传主对上号,纯属偶然。
那天开组稿会,偏巧我要陪母亲去看病,无可替代,只得爽约。可朱烁渊先生是个办事极认真的人,约我与另一位作者去咖啡馆,预先交代组稿的要求。看了这些选题中的二十来个人物,我觉得她们都很优秀,无论写谁都一样。而当他谈到搞卫星研究的一位女士,她父亲用青春年华戍守新疆、西藏十九年,而她却用自己的科技知识研发小卫星,扼守祖国的万里江山时,我一下被感染了。像我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青少年时又受俄苏文学影响,内心深处依然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我打断他的话说,如果还没指定由谁完成这个任务,那我很想接受。烁渊先生稍稍迟疑后说,那得在一篇文章中要写两个人,她们都很优秀,难分轩轾。看我似乎坚决的神情,他答应了我。其实,写纪实而主动选题,在我还是第一次。其后几天,他来过几次电话,我能体会出他对此的重视。
我的传主叫“沈苑”、“程睿”。她们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两位巾帼。我同时给她们发了微信,先回复的是沈苑,采访的时间由她定下。而得到程睿的响应是在晚上九点,她说刚从外地出差落地。既然难分伯仲,那我就按取得联系的先后展开叙述。
先得介绍一下什么是“微小卫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是什么。
就字面看“微小卫星”几个字,也许认为,那是一种区别于体积比较大的卫星的一种。其实不是!程睿后来给我解释,传统的微小卫星指的是100公斤以下的卫星,但是这个单位的“微小”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意思是卫星在功能不变、甚至增加的前提下,使其系统更加集成,体积重量更小小型化。卫星小型化后,除了节省制造成本,发射成本,还在于容易制导。而“创新”是他们成立和发展过程一贯坚持的原则。这是她们所肩负责任的关键:干前人之所未干,趋世界之领先!
这当然是从相关的资料上获得的信息。只是概念而概括地说明她们不简单。而真正要了解她们的奋斗与情怀,还是让我们走进她们活生生的生活,走入她们的心灵世界。
2022年的1月11日,预报气温在6到零下2度。而临港新城地处海滨,气温更低,拂面的海风有些凛冽。约定时间是上午9点,而我8点已等在研究所的大门口。眼见六辆大巴陆续驶入,下来的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其中很多是女性,她们裹着厚厚的冬装。
由于是防疫,更在于相关管理制度,我只能等在门卫室,必须有人来领入。约定时间到了,过来一位短发,戴着眼镜,穿橘红色上衣、牛仔裤的女子。秀气中透出飒爽,质朴而充满活力,像某个速滑运动员。她就是沈苑——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导航研究所所长、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副总指挥。如果没有电话的联系,这头衔我还真没法与眼前这个女孩联系起来。跟着她快节奏而富有弹性的脚步,我们进入到研究所。随着沈苑的招呼,一位女子站了起来。挺拔而爽朗,稍稍后掠的长发,个子差不多与我一般高。她就是程睿——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委员、院务委员、科研管理部部长、遥感三十号卫星副总指挥、碳卫星型号办主任。
俩人年龄相仿,都这么年轻。再联系到她们的职务,这不是一般的头衔,非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莫属。然而她们却是八零后,当年担任这些职务时,才三十出头!我不禁感喟。
她们确实很忙,又是早晨,还有好多事要安排。采访只能交替着进行。
一、花开的颜色是由基因决定的
以我保守的认知,总以为在航天、卫星领域,大概都是些像孙家栋、戚发轫这样的科学家,率领的一批男人干的事业。而我眼前坐着的却是俩位年轻女子。女孩子一般都偏向文科类,理工科多半是男人的天下,尽管有居里夫人、吴健雄这样的大家,但毕竟少数。问起他俩,都说读大学时想考文科,可各自的父亲都建议她们考理科。而且她们的父亲都有无线电、通讯技术的经历与爱好。沈苑的父亲读书很好,可初中刚毕业,“文革”开始了,他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但他是无线电爱好者,业余的时间装半导体收音机,后来装电视机。空闲时,总在研究这方面的书籍与图纸。耳濡目染的沈苑,从小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
沈苑出生于江苏溧阳。读书一向品学兼优,成绩突出,高考前,她被推荐保送考南京某大学。征询父亲的意见时,父亲建议她考理科,而且说信息工程技术将来前景广阔,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她说自己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向往着上海,觉得上海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那年,上海理工大学在江苏只招两名,其中一名就是沈苑。大三时实习,她来到杨浦区宣传部,在一起实习的几位到期离开后,部里要她继续留在那里,并希望毕业后能去那里工作。那都是看上她的阳光干练。照理,那是个不错的机会,以后进入公务员序列,以后混个一官半职,可谓前途光明。可她说,自己是学理工科的,她想将来干自己的专业。而她的选择得到父亲的支持,其实,父亲想让女儿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于是,沈苑以学校当年考研最高分,留在学校读研。沈苑说,她父亲是个高度自律的人,即使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也要把自己干的事干到最好。如果说,没有父亲的影响,没有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那么现在,就没有作为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副总指挥的沈苑了。
而程睿更是这样。我主动认领这个采访任务,正因为是她与她父亲两代人的事迹感染了我。
1981年,程睿出生在陕西韩城的故乡,并在那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你别以为韩城是个小地方,可那里曾出过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太史公司马迁,清朝第一位北方状元王杰,现代的翻译家、俄苏问题专家师哲。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家国情怀的担当,浸润着那片土地,同样也熏陶着程睿与她的祖辈父辈。
程睿的父亲程群,读书很好,可那个年代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的冬天,十八岁的他参军,成了一名戍边战士。在新疆和西藏的阿里地区,一干就是十九年。其间,曾作为优秀干部,考取到南京政治学院读书,成为团职政工干部。毕业时,上级根据他的表现与成绩,拟定留在大军区工作。那对一般的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机会。可征求意见时,程群却说要回阿里,那里更需要他,那里有他朝夕相处的战友,那里虽然是贫瘠的边陲,可那也是祖国的土地呀!
身在军营的他难得回来,回来也从不说阿里的艰苦。他怕父母担忧,妻子牵挂。以至于当程睿用夹杂着拼音给父亲写信,铺开信纸,写上“亲爱的爸爸:您好!”时,常常觉得爸爸就像是一张白纸,还有开头的称呼和问候。程睿的童年,尽管不缺父爱,父亲从遥远的地方有时会寄一本字典,有时寄一些书,但缺失的是父亲在身边的陪伴。可在母亲的教育下,她知道父亲在保卫祖国,而保卫祖国是很光荣的事。小睿睿的家国情怀与荣誉感,也是那时植入的,父亲转业时,程睿已十岁。整个童年,她几乎没在父亲怀里撒过娇。父亲难得回来,刚回来陌生,等熟悉了,可以撒娇了,可父亲又要离开了。所以,当看到小她五岁的妹妹搂着爸爸亲昵时,她很眼馋。可这样的幸福时光对她却再也无法弥补了。小时候,姐妹俩身体不好,可奇怪的是,只要爸爸回来了,就什么都好了。而当爸爸离开后不足一星期,旧病又复发了。妈妈以为是小孩子打鬼主意装的,想以此召唤爸爸回来。可事实却不是。爸爸是主心骨,爸爸是顶梁柱。可爸爸是军人,要守卫边疆。妈妈和爷爷奶奶告诉她,爸爸是在保卫祖国,你长大后也要像爸爸一样。作为女孩子,程睿小时候不免遭同学欺负,她妈妈告诉她,只要成绩好,人家就羡慕你,也就不会受欺负了。所以自小学起,程睿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直至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她品学兼优,是学生会文体协会的会长,研究生时,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得过许多奖。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硕连读的六年,学校的重大学生活动都由她主持。那时,她立志要像父亲一样,保家卫国。只是父亲是用青春和身体,而程睿却要用自己掌握的科技本领。殊途同归,报国之心却一脉相承。
更令人不胜唏嘘的是,2019年,程群因当年长期在高原缺氧下落下的病根,才六十出头就去世。当年喀什军分区的司令来了,南京政治学院二大队的政委来了,还有一位老乡哭得特别伤心。他道出了当年的一个秘密。1977年冬,程群参加高考,并以军分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的雷达专业。但因为分管电信收发的这位老乡,家里有急事请假了半个多月,以至于耽误的时间。程群去报到时,因误了时间而没能入学。那老乡哭着说,如果不是那次阴差阳错,程群不至于落下这病根。他悔恨。而这件事家里人一直不知道。其实,那老乡也不必自责,即使程群考取了大学,毕业后他还是会回到阿里的。后来他从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完了,又主动请缨回到边塞,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他一生许国,那颗心已留在那里了。说着父亲,程睿几度哽咽,笔者为之动容。程睿说,对于阿里,家人都陌生,因为父亲从未说过那里是怎样的条件恶劣、艰苦。直到时代的楷模孔繁森事迹的传扬,才知道阿里的一切。那就是父亲!于国于家的一切,他都默默地扛起来,背在肩上。
所欣慰的是,二十年后,他的女儿程睿考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是冥冥中的巧合吗?不!那都缘自于父亲立志报国的情怀对女儿的影响,并得以传承。程睿在2001年读大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她已有坚定的目标:继承父亲的志向,科技报国!
沈苑和程睿,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童年和从业前的经历也不同,但她们同样有一个心怀家国的父亲,同样培养出一个从事航天事业的优秀女儿。这使我想起一段名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相信,花开的颜色是由基因决定的!
二、明亮的星星,背后一定有助推的能量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的前身,是1999年3月在上海冶金工业研究所下面设立了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办公地点在长宁区的一栋“杏佛楼”。当时也就二十来号人。研发我国100公斤的低轨卫星,一直到2003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创新一号”,成功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部”牌子正式挂起来了,成为一个地方事业单位。由于研制、发射任务的增加,2012年搬迁到张江园区,直到2021年10月搬迁到临港新片区。其间的2014年10月,中科院党组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三次的地方变换,是三次的升华,折射出我国微小卫星事业的发展壮大。而沈苑和程睿正生逢其时。如果说,她们能成为今天的她们,其背后助推的第一原动力就是国家发展、国运的强盛。她俩虽然没赶上研究所的创建,却见证了它的发展壮大。
2006年秋天,作为共产党员又是优秀硕士毕业生的程睿,踏进了闹市区的那栋有着红色基因的“杏佛楼”时,她才二十五岁。她是直接从学校进研究所的。而沈苑研究生毕业后,先去另一家小卫星研究所。那家研究所当时正与欧洲的伽利略计划搞联合研究,但欧洲人只希望中国投入巨额资金,而在核心技术上却不让中国人参与。2010年,沈苑辞职后来到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吸引她的不仅在于搞卫星,更重要的是“创新”二字。她们这一代改革开放之初出生,好像就是为创新而生的。她俩都说,上海毕竟是大都市,它的大不仅在于城市体量大,更在于上海海纳百川的胸襟。她们都在其它地方投过简历,也面试过,却因为是女生,而被婉拒。上海就不一样,研究院的几任院长都一样说,不论男女,只要你有立志搞小卫星的信心,有这方面的能力,都一视同仁,来者不拒!
有这样好的研究条件,再有这样开明的领导撑起让年轻人飞翔的天空,沈苑和程睿她们有了施展自己抱负与才干的天地。这只要看看她们迅速成长的经历,就能说明一切。
先说沈苑吧!她入职研究所,正赶上北斗三号卫星的项目。她参与了整个北斗三号卫星从研制到入轨的全过程。2016年在入职六年后,她才三十六岁,就担任北斗三号的副总指挥,2020年,又担任导航卫星研究所所长。在一起接受采访的高级工程师鹿艺说,那可是含金量很高的职务。确实啊!不要说中国人,就是全世界,能有几个人不知道北斗导航系统的呢?当我问起我们现在的手机是否联网了北斗系统。沈苑自豪地给我做了普及。她说现在世界上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世界用于导航的,主要是GPS与北斗。GPS由于开发得早,它的用户广泛些,技术也成熟些。但我们的北斗虽然晚成,可在好些方面,超过了GPS。现在的各导航系统在许多方面是兼容的,我们的手机信号都能接收GPS、北斗的信号,但它只选择信号强的一个。以前,我们的手机在信号不好时会提醒:GPS信号弱。现在不一样了,会提醒说:卫星信号弱。一个浅显的说明,使我茅塞顿开。如今,我们的北斗,在中国的导航已占进80%。我们有了北斗,再也不受制于GPS了。沈苑一口一个“我们的北斗,我们的北斗”,我深深感受到她作为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的自豪!不!作为中国人,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再说程睿吧!2014年三十三岁担任遥感三十号副总指挥,2016年三十五岁担任科研管理部部长,2020年担任党委委员,2021年院务委员。研究院共有四大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是其中最大的部门,而且科研是研究所的生命线所在。可见其科研能力、管理能力非同一般。遥感卫星对于我只是一个概念,程睿却用通俗的比喻介绍说,它是千里眼,是顺风耳,可以观测日常常态,也可以察觉到异常异动,不仅对于科研有很强的研究价值,还可以监控着祖国的周边。她介绍到这里,我自然联想到她戍边十九年的父亲程群。程睿说,2021年7月19日,我们的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的那个晚上,她梦见父亲远远地看着她,微笑着朝她挥手。这是感应吗?父亲当年戍守边疆的责任,如今由女儿肩负起来了!女儿可是该卫星的副总指挥呀!程群为自己有这样的女儿而感到欣慰。那梦里的回首,是赞许,是放心!
沈苑与程睿能登上今天的高度,靠的就是微小卫星创新创新研究所这个平台的助推。她俩多次提到院里的领导:江院长、相里院长、于院长……是他们成就了自己。
人们都习惯了看别人的成功,羡慕别人的荣誉。而有谁能关注在成功的路上,那些建功立业的人和他们的家人在背后的付出呢?沈苑和程睿也不例外。她们每天工作的时间,是不能以上下班来计算的。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常常是一大早出门,深夜才回家,回家了还在考虑问题。现在双休了,可她们何曾双休过,一周一般休息半天。常常出差,用她们的话说,在机场、高铁上吃便餐,远远比在家里吃饭的次数要多。卫星实验了,星箭匹配要发射了,一出差就是几个月。
就拿沈苑来说吧,在搞北斗三号的十年间。她哪顾得了家?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刚放下行囊,出差的通知又来了,她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个拉杆箱,一个命令下来,拉起就走。家里和工作永远是无法平衡的,每天绷紧着忙,回到家整个人像掏空了似的。这时,丈夫会对女儿说,不要去打扰妈妈,让她歇息。女儿很少有黏母亲的机会。沈苑还常问女儿几年级了?女儿嗔怪说:妈妈你太不称职了!作为女人,不要说料理家务了,连孩子都读初一了,也关心辅导不上。今年,考完试,她问丈夫女儿语文成绩怎样?丈夫说可以的。她却说:小学语文简单。女儿纠正说,我可读初一了!有一次下大雨,人家孩子有人送雨伞,而她女儿却说:我知道没人给我送雨伞,于是我给另一位女生撑伞,还幽默地说是当“保镖”,搭着她肩膀两人合伞回家。女儿很阳光,一点没有委屈。可沈苑心里很愧疚,她只是竖起大拇指为女儿点赞。女儿从小到大,作为母亲没带女儿出去旅游过。担心突然来了任务赶不上。那次老师家访,问女儿暑假去了哪里旅游,她说只是由爸爸带着在小区门口转转。说到这里,沈苑语塞。但女儿很懂事。她从小教育女儿自立自强的话语起着作用。其实不是做妈妈的狠心,不顾这个家,可妈妈干的事是为了祖国这个大家。成年累月的忙乎,自己的亲人,父母、公婆不理解,因为她毕竟是个女人,女人有着女人干的事。可她却干不了。有一次在公司干到凌晨,她感觉身体极度不适,车也开不了。她告诉丈夫,请丈夫来接。丈夫是理解她的,他们是大学同学,知道沈苑是读书狂、工作狂。这一点与程睿一样,程睿的丈夫也是西安电子的师兄。他们之间理解。而当央视播出介绍沈苑的短片,女儿和家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2018年,沈苑带家人去西昌观看卫星发射,那里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女儿看到母亲12点才从山上下来,三点闹钟响了,又一骨碌爬起来。此刻,女儿理解了母亲为什么没时间陪伴自己假期旅游,为什么连自己读几年级都会忘记。回来后,女儿写了好几篇作文,对有这样的母亲感到自豪。
程睿也何尝不是呢?程睿的孩子与沈苑一般大。她说小孩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期间,她整个身心都扑在遥感三十号上,丈夫在华为搞科研,也没时间。她自己没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说到这,她深深内疚。就像当年她的父亲,身在边关,给女儿的童年带来缺憾。引用一句通俗的话:做女人难,做成功的女人更难。可她们的成功,不是求田问舍、发家致富,而是有情怀的舍小家,为国家!比起张张嘴就上万,出出场就几十万的所谓明星来,她们才是真正的明星!真正的星女郎!而那星女郎是奋斗出来的!无怪乎同事们称程睿“女汉子”,称沈苑“拼命三郎”!
而这些真正的明星,当我们仰望她们在天空闪耀时,除了她们自己的奋斗,背后还有多少人,给她们输送着正能量呢?那就是强大祖国的后盾,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家人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她们也感恩,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领导与同事,感恩自己的亲人。
三、力量来自于团队,情怀牵系着家国
当我在采访沈苑时,她说,我们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女性占三分之一还强,她们都很优秀,都有着各自的奋斗经历与强项,我和程睿代表不了她们。这显然是谦虚,但不过她说的也是事实。一个这么前沿的科研机构,女子的比例占那么大,非优秀而何?而她俩分别作为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又分别是两个不同型号卫星的副总指挥,那种突出的能力和献身的精神,一定是有代表性的。
临港新城是个好地方。那里地处东海与杭州湾交汇处,那里有洋山深水港,微小微信创新研究所又毗邻鲜花港。满目青绿,空气新鲜得像过滤了似的。那里又是那样的宁静。这样的地方能使人静下心来搞科研。但那里毕竟偏远。记得上次采访同样在临港新城的瞻芯董事长张永熙时,他说就看中了这一些,包括偏远。如果因为偏远、寂寞而踟蹰不前的人,一定是不能同所从事的事业一起走得更远的人。他们需要的就是能克服一切困难,为了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英才。研究所从“杏佛楼”起步,再迁移张江,最终落脚在临港海滨,除了区域扩大到需要外,是不是也基于这样的考虑?它从草创时的二十来号人,到如今的队伍过千,也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经历了不断沙汰的。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一听名称,绝对前沿。怀揣本领慕名前来的不谓不多。可那是科研机构,在里面工作会轻松吗?一头扎进去后,难分晨昏。无尽的出差奔波,很少有休息,不用说享受双休了。再说研究院名声高大上,可薪金按国家事业编制实行,与其辛苦的付出,显然是不匹配的。不像华为、阿里巴巴等,凭这些人的实力,在那里一定是高薪阶层。而待在这里,就凭这些收入,要想在上海买房子安家,不知要等到何时。所以,有好些人,特别是男的,陆续离开了这里。这也难怪他们,因为生活永远是最现实的。走的走了,而留下来的一定是有坚定信念的!
相反,而女性却不断在加入,而且少有离职的。这样,才使研究所女性比例占35%。
中国的女性,具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韧自立的精神,向来不输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当年革命战争年代,给战士纳军鞋、运军粮的大娘,用乳汁喂养受伤的战士的红嫂。研究院的每一任院长,慧眼独具,对男女一视同仁,也许就看重女性的这一点。
程睿被同事们称为“女汉子”,她除了研究需要的冷静与缜密,还有干事雷厉风行的果敢,更有激励团队为目标奋斗的感染力、凝聚力。她说起自己部里的一位研究员,为了在非常紧迫的时间下攻克小卫星的一个技术难点,扎进实验室,没日没夜的试验,一个月内研读完两本原版的国外书籍,问题最终解决,人却瘦了好几斤。
型号办副主任负责15颗卫星的综合计划,这是推动整个任务的发动机,一个周末加班回去后,胃部大出血,输血三天后,脸色苍白的他下了病床就做到办公桌前,因为他害怕影响到整个研制计划。
做一个搞高科技的女人真不容易。甚至连怀孕生小孩都要选择淡季。一位研究人员,在遥感卫星任务最艰巨的时候,突然怀孕了。这其实很正常,可她很内疚,说自己不该在此刻怀孕。其实,她已年龄不小了!她总觉得,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自己会拖任务的后腿。
项目启动时,总设计师头发乌黑,项目结束时,已经满头白发,短短几年从“叔叔”变成了“爷爷”。总指挥在出场前,由于食道溃疡但舍不得时间去医院,一个月瘦了15斤,后来大半年都只能喝粥,所以大家送他“粥总”的外号。
每次有发射任务,她们总是几十号人一起去。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也为减轻工作压力,有时会组织大家去附近的红色传统景点。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团队。她们的平均年龄才31岁。每逢在一起讨论问题,谈论工作时,她们欢声笑语;每逢克服难题,取得成功时,她们抱成团流泪、激励。而当谈起自己的家庭、孩子时,她们都无语。无语于自己儿女角色的缺失,无语于家庭责任的分担,更无语于母亲责任的未尽。当儿女牵着母亲的衣襟,希望妈妈陪自己时,她们却说:妈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那是国家的大事。或许小孩还不怎么懂,可我相信,在这潜移默化的身教言教下,她们的孩子会懂得,就像当年程睿的父亲教育、影响程睿一样。
研究卫星是一项必须做到极致的工作。有一位资深总师,为了改进试验手段,尽量少占用发射场资源,连续两天两夜坚持在岗位上。卫星出了点故障,他用背脊去扛,结果几节腰椎骨折。
一位姓曹的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二十六岁患了甲状腺癌,经过多次治疗后痊愈了。有人劝她别再搞卫星项目了,这样太辛苦,身体会吃不消的,再说其实她有很好的选择,因为她优秀。可她是一个很拼的人,她觉得自己从事的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坚持着留下来,这样,人生才有意义。她有一个工作座右铭:事经我手无差错。
一位办公室主任,从事项目管理的。她是中文系毕业的,担心自己干不好这项工作。但她就凭自己的努力顽强,把项目管理工作做得很出色。为了项目,她的婚期一推再推。在结婚进行时,老总打给她一个电话,她回答说稍等片刻,一个仪式正进行着,完了打过去。其实那是个交换戒指的环节。为了工作,婚礼仪式手机都不离身。
你看,在卫星测试现场连日连夜工作,累了,铺着纸板躺在地上的都是我们的博士。啃着面包还在讨论着问题的都是我们的研究员。那都是我们祖国的精英呐!
有这样的同事,有这样的团队,办何事而不成呢?而团队是要有精神凝聚的,是要靠带头人的!
沈苑和程睿说,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她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团队。有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关隘!她们说,个人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姐妹们的努力、支持!
在采访中,我接触了好几位像程睿、沈苑那样的科技工作者。我发觉她们的眼睛与一般的人不一样。没有市侩气,没有市井气,更没有戾气、傲气。那眼神是那样的干净、执着、平和。像炼钢炉旁的工人,像田里归来的农民,像岗哨上的战士!像一切有抱负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
沈睿喜欢运动,每天跑五公里,一游就是几千米。怪不得她看起来那么精神,像个速滑运动员。这不仅是简单地锻炼身体,而是体现一种向上的精神,给团队的姐妹看,给自己激励!她现在喜欢上养花,她说看到植物的含苞、绽放、结果,就像看到研发北斗三号卫星,三千六百多个的日日夜夜。
程睿在文体上有着天分,她这个研究院最大的团队,在这个“女汉子”的率领下,充满了朝气。
北斗三号、遥感三十号卫星正按自己的轨迹运行着。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捍卫着祖国疆域的安全。然而新的任务接二连三。远山在呼唤。沈苑和程睿已背上双肩包,像一个跋涉者,怀着青春和梦想,朝着心中的远方出发了!
当我敲击完最后一行字,已是深夜。推开窗户,辛丑年深冬的风很冷,然而夜空宁静而深邃。辽阔的蓝天下,有几颗亮点正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我想,那中间一定有我们的北斗三号、遥感三十号等卫星。而送它们进入轨道的,正是沈苑、程睿她们的团队——年轻而自信的女郎。这才是真正的星女郎!
汤朔梅,笔名:朔梅,上海市奉贤区人。1957年3月出生。1982年7月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上世纪80年代起,在《萌芽》《上海文学》《诗刊》《上海诗人》《上海作家》《朔方》《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收入《当代大学生抒情诗选》《2010文学中国》《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出版有诗集《湿地上的太阳》,散文集《青桑叶,紫桑葚》《一棵会走动的树》《朔梅散文选》等。小说《草鞋,蒲鞋》获“世说心语”第八届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散文《相呼之情》获第11届“上海文学奖”。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奉贤区作家协会主席。
原标题:《弄潮 | 这才是星女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二位巾帼纪实 | 汤朔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