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张大千早期绘画集中亮相,师生三代“相遇”虞山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2022-09-07 06:4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张大千(1899-1983)是近现代书画大家,50岁前的张大千锐意仿古,初入画坛,以一手“假石涛”闻名于世,后远追隋唐,且取法明清各派,成为近现代画史有着较大影响的画家。9月6日起,其早期的画作精品在常熟博物馆“五百年来一大千——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展”上对外展出。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遴选张大千45幅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各个领域,展示了其书画风格的多样性,同时展出的还包括常熟博物馆收藏的张大千老师曾熙与李瑞清的书法作品。而在另一展厅,则呈现了其弟子、常熟书画家、收藏家曹大铁的书画作品与文献资料。师生三代相遇虞山之下,让人一品近现代书画的渊源与传承。

张大千 《荷花鹡鸰图》 1946年

常熟博物馆“五百年来一大千——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展”展览现场

展品渊源:张伯驹与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书画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四川内江人。因在上海松江出家为僧,法号大千,还俗后以“大千居士”为号。张大千曾随兄留学日本,进学校学习染织技术。回国后,与其兄张善孖在沪定名画斋为“大风堂”,拜入曾熙(1861—1930)和李瑞清(1867—1920)门下,曾李二位均擅书画,对其一生画艺影响颇深。

现场展出的常熟博物馆收藏的曾熙书法  澎湃新闻   图

张大千(1899—1983)

在中国画领域,张大千工笔、写意皆精妙,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擅长,且书法继承碑学,自成一体,早年还擅篆刻,颇有成就。他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与溥心畬合称“南张北溥”。其人物画自明清唐寅、陈老莲上溯敦煌壁画;其花鸟画承接宋代宣和画院余风;其山水画以石涛为根基,又植根于宋元,这种扎实深入学习传统绘画经典的精神,为学习前人优秀绘画传统以及如何入古而能出新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除此之外,张大千又能将青绿山水的技法用于重彩花鸟和人物画,又能将敦煌壁画的技法反过来融合于山水画和花鸟画,这种打破常规,开阔思路的方法也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张大千先生的绘画艺术特点,可以用两方面的成就加以概括:一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全面继承;二是晚年形成的泼墨泼彩画风,在近代画坛上颇具震撼性和开创性。大千先生勤于习古、善于习古、精于习古,其所临仿过的各流派、各时代画家达到百位之多,且多得其神髓。

知名艺术史学者、张大千研究专家傅申先生此前曾说:“张大千是历代画家中对传统的绘画研习和了解最勤、最深最广并且是最好的画家,因此他的作品与绘画史最有史的关联。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有他个人的画史,也有中国绘画的历史。”

由于疫情未能来到现场的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钱进在视频中表示,张大千书画是吉林省博物院近现代书画收藏的重要收藏体系之一,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张伯驹先生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期间,从各地收集并亲自审定而得,以张大千早期作品为主,此次展览精选了其中45件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各个门类,为研究张大千晚年以前绘画风格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轨迹。

“近十余年,博物馆馆际开放和合作实现了全方位、多元化共赢的局面,展览交流的类别和地域也实现了不断的拓展和深化,此次和常熟博物馆的合作,只是双方开启更深入、更长远合作的第一步,希望今后两馆之间在展览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拓展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钱进说。

据相关文献介绍,1957年,张伯驹被打成“右派”,后又因坚持传统戏剧被停职,遭到批斗。好友陈毅得知张伯驹夫妇的遭遇后,把他介绍给吉林省相关领导,张伯驹夫妇遂到吉林工作。当时,在北京备受冷落的张伯驹夫妇初到长春,就被黑土地上的人们浓厚的情谊所包围。1962年3月,张伯驹不仅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还被吉林省委正式发文任命为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

张伯驹先生晚年和潘素在一起

张伯驹当时不仅注重文物的征集与收藏,还对吉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考证、鉴定,抽调人员对历代书画、文物进行寻访、征集。吉林省博物院一共收藏了张大千的画作120多幅,这些画作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低价收购来的。

吉林省博物院相关研究人员曾透露:“我们原始的资料显示,有的张大千画作当年的购买价是2元钱,有的是3元,有的是5元,而且这种几元钱的居多,最贵的一幅花的是50元。张伯驹的夫人潘素是张大千的弟子,他们私交很好。所以,张伯驹到了吉林省博物馆后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拿着麻袋去购买张大千的画作。因为张伯驹的名声在外,他的线索很多,所以,每天张伯驹都亲自带队扫街,去过北京的荣宝斋,就连一些私人家里也去征集。”

张大千 《严陵秋色图》 1934年

大千画作:从早期仿石涛山水到人物花鸟的多样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大千的山水作品,以临仿石涛者最具特色。石涛的笔墨千变万化,细腻轻柔者有之,粗头乱服者有之;雄劲处似千军万马驰过,清冷时幽人独处,无比寂静。大千先生结合自身个性,以超乎寻常的天赋和勤奋加以研习,取为己用,随机应变、触景生情,将石涛的各种技法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的景物和取得多样化的效果。这一时期的整体风格是清俊空灵,尤其是有多件作品使用了花青,兼以淡墨轻染,清润之气扑面而来。

张大千《小蓥华山图》 1940年

张大千 《峨眉一角图》 1947年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大千先生山水画的风格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临习五代董源、巨然和元代王蒙的作品非常多,加之受敦煌壁画影响,逐渐脱离石涛,画面布局趋向繁满,用笔扎实厚重。

张大千 《桐荫高士图》 1932年

人物画方面,张大千先生早期(敦煌之行以前)人物画以高士和仕女为主,受吴伟、唐寅、石涛、华喦、任伯年等明清画家影响,主要呈现清秀、淡逸的风格面貌。1941年开始敦煌之行后,人物画风格发生重要转变。逸笔草草者大大减少,工笔设色乃至工笔重彩作品不断涌现,人物造型丰满、线条沉实,敷色浓重艳丽,凸显个人风格。

现场展出的张大千仕女画 

张大千 《拟陈老莲二叟赏梅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张大千 《松荫高士图》 1946年

大千先生的花鸟画创作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持续到晚年,呈现工笔、写意、泼墨泼彩等多种面目。写意花卉一直贯穿于他的创作生涯,工笔主要集中于中期阶段,泼墨泼彩则仅限于荷花。

吉林省博物院所藏张大千花鸟作品,从1931年至1948年,也可分为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两个时期。三十年代的花鸟画,用笔以少胜多、以简代繁,追求笔墨情趣和画外之韵,在画法上兼工带写,有宋人之严谨,亦兼华喦之清新,总之这一时期花鸟画的风格亦未脱出简逸、清灵、明快的范畴。四十年代的花鸟画,题材主要有梅花、牡丹和荷花;技法以写意为主,但工笔画有了重大发展;风格由三十年代的简逸转向气势雄浑和富丽精密。最重要的有两类:一为写意荷花,一为工笔重彩花卉。 

张大千 《品莲图》

虞山文脉:常熟博物馆与传统艺术

开幕现场,常熟市政协党组成员赵东方在致辞中说,常熟博物馆于1997年建成开放,2020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县级一级博物馆。“此次展览是常熟博物馆与吉林省博物院首次携手合作,我们相信有了此次展览的良好开端,今后两馆会通过持续的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体验,促进常熟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百年来一大千——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展”展览现场

常熟博物馆馆长谢金飞对澎湃新闻表示,常熟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注重策划与常熟文脉相关的展览,所谓“小馆大藏”、“小馆大展”,张大千特展既源于与曹大铁的师生渊源,也与常熟博物馆与吉林省博物院等重要博物馆多年的深度交流合作有关。

“五百年来一大千——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展”展览现场

“自古以来,常熟传统的艺术氛围是非常好的。据清代郏伦逵《虞山画志》记载,从明代到清代的嘉庆年间,常熟籍画家就有400多位,特别是以王翚为核心的‘虞山画派’更是影响深远。”常熟博物馆副馆长邹涧东在展览现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王翚是一代集大成的‘画圣’,张大千先生也是一位集大成者,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画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形成自家笔墨语言。把张大千先生的作品展引进常熟,能让常熟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艺术家,以及艺术爱好者能近距离的接触到一代大师的艺术作品,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启发创作灵感。我觉得这是我们常熟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应该做的事情。在这里要感谢吉林省博物院对我们常熟博物馆工作的大力支持。”

据悉,此次与“五百年来一大千——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展”同期对外展出的还有“虞山菱花——曹大铁书画展”。

曹大铁作品

大风堂弟子在网师园的合影 (右三为曹大铁) 收藏者:瞿熙忠

曹大铁(1916—2009),江苏常熟人,是我国知名的旧体诗词家、藏书家、文物鉴定家、书法家、画家。作为大风堂弟子,曹大铁与现代名画家谢稚柳、唐云、宋文治等多有交往,并有所记述,提供了现代中国画坛的珍贵史料。“曹大铁在现代常熟文化史上独放异彩。此次常熟博物馆展出民间收藏的曹大铁部分书画、文献,可以窥见其文化艺术成就之一斑。  ”常熟文史专家、特级教师钱文辉介绍说。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